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平丨迴坡底记忆

文摘   2025-01-10 17:21   山西  

廻坡底记忆 

张三平



廻坡底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

四十多年了,再次踏上廻坡底古沟古村,那些尘封的记忆如同冬草,阳光一照,白凛凛地在土崖摇曳,把人一下子带回四十多年前。

从哪里说起呢?是从眼前的沟窝儿还是坡下的舞阳河,抑或从东楼寺、岭儿上或者从那个至今看起来依然高耸难攀的古驿站门洞。

头绪有点乱,但我依然不愿意轻易放弃;时空冗杂,但我还想尽力分层挖掘。

或者,还可以把时间节点往记忆深处再挖掘一丁点儿。

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从陈村那边去的。母亲领上我去陈村姥姥家,姥姥不在,说是去廻坡底二姨家了。母亲不甘心就此打道回府。反正陈村离廻坡底也不远,翻一个陈村岭儿,过一条舞阳河就到了。母亲领上我翻岭过河,走过一片麦田,穿过一条水渠,转眼已来到廻坡底村口。

廻坡底与附近的伏珠,陈村,效古几个村地形一样,都是依山势而建,房屋以土窑洞、砖窑洞为主,大都座北朝南。

进村的路有四五条。村东沿一道深沟可入村,村西一东西贯通青砖楼阁洞可入;正南则有两个大楼阁洞及一些小巷可入。

我们一般选择正中那条道进村,此路由圆滑的青石铺成,倾斜西北,有几十米长,坡顶有一巍峨高耸的大楼阁洞,足有七八丈高。洞上耸立一小阁楼,洞两边是几间低矮的小砖房。

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座古建筑并不寻常。它是建于清朝X时期的一座驿站。

古时候,从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前往汾西、蒲县乃至陕西。吕梁,廻坡底是一个必经之地。行人车马在此住宿歇脚,养精蓄锐后选择向北翻越九沟十八坡入汾西县城,或者向西入吕梁山,跨越崇山峻岭到蒲县克城等地。

穿过驿站楼阁洞走上几十步,总见一大泊池藏于民宅之间。泊池约一亩大小,正方形,皆用方方正正青石或砂石砌成,池内碧波荡漾,四周干净整洁,丝毫不逊色于陈村、罗云等泊池。

从泊池西沿往北,几处民宅后有一宽阔大广场,应是村民集会的好地方。广场正北有一数丈高大土台,土台上砌着城墙古堡似的砖墙。当时是村里的电磨,整天“吱儿一吱儿—”地响着,面尘飞扬,不是一个好玩之处。现在才知这里原来是一座庙宇,叶三神庙。

电磨东边是一道深沟,沟沿西住着不少人家,沟东有一座大院子,住着十几家人,我二姨家在电磨高崖下的土窑洞里。

下一个小土坡儿,第一家就是二姨家,一座土围墙,一座砖砌小大门,土窑冬暖夏凉,窑顶有方木支撑。尽管这样,我第一夜睡在土窑洞还是十分担心,担心土窑会塌下来,把人埋住。

廻坡底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村子,沟深处有一口井,常有挑水人从姨家门口走过,我们试着去找那口井,进到沟深处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个妇人在锤豆子。听说这里曾发生过一些传奇故事,再往深处去,还是没有找到那口井,我们不敢往深处走了,有个挑水过来的人说:里面有白胡子老人,专抓孩子,我们四窜逃了回来,至今我也没有见过那口井,后听说不是一井,是要两口井。

我们村没有供销社,只有一个小小的代销点店。上学后我们用石板写字,做习题,只有正式的作业才往生字本,算术本上写,许多同学没有生字本、算术本。老师收齐钱,让我们几个人去廻坡底买作业本,我们飞快地向迴坡底跑去,过了大广场,向西是一条大道,大道中有一个朝南的小坡,下了小坡向西,寂静幽深的供销社就在那儿。

木门厚重,光线幽暗,盐池子那儿潮湿,一股醋的清香时不时传来,一排排布匹竖在货架上,香烟、香皂、大叶茶、黑砂糖、水果糖都有。我们要的生字本、算术本果然都有。我们一边掏角角分分的碎钱,一边说要买几个生字本,几个算术本,小脸憋得通红,热汗直流。售货员劝我们不要着急,拿出一把红枣树木算盘,“噼里叭啦”一阵脆响,然后把我们摊在木柜台上的一小堆零钱分门别类,三下五除二算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从供销社上到正路,再往西走几十米,路边高台上层层叠叠住着人家,其中一家院子边养着两只高头白鹅。白鹅一见生人,立即"嘎嘎"地大叫起来。我们这里干旱,养的家禽只有芦花鸡一种,在这干涸无水的地方怎么会养鹅呢?后来听说这家男主人在外地工作,带回来两只鹅养着,我们在高台下远远地望着,很想看清大鹅的真面目。

村西北上一个大土坡,右手有一高大大门。这里是廻坡底学校与戏台。进了大门正对着的是砖砌舞台,四周是教室与教师办公室。

廻坡底是当地除了公社所在地刘家垣外唱戏最多的村子。除了蒲剧、眉户、碗碗腔等戏曲外,这里还演过木偶戏,把舞台下半部分用幕布围上,人在幕后下操纵,各种木偶演员在台中部演出。

由于年龄小,几乎想不起在廻坡底看过夜场戏,大多数情况是揣块儿八毛钱去看白场戏。戏台外面的路边,各种摊贩一家接一家。卖扯面的、羊杂、豆腐菜的;卖米花糖、酥麻糖、果丹皮的;更多的是卖老鼠药的,一张大纸上面,摆满了许多条死去的大老鼠标本,拖着一条长尾巴,很瘳人。

一唱戏,廻坡底学校就得放假。我们很是羡慕。廻坡底的校长却不乐意了。说起来廻坡底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错,尤其是初中这一块儿,吸纳本村、效古、磊上、大古、东沟里、前河里以及曹家沟甚至汾西靠南一带的学生来学习,完全可以与名噪一时的陈村中学分庭抗礼,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学生。记得学校有个叫文伟的老教师,牙都快掉光了,据说是个老书法家。

廻坡底人重视教育,也重视礼仪,是附近村里传统礼仪保存比较完好的村子。比如有红白喜事,在大门外贴执事单子等,也是近几年才随大势不弄了的。

廻坡底人以张姓为主,其先祖是从霍州坡底村逃难迁来的,来时并不计划长驻,想着计划度过灾年就回坡底村,怕后人忘记,就时不时念叨:廻坡底,时间一久,村名就叫了“廻坡底”。

解放以前,迴坡底曾一直隶属汾西县。民国解放初期,迴坡底被设为迴坡底乡。迴坡底公社,管辖附近的村子。可见迴坡底的地理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霍州矿务局在迴坡底村边建设了一座中型煤矿,煤矿给迴坡底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再加上迴坡底人性儿小,会聚财、生财。所以村里曾设过一个信用社。迴坡底说到底是一个低调但富足的好村子。

希望她永远富下去!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