鲜为人知的歼13

文摘   2025-01-24 00:03   福建  

提起中国歼击机,人们能说出歼5、 歼6、歼7、歼8,甚至会说出歼9、歼12, 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歼13。然而,歼 13这个编号不仅存在,而且这种飞机差 一点就降生了,只是在最后关头失却了 支持,功败垂成!

歼13飞机的设计酝酿始于1971年 底。当时,由于大量服役于人民空军及 人民海军航空兵的歼6飞机已经日渐落 伍,难以承担保卫共和国领空领海的任 务,而当时改进或研制中的歼7、歼8系 列飞机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性能也难以 满足未来空中作战的需要。面对这一情 况,航空工业有关部门提出研制20世纪 80年代主力歼击机的设想。当时,研制 工作交给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院 指示该所着手预研新一代歼击机方案。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方案设计 的专家认为,新一代战斗机在战术技术 性能上要明显优长于当时现役的各型战 斗机。带着这一设想,他们两次派人于 1972年、1974年分别到空军、海军航空 兵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其设想得到了空 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指战员的欢迎,也 得到了空军、海军飞行装备部门的认 同。1974年初,空军有关部门正式、全 面地提出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总体 技术要求。1975年冬,经与沈阳飞机设 计研究所等单位反复讨论,空军正式拟 定了该型机的具体飞行指标、参数,并 于1976年1月26日正式上报给常规装 备发展领导小组。1976年4月24日,常 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行文同意了这 一 方案。

由于当时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进展  缓慢,缺乏适合歼13的高性能发动机。 对于可能选用的发动机,技术人员的意 见又不统一。为此,当时主管航空工业  的三机部于1976年6月专门召开了歼13 动力装置选择论证会,最后决定采用研 制中的涡扇6作为新机的动力系统,这  一计划于1976年获得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的正式批准。

1976年9月,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 歼6后继机武器火控系统座谈会,会上, 空军、海军、四机部、五机部以及有关 厂、所、部门的专家及管理部门的领导 各抒己见,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达  成了歼13飞机武器、火控系统的初步配 置方案。1976年11月,有关部门又召集 专家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了讨论。

在方案的论证及审查期间,歼13的 生产厂家沈阳飞机制造厂从1973年开始 进行了多达3000多次的各种气动布局的 风洞试验,并从1974年起对20多种机 翼结构方案进行了强度和气动弹性计算。 1975年,有关科研人员深入各零配件制 造工厂和车间,征求工艺员和工人的意 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并  从1976年开始专门到冶金部的621、625 研究所及其多家工厂征求意见和建议, 引进了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

在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1977年6 月1日至11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歼 13飞机论证会,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总 参装备部、空军、海军、航定委、一机 部、四机部、五机部、冶金部、石油部、 轻工业部、建材总局等71个单位256名 代表参加了会议,王震同志自始至终听 取了专家的讨论,并在会上作出重要指 示。经过256名代表的反复审查,会议 得出的结论是:“飞机的总体方案是先进 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由于该机技术水准跨越性较大,国 内技术储备相对不足,1978年,有关部 门从中东引进一批苏联产米格-23MC,    给设计人员提供参考。由沈阳飞机设计 研究所、沈阳飞机制造厂以及航空发动 机专业生产厂家分别对机体和发动机进 行技术分析。由于涡扇6发动机研制中 所遇技术难关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所以, 只得无可奈何地改用涡喷15发动机代替 涡扇6发动机,待日后涡扇6研制成功后 再换下涡喷15。1979年3月10日,三机部下达了开展歼13飞机选用涡喷15发 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接到三机部的 通知后,组织有关专家就歼13飞机改用 涡喷15发动机的结构、性能进行了重新 核算,结果表明,选用涡喷15发动机, 使歼13的一些性能下降,但有一些性能 也有所提高,总的来说其现实性和把握 性比较大。1979年10月9日,有关部门 在沈阳专门召开了歼13装涡喷15发动 机的方案论证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 可。1980年5月,总参谋部和国防工业 办公室正式批准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 机 。

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当时的歼13各  项技术数据已初步确定:翼展10.4米, 机长(不含空速管)17.48米,机高5. 552米,机翼面积33.8平方米,机翼后 掠角(前缘)40°,平尾后掠角50°,垂 尾后掠角55°,空机重量8078千克,正 常起飞重量11660千克,燃油重量3000  千克,起飞推重比1.07,实用升限19190  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最大航程  2340千米,基本航程1605千米,起飞离  地速度320千米/小时,起飞滑跑距离  596米,着陆接地速度246千米/小时, 着陆滑跑距离700米。

然而,用涡喷15代替涡扇6之后,歼 13研制工作仍然困难重重,加之这之后 中国空军对装备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 决定缩短新机研制战线,这样,历时10 年的歼13飞机于1981年3月开始正式停 止了研制工作。

歼13的研制半途而废,但在研制过 程中却积累了大量经验,锻炼了一批人 才,所以,尽管歼13鲜为人知,也浪费了 不少研制经费,但其对中国航空工业,特 别是歼击机工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尽管 其性能今天看来已经落后了,不可能再重 新上马,但这种飞机将会对我国未来战机 的研制以深深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为未来 战机的研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劲舞空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