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平丨伏珠名人张尚城传(17)

文摘   2024-12-13 16:05   山西  

伏珠名人

张尚城传

-张三平-

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十七、忘我工作


大儿子张芸杰去年已从52842部队退役,根据政策规定,已于今年顺利安排到临汾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工作。儿女工作后,尚城觉得他们的学历还是太低,借鉴自己的经验,他鼓励子女上函授大学,芸杰听从父亲的话,重回父亲当年学习过的太原工业大学,经过一年多的脱产学习,拿到了毕业文凭。小女儿张芳莲从园林学校毕业后上班后脱产也上了太原工业大学,1991年获得大学本科学历。

儿子长大了,已经26岁,有不少人上门提亲。尚城比较倾向于自己村老邻居张三秀的二女儿。张三秀也是生于伏珠,与尚城同岁,房子也只有一墙之隔,三秀漂亮能干,在临汾小麦研究所工作,嫁给下张端陈金顺,她这个二女儿陈春花在工商银行临汾支行上班,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自己这一方很满意,就看女方那边热心不热心了。

孩子要结婚,房子就得提上议事日程。年底时,位于水门街的建委家属宿舍终于落成了,这个宿舍工程尚城颇费了心思,他与大小队协调,与土地部门协调,在宿舍建设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论功劳、论苦劳、论级别他都应该分上最好的一套。

1986年12月26日,一家人终于从人防办的地下室搬了出来。人防办地下室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宽敞,并不潮湿阴暗,住起来还算舒服,不过总归不算正规房子。现在住上四间现浇顶房子,宽敞明亮,还带有一个小院子,下一步的行动是铺院子,在西边盖两间西厦。自己手里有很丰富的资源,水泥、石子、沙、钢筋、工人等,随便暗示一下,这些通通可以搞定。尚城告诫自己,这些都是非法的,一点特殊化也不能干,一旦口子开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步步陷入泥潭,滑进深渊,那是不可避免的,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辜负市委、市政府对自己的重托。

1987年的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在新院子里过了一个年。

看到大女儿、大儿子都已成家且工作稳定,他很欣慰。大女儿在房产局工作,擅长建筑工程与决算。女婿小温是临汾吴村人,大学毕业,身体健康,诚实能干,以后是可以成事的。自己在职的时候,对女婿与他们一家分外关照,从没有在亲家跟前摆过臭架子。相反,女婿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此,他曾冒着被市政法书记臭骂的风险,给女婿弟弟求过情;为了他弟弟的事给许多人帮过忙,对亲家二人也是经常探望,每次去都拎着大包小包。他隐隐预感女儿的婚姻在若干年后可能出现变故,但他始终相信,女婿不会抛弃女儿不管,女儿会幸福的。大儿子张芸杰自己已经给他铺好了路,五年前已在临汾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工作,工作期间在太原工业大学脱产学习已获得本科文凭,前年调到临汾市建筑施工管理局工作。小女芳莲在市人防办工作,先在太原脱产学习,明年就会毕业,三个孩子他是放心的,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小儿子。目前已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得抓紧时间给他把婚事办了。

 

过年期间,多吃了些七荤八素的东西,尚城牙齿开始疼。“牙疼不是病,疼起来不要命”,牙缝里这个肉瘤也长了有十多年了,原来不疼不痒,只是略有碍观瞻。借这个机会,这个困扰他多年的肉瘤必须切除了,医生总是以不治之症以为功,把病情说得很重,切下来还要去做什么病理化验。看看是良性还是恶性,把尚城吓得不轻,如果是恶性的,早该出问题,哪里能等到今天。

一周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只是个纤维瘤。尚城亲自去拿化验结果,他不想惊动所有人,有什么后果自己一个人承担得了,不告诉任何人,如果是恶性的,妻子没文化,顶不住。大女儿已经结婚,刚能管了自己,还剩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可怎么办?这个家不就垮台了吗?好在是良性,尚城把化验单撕成碎片扔进茅厕,昂首挺胸进了院门。

家里坐着一个年轻人,叫郭行杰,这个年轻人是1984年8月从太原工学院毕业分配到市建委的,小伙子学的是排水工程专业。临汾城区人口呈几何级增长,居民用水成为一个浩大工程,解决民生问题建委义不容辞,好在临汾西山脚下有一处水脉叫龙祠。泉水从姑射山下喷涌而出,那是龙山对人间的恩赐。光绪三年时,山西大旱,龙祠一代依赖着微薄的水源,尚有些收成,在平阳府其他地区九死一生的状况下,养活一大部分人口,龙王的恩赐让万民难忘。

郭行杰参与到龙祠引水工程中去,张尚城由市人防办提拔到市建委任副主任,作为一个刚大学毕业懵懵懂懂的青年,只知道自己与所学专业对口,比大学其他从事与专业风马牛不及的同学很幸运,带着兴趣与理想,郭行杰脚踏实地,忙前忙后,内心感到工作的幸福与自豪,随着工作的进展,对这个长辈似的领导渐渐熟悉,感情一天天深入。

尚城有才、懂才、更惜才。郭行杰这个小伙子有知识、有能力,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幼年丧父,靠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成人,尚城对这个孩子的感情自是更添了一层情愫。

他默默盯着这位老领导,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深深影响着小郭,小郭从他身上奠定了人生走向,在小郭看来,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后来小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身上取得的。

