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十八、硕果累累
张尚城深知,建委是城市的“管家”,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城市管理职能在不断扩展,涵盖了市民的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既琐碎又门类众多,需要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因此,公用、规划、施工、园林、环保、市容、环卫等专门部门应运而生,城市管理骨架逐步形成。
贯通气脉,先向“行路难”开刀。张尚城组织实施的第一项道路工程是迎春北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道路北起临汾火车站,南至解放路,全长760米。
1988年前,这里是挂甲庄村的弯曲小路,两边全是村民的住宅,拆迁量非常大。工程启动后,尚城守在第一线,亲自指挥拆迁和施工建设。拆迁工作的难度之大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张尚城亲自出马,带着手下的人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有时一谈就到了凌晨。有弟兄俩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没分好财产,拆迁时先找到老大,老大同意拆迁,老二也同意拆迁,可要真正到签协议的时候,矛盾重重,张尚城给他们化解这个矛盾,说“你拆迁后,前面的院子成了门面房,后面我再给你们留一个小院。”又平价给了他家水泥、砖,给他们找工人,盖好房子,弟兄俩最后和好如初。弟兄俩在张尚城病后还来看望过他。
带领指挥部一班人昼夜奋战,攻坚克难,按期完成了工程拆迁和施工建设,16米宽的沥青道路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的乘车出行,也改变了外地人来临汾对平阳古城的第一印象。这项工程后来荣获临汾市第一个省优良工程奖。
改革开放后,位处内陆的山西省临汾市地理优势没有,改革步伐较慢,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城市建设中的资金也不多,鼓楼北大街向阳路至高河桥段,1970年之前为土路,面宽约5米,1974年后改造为沥青路面,不过也仅仅只有10米宽,为了彻底打开临汾的北大门,拉大城市框架,尚城决心干好这项工程。
在物资匮乏,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尚城不断跑市委、市政府,跑银行,多方奔走,费尽周折,努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多方周旋,组织力量将鼓楼北大街向阳楼至高河桥改建为108国道太(原)三(门峡)线过城道路,大大改变了城市通行条件。
在张尚城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太三线、迎春街、五一东路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主持了解放路立交桥,东关立交桥新建工程,这两座立交桥是临汾历史上第一次修建立交桥,不仅解决南同蒲铁道割裂东西城区交通的问题,而且设计特别超前,既实现了机非分离功能,又高低错落,层次有致,绿化景观有序高雅。
在五一路和迎春街拓宽的过程中,遇到了拆迁问题。其中一户人家的老太太健在,但她家里的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并不和睦,这使得拆迁工作进展缓慢。兄弟姐妹们因为拆迁补偿和家庭财产分配产生了分歧,不愿意配合拆迁。
最终,在张尚城的耐心调解下,兄弟姐妹们坐下来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他们回忆起了共同成长的美好时光,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远超过了物质利益。经过一番努力,姊妹几个终于和好如初,同意了拆迁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家庭成员都回到了家中,看望了老父亲张尚城,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次家庭团聚不仅解决了拆迁问题,更弥合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裂痕,让一家人重拾了亲情的温暖。
邮电大楼拆迁也曾面临诸多困难,大楼后是煤气公司的输配部、城建档案馆、公用事业管理局等几家单位,这几座楼的建设也因此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其中就包括段世成。段世成本人曾是一名司机,专门为一名高官开车,因此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关系网。然而,尽管如此,拆迁过程中,段世成起初对于拆迁事宜也有自己的顾虑和犹豫。
段世成起初并不完全愿意接受拆迁安排,因为这涉及他多年来在此地生活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为此,张尚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段世成的思想工作,向他解释了拆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详细介绍了政府给予的合理补偿政策。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段世成最终对拆迁工作表示了理解和接受。
