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四、结婚波折
伏珠村,张纯学夫妇彻夜难眠,老两口还有一件大事未了。
纯学已过花甲,在彼时农村已属高龄,幼子终身大事不解决,这始终是他心头一件大事,老两口日思夜想,难以成寐。他们决定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必须着手来办了。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相中了陈村姜家女子姜梅兰。梅兰,年方二十,面若圆月、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嘴,风姿绰约。老两口找了媒人上门提亲,姜家对伏珠村西门张家家境也早有耳闻,知晓这家有个小儿子在外读书,人又黑又丑,但男人家么,要那么俊干什么,张家条件中上,原来也是好光景。虽说斗争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底还是有的,所以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
放假回家后,父母给张尚城说了婚事的事,张尚城一下子惊呆了,村里同伴们虽然也有结了婚的,但自己才刚刚十七岁,正在读书学习期间,以后去哪里工作尚不清楚,怎么突然就让结婚呢?他表示坚决不同意。父亲正在劈柴,一听这话,站起身来拿起一根木柴就要打他,母亲与邻居赶紧过来拉架,一群正在刨食的芦花鸡“嘎嘎”地叫着,四散逃开,尚城呜呜地哭着跑到角窑里去了。
成亲的日子定下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男骑马,女坐轿,张尚城被哄着穿上长袍马褂,胸前戴了一朵大绸花,临上马时,他抓住炕沿死活不走,父亲说:“到由了你了!”众人赶紧拉住了父亲,一群伴郎七手八脚拉着尚城,硬是把他扶到了枣红大马上。
媳妇儿娶回来后没几天,张尚城又返回学校继续读书。他排斥的不是媳妇儿,而是娶亲这件事本身,在父母逼迫下他完成了这一件人生大事,但他觉得这不过是给父母做的事,与自己无多大关系。他对成家这件事尚未建立概念,完成父母交代的事就与自己无关了,他的心还在学习上。直到二十岁参加工作后,他才逐渐认识到了责任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到作为一个男人,家庭与妻子是最可贵的,通过不断说服自己,他认可了成家这件事,也逐渐爱上了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妻子。
而姜梅兰这里,对新婚丈夫的眉眼都还没有看清、记住,他就走了,走了后的日子还得过。她天天跟在婆婆身后,做饭、喂鸡、收拾家、纺线、织布、纳鞋底、缝衣。晚上提尿盔,早上倒尿盔,一天到晚从没闲暇的时间。丈夫远在天边,除了婆婆整天的絮叨,她与结婚前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
到太原基建处上班后,张尚城已经成年,褪去了青涩,逐渐成熟。他既接受了新思想,也接受了传统文化,对传统的礼智信义仁很认可。上高中后,他对工科更感兴趣,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多,上班后从事的也是工业建设方面的工作,但他骨子里还是传统思想。上班后,也有同事热心给他介绍女朋友,他含糊搪塞了过去。古时候以及现在休妻再娶的现象并不少见,自己在太原上班如果在当地娶妻那当然好,可是他从没有想到过抛弃家乡的妻子。妻子没文化,不识字这倒是真的,但她孝敬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她有什么错呢?尽管当时自己不情愿,多次挣脱,最终还是在父母逼迫下娶了回来,娶回来就得对人家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大幅度得以提升。新婚姻法颁布,抛弃糟糠妻再娶的人受到了道德舆论的强烈谴责。自己作为一名积极要求上进的青年,已提交了入团申请书,对家庭,对妻子必须负起责来。张尚城想清了这个问题,头顶一片明朗,他大大方方告诉同科室的同事们,不必为他的婚事操心,他已经结婚了,妻子很漂亮,就在农村,他是一定要她过一辈子的。
1956年,“五四”青年节后,张尚城提交了入团申请书。这时,他也接到家里的书信,妻子怀孕了,这是一个喜讯,意味着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年轻的父亲,他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一方面要赡养父母,一方面准备迎接孩子的诞生。
1956年农历十一月,长女芳秀出生。张尚城品尝到了作为一名父亲的喜悦,终于为人父了,虽然是女儿,但女儿也是父母心头的肉,只要她健康就好,有了女儿后,孩子还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下来,五六个、七八个很正常。他思念妻子、女儿,但自己远在三四百里外的省城,鞭长莫及,每年只能在麦收季节与春节各回家一次。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