在他眼中,张主任心系城建,鞠躬尽瘁,是一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好领导。在他主持建委工作期间,当时临汾市建设相对滞后,上任后他就视使命为生命,超前谋划城市建设重大工程,指挥启动了解放路立交桥、东关立交桥、煤气工程、城市排水系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13条小街小巷施工、五一东路施工等十多项标志性、基础性工程,使千年古城临汾的城市建设水平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在他看来,张主任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人,他善于学习,执着追求,每一件工作都深思熟虑,反复论证,避免闪失。

1987年,临汾市煤气工程启动,省纪委推荐使用日本劣质煤造气技术,这一技术只有吉林省具备。刘和平市长十分重视此事,根据省委要求,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去吉林考察,市长刘和平、计委杨庭基主任带队,建委张尚城、侣四虎,计委能源科乔葆光,省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张家陶等人组队,郭行杰作为一名年轻人也得以出行。

一路上,尚城不断与省市领导交换意见,领导们也希望尚城从技术角度论证此事的可行性,虚心听取他的意见。

东北回来后尚城在建委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程师室”。尚城与郭行杰天天待在办公室,日夜奋战,完成了煤气化项目建议书,建议书呈报省里,经过审批后,又开展初步设计,设计完成后经过批复,市煤气化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市里成立了煤气工程指挥部,张尚城以建委主任身份坐镇指挥调度。为了让工程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尚城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交钥匙”的总承包模式,即把工程完全交出去,这种合作模式在当时可以说史无前例。没有依据,没有经验,没有评判数字,为了花最少的钱,为国家办最大的事,尚城大量吸收各类人才,充实技术和管理队伍,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经过全面深入调研,尚城拍板决定委托给华二院为总承包方,为保险起见,他请了国家行业龙头设计单位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院,让专业人士对工程方案和概算进行把关。

临汾市、县刚合并时,市区内市政设施破旧落后,道路破旧落后,道路破烂不堪,垃圾随处可见,污水肆意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

这么多工程尚城心里也急,他需要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来从事这些工作。李玉生这个中专毕业生,从80年代毕业后一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尚城担任城市建设环保委主任后,专门点将李玉升,提拔他到城市建设工作中来,协助自己开展几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工作。

 

1985年,宋茂林同志在临汾市政府任秘书办主任,与张尚城相识后,感觉这位老同志敬业且有担当,对其领导魄力与能力相当佩服,他决心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善城市污染,积极牵头实施煤气工程,以解决临汾市数千年来取暖做饭烧煤的旧习惯,让城市环境大为改观。

郭贵成同志提出了“果树上街”规范,尚城积极支持配合,为把临汾城打造成享誉全国的“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8年5月份,宋茂林被任命为市政公用局局长。上任伊始,一无所有,尚城大笔一挥,立即帮公用局解决了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经费等困难,为宋局长工作奠定了基础。工作方面,尚城鼓励茂林大胆干,大刀阔斧,放手去干,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他及时出手,多方协调。平时他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深入工程一线督查指导,对公用局的干部们,他循循善诱,告诫大家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对工程要一丝不苟,不打折扣。在他亲自领导下,市公用事业局各项工作很快步入正轨,可以说临汾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张尚城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市公用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尚城心系职工,平易近人,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忘我、他诚实做人、干净做事的精神鼓励着他的下属们。

尚城不但积极督促领导大家工作,还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夫妻分居,子女分散等困难,感同身受,他对建委系统干部们的生活,住房,子女上学等十分关心,尽自己所能为大家解决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他在广大干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87年的国庆节,本应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但对于园林局的副局长张少宇来说,这一天却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准备国庆画展的过程中,张少宇在搬运一块石头时不慎受伤,导致腰部严重受损,并最终造成了下肢瘫痪。这对于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事故发生后,张尚城决定采取行动来帮助他的同事。他决定每月给予张少宇200元的生活补助,这笔款项被专门用来支持张少宇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这样的补助实际上是非常慷慨的。然而,这一决定在局内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样做不公平。

面对这些异议,张尚城坚定地站了出来,他说道:“人家是因为工作才瘫痪的,一家人为了照顾他没有办法工作。一个月补助200块钱,你觉得多吗?你试试看,给你2000块钱,你愿意用健康去换吗?”张尚城的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当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其失去的东西。

多年后,当张尚城自己也因病卧床不起时,曾经受到他帮助的张少宇前来探望。两人见面时,张少宇情绪激动,泪流满面,这份情感超越了简单的同事关系,体现了在患难之中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张少宇的眼泪不仅仅是对张尚城病情的同情,更是对这位老领导曾经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的流露。

1987年,园林局的一名临时工在工作中不幸受伤,导致无法继续工作。这名年轻的临时工家中还有几位亲人需要抚养,唯一的收入来源变成了他的母亲,她不得不外出捡垃圾和打扫马路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园林局的张尚城感到十分痛心。他深知这名临时工虽然不是正式职工,但在单位里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于是,张尚城主动与局里的其他领导协商,希望能够为这个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

经过讨论,园林局决定给予这名临时工一次性经济援助,金额为几千元人民币。张尚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并且让临时工能够安心养伤,不必担心基本的生活问题。

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临时工家庭的燃眉之急,也在园林局内部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张尚城的做法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位员工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即使是在面临困难时,也应该团结一致,互相扶持。

张尚城对建委系统干部职工的爱和照顾,深深影响了宋茂林等年轻领导的领导作风,后来宋茂林继当了建委主任,临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打造出了一支“城建铁军”,一时传为美谈。

•待续 •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