张尚城是一位非常正直的人,他深知拆迁工作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关心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与段世成交流的过程中,张尚城不仅向他说明了拆迁工作的正当性,还表达了对段世成个人情况的理解和支持。张尚城强调,拆迁是为了公共利益,只要段世成满意,同时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他就会尽全力帮助段世成解决问题。
段世成对张尚城的帮助非常感激,并试图以金钱的形式表达谢意,先后两次提出要给张尚城2万元人民币作为酬谢。但是,张尚城坚决拒绝接受这笔钱,他说:“这是为了工作,只要你满意,公家不受损失,我就满足你,你要不把这个钱拿回去,我就跟你翻脸了。”张尚城的坚持和正直深深打动了段世成,使他认识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不应该掺杂任何物质利益。
后来段世成开设了一家包子铺。张尚城得了重病,段世成得知此事后,出于对张尚城的感激之情,经常带着热腾腾的包子去看望张尚城。段世成对张尚城说:“你真是个好人,我没见过你这么好的人。”这句话不仅是对张尚城人格品质的认可,更是对他无私帮助的一种回报。
民生先行,“行路难”问题有效缓解后,“吃水难”问题又上升为主要矛盾。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水成了一个大问题,工业用水不用说,单是居民用水就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市委急,建委更急。
1986年5月,为了彻底解决临汾市的用水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龙祠引水工程,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以张尚城为领导的建委身上。
领到任务后,尚城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夙兴夜寐,对这项改变市民日常生活的民生工程看得比天还重。他带着城建铁军马不停蹄,挥戈转战龙祠引水工程,天天戴着安全帽,日夜守护在工地。在龙祠建水源地,通过精心设计,他决定在尧庙郭村建净水厂,沿途铺设了两条引水管道,铸管与钢管的直径达700毫米,管道长度达24.98公里。从取水、储水、泵水到净化水,各项工艺流程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工程前期先给临汾钢铁公司试送水,1988年5月,龙祠引水工程先向城市管网送水。1991年6月,净水工艺处理系统带负荷联动试车成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清水出龙祠、跨汾河,甘甜的龙祠水终于唱着欢歌流进了临汾市区,流进千家万户和工矿企业,使临汾市民终于尝到了临汾之源的泉水。解决了几千年龙祠水不过汾河的难题,彻底解决了临汾城区内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完成了千年难得的民生福利。
迎难而上,难上加难的问题是城市环保攻坚战“用气难”的问题。
这个“气儿”的事,很让尚城张尚城“怄气”!自从1988年省委批复立项后,这项山西省“八五”期间重点焦化煤气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设计规模为日供煤气5.1万m³,1990年在河西工业园区正式建设。市政府虽然决策立项上马,但设计资金、施工能力、组织能力不占一项优势。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张尚城勇于担当,既务实又严谨,一方面发动群众社会集资,一方面开创“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通过多方考察,多种方案比较,最终决定由化工部第二设计院总承包。以确保了煤气化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质量。
到1992年4月第一座气源厂竣工,9月份的时候,城区第一批用户——小麦研究所家属区的居民们用了煤气。
顺应形势,缓解“住房难”是张尚城开展的一项探索性工作。
他主导成立了“临汾城建开发公司”,打响了城市住房开发第一枪。他殚精竭虑,开发东关小区,着手尝试解决城市“住房难”的问题,并鼓励各单位集资建房,先后解决了建委机关、规划局、设计院、煤气公司、水厂等单位的职工住房问题,每一项工程都倾注了尚城无限的心血与汗水。
1989年5月10日,星期三。
临汾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提名、通过,任命张尚城为临汾市城乡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这是多年来尚城夜以继日,拼命工作所得到的合理结果。领导充分信任,下属全力支持,最重要的是自己以实际行动获得了信任与支持,尚城万分激动。
总之,尚城对城建事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框架性的,也是基础性的,他对现代化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尚城相信自己可以担起这副担子,希望在自己任上留下一些东西,哪怕是失败的教训也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也许几十年后还有一些人记得他,这就够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