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113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设计的超声速歼击机。这是经中央批准,我国自行研制高性能歼击机的一次尝试。从1958年春开始,至1961年夏中止,历时4年,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但未能成功。其经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1958年春,哈军工开展群众性的勤工俭学运动,空军工程系师生提出联系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各专业从本专业做起,共同设计一种新式歼击机,当时并未准备研制。这一想法得到院长陈庚同志的支持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赞同,从设计发展到考虑试制。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平飞速度为马赫数2.0,升限达20000米以上,各种技术性能超过美国F-105战斗轰炸机的。后来,根据当时的科委秘书长安东的意见,将作战对象定为美国1958年刚刚装备部队的F-104战斗机,遂将性能指标大为提高,开始设计号称“双二五”,即马赫数2.5,升限25000米(用助推火箭),以对付美国最新式的F-104和B-5 8超声速轰炸机的歼击机,当时这种性能的歼击机世界上还没有。
1958年8月9日,当时的党政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彭德怀等同志先后到哈军工视察,康生也去过,都表示支持该校师生设计超声速歼击机。赵尔陆部长于1958年9月在哈军工召开了航空工业设计部门现场会,一机部四局的主要领导和设计师都参加了会议,对哈军工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意见。要求9月下旬设计出来,送北京审查。9月,一机部四局奉命下达《关于试制“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决定》,要求112厂、410厂同时研制两种高性能歼击机—“东风”107和“东风”113及其配套的发动机。
哈军工的师生自1958年3月开始酝酿,9月完成了初步设计。9月29日~10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方案审查会,虽然各部门专家提出了不少问题,但结论还是可以进行试制。紧接着于10月4~5日,中央军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审批,彭德怀、黄克诚、聂荣臻、陈赓、刘亚楼、赵尔陆、王鹤寿、钱学森、王诤、安东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经过争论,会后由彭德怀决定,于10月11日向中央写了《关于试制新歼击机的报告》,计划拨款6000万元试制,争取1959年1月上天,由赵尔陆任试制组长,刘亚楼、刘居英为副组长。10月13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这个报告。后来根据中央批准研制的日期,称这种新式歼击机为“东风”113歼击机。
1958年1 0月3 1日,根据中央指示,试制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办公室。会议确定112厂、410厂分别为飞机、发动机试制厂,哈军工的设计人员到工厂去和厂里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采取“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计划1959年8月试飞。根据会议决定,哈军工师生于11月陆续到工厂设计,112厂成立了专门设计“东风”113的第二设计室。由于“东风”107和“东风”113同在112厂试制,经常出现矛盾,为此,试制领导小组于11月14日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了遇到矛盾“东风”113优先的方针。11月3 0日,又召开了专家会议讨论“东风”113的技术问题。会后,1 2月2 0日,给中央写了《关于试制2.5倍声速歼击机问题的报告》。报告中除表示力争明年完成试制任务外,还报告了存在的许多问题。
1959年,哈军工400多名师生在工厂进行详细设计,由于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和材料问题,并且和工厂产生一些矛盾,试制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到1959年9月,试制“东风”113的工时仅1034小时。为此,试制领导小组于10月22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为确保“东风”113试制,停止“东风”107的试制,并且准许原型机性能降为马赫数2.0~2.5。会后,112厂的两个设计室合并,410厂的两个设计室也合并,主任是董绍庸。此后,情况好转,当时的四局、五局、十局有50多个工厂大约1000多人投入了设计试制工作。飞机结构图样和大部分系统图样于1960年4月完成,1960年6月发出约30000张经过质量整顿修改后的A4图样;发动机结构图经重新设计于1960年2月发完;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测距器、超短波电台于1960年初制成样机进行试飞;有20多种电气附件在常温下达到了设计要求;机载电子计算机可在室温条件下连续工作3小时;机载六管炮研制也取得了进展。
1960年4月5日,试制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对几个月进展较快和部分专用材料试制即将成功表示满意,认为设计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转入试制和试验阶段,力争1961年完成试制任务。以后又召开会议研究了材料、试验设备、工艺装备等问题。最困难的问题是新材料,在1960年8月的会议上估计,如果改用现有材料,飞机性能会下降到马赫数1.8,升限为11000米,如果等新材料试制成功,要等62个月,试制工作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因此,四局局长王西萍、副局长徐昌裕联名向一机部报告,指出“东风”113的进度计划一再推迟,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指标所提出的要求,同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水平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因而必然遇到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建议把“东风”113作为科研项目搞下去,而另设计一种马赫数低于2的米格-1 9后继机。1 0月,由于112厂仿制的米格-1 9歼击机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技术人员都集中解决米格-1 9的问题,“东风”113的试制工作实际上就停下来了。
1961年初,国防科委成立第六研究院,112厂的设计人员划归六院建制。8月正式成立六院一所,“东风”113的设计工作也随之转到六院。1961年4月,一机部根据贺龙的指示明确集中力量搞米格-1 9,“东风”113试制暂停。1961年7月21日,一机部和六院联合发文指出:根据上级指示,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用最快的速度把米格-19和米格-21搞出来,“东风”113要暂时适当地让一让路,然后在米格-21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再搞113号机。虽然文件规定,部分“东风”113的工作仍可继续进行,但实际上停止了,“东风”113也就这样下马了。
“东风”113是为国土防空和前线作战两用而设计的歼击机。设计目标是,对F-104、F-105战斗机,B-58超声速轰炸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东风”113的总体布局是单座、后掠翼超声速歼击机。硬壳式细长机身,分为三段。为便于维护,中、后段的连接为易卸式。用引进气流的办法起到机身与发动机隔热的作用。机身内装一台带加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机头装有雷达,进气道置于机身两侧,进气锥可自动调节。后掠式水平尾翼,低置。“东风”113的机翼采用箭形全金属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0度,机翼上翼面各有三个翼刀。水平尾翼为后掠全动式,前缘后掠角为55度。垂直尾翼也是后掠式,前缘后掠角为57.5度。
东风113的动力装置为1台814涡轮喷气发动机和1台636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辅助动力装置。814发动机有八级轴流式压气机,12个火焰筒的环管式燃烧室,带加力燃烧室,喷口直径连续可调,首次翻修寿命为100小时。
设计推力,海平面,单台最大推力7800千克力,单台加力推力11000千克力,相应的耗油率分别为1.005千克/(千克力·小时)、1.91千克/(千克力·小时)。主燃料为TC-1煤油,起动燃料为B-870汽油。636液体火箭发
动机也以TC-1煤油为燃料,用硝酸作氧化剂,结构重70千克,在18000米高度上,推力为1200千克力,单位推力大于250千克力·秒/千克燃料,使用寿命不低于10次。座舱为密封增压式单入座舱,舱盖以后缘为轴向上打开,座舱玻璃有隔0.28微米以下紫外线的能力。风挡玻璃用喷酒精的方式防冰。座舱由O T-1系统供氧,舱压可调。舱内装弹射救生座椅和超声速弹射防护装置,保证在高度7 0米以上,飞机速度400千米/小时以上时安全弹射救生。
采用硬式操纵系统,系统中有不可逆式助力器和力臂调节器以及调整片机构。两套应急操纵系统。自动驾驶仪与操纵系统相连,随时可由人工操纵转换为自动驾驶。液压系统分为主液压系统和助力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20千克力/厘米2,还有一套应急电动液压助力系统。冷气系统的冷气瓶总容积为12升,充氧气,充气压力为30标准大气压①。阻力伞系统由两个7.5米2的小伞和一套作动机构组成,伞箱由玻璃钢制成,置于机身尾段上部,由冷气系统作动开伞机构。电源系统主电源为两台ZQF-12000直流发电机,辅助电源为两个40安培小时的银锌蓄电池。机上交流电由两组四台变流发电机供电。
机上仪表除普通歼击机仪表外,有较先进的高度速度中心仪GCY-1、自动驾驶仪、自动导引系统和无线电导航设备,机载空中截击雷达使用高度范围是1900~25000米,对大轰炸机探测距离为23千米,跟踪距离为17.3千米,对歼击机探测距离为11千米,跟踪距离为8.6千米。机上装初级的计算机。“东风”113的武器系统由空空导弹、航炮、活动炮架和电子计算机组成。两枚空空导弹可以全向攻击,最大发射距离大于1 0千米,最小发射距离不大于6千米,弹重150千克,长2.5米。一门30毫米口径六管炮,射速8000发/分钟,初速70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全重160千克,弹重每发0.84千克。
性能数据 (设计值)
类 型:单座单发超声速歼击机
尺 寸:翼展9.620米,机长19.507米,机高5.048米,机翼面积33.0米2
重 量:正常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4740千克,燃油重量4100千克(机内油箱)
动力装置:1台814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7800千克力,单台加力推力11000千克力;1台636液体火箭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单台推力1200千克力(高度18000米)
性 能:最大平飞马赫数2.5,实用升限19300米,航程2480千米
武器装备:固定武器为1门30毫米口径6管航炮,可挂载2枚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