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平 | 故乡的干菜

文摘   2025-01-28 13:02   山西  



 故乡的干菜

张三平 





前些日子去廻坡底村,几个同伴邀约去村里走走,在沟里一户人家门外,看到铁丝围墙上挂着一些干菜,一个同伴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同行的几个年轻人辨了半天,说:“不认识。”

“那不是胡萝卜樱子与南瓜片吗!”我脱口而出。门外坐着一位老嫂子,她说:“你肯定是本地人,不然你怎么会认识呢?”

是啊,在紧邻廻坡底村生活过的我,怎能忘记故乡的那些干菜呢!

故乡的干菜可不仅是院墙上红彤彤的辣椒,也不是嚼着微甜的红薯干,故乡的干菜还有许多……

冬春两季是故乡蔬菜特别稀缺的季节。一个冬天,腌在瓮缸里的酸菜是永恒不变的“主角”。青黄不接的时候,各类干菜就开始粉墨登场,如同那不得不匆匆赶来救场的演员,在乡村锅碗里开始扮演主要角色。

所以,夏,秋两季,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农妇们就旋不旋(逐渐)开始晒各种干菜了。     

夏秋季节种的豆角、南瓜成筐成篮地摘回家。吃不完,怎么办?可以晒呀。晒豆角不同于晒其他菜,要先煮熟,长豆角、短豆角都一样。煮熟后捞出来,湿淋淋地晾放在凉席、竹帘上,慢慢阴干。

南瓜保存时间长,可以放在天窗上等地方慢慢吃。但南瓜的谐音是“难过”,乡俗说不让南瓜过年,所以许多人在除夕那天要把没吃完的南瓜切开来破局。因此,晒南瓜片的人家也不在少数。晒南瓜用镰刀旋像削苹果皮似的,一圈圈弦下来挂在晾衣绳上,曲里拐弯像一条条蝮蛇。蛇也吓不跑讨厌的苍蝇,在没有晒干前,得时不时去赶苍蝇。

茄子切成片儿,白萝卜切成条儿不敢在太阳下暴晒,放在阴凉通风处慢慢让水分蒸发。阴干后装在篮子里或布兜里挂在梁上。

野菜也可以晾干保存。春天时采回的野菜龙柏芽,吃不完,用开水煮熟,摊开晾干。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瓮里的酸菜有了发臭变坏的迹象。赶紧把它们挖出来,剖去坏了的部分,把黄生生的好菜摊开晾晒。

胡萝卜樱子编成辫子状挂走来,红薯蔓子也成团挂起来。据说,这些在饥荒年代也可以磨成粉吃。

春三四月,韭菜未绿,野菜还没长出来。把龙柏芽、酸菜用开水一泡,不一会儿它们在水里舒枝展叶。箅去水分,放点盐,倒点醋,筷子根本就停不下来,其香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吃馒头、拌干面都很爽口。

干豆角、干南瓜放到寡水地(汤面)与米莎地(米旗子)里吃。再煮过的干豆角,筋道十足,嚼起来特有劲特香。干南瓜片肥嘟嘟的,煮软之后,吃起来像肉片,耐嚼。锅里煮上这些野菜,一方面是为了下饭,更多的还是想用这些干菜代替不足的粮食填饱肚子,干菜在困难年代对农村人的重要性真是太大了,真是“救命干菜”。

现在人们物质丰富,吃喝不愁,逢年过节更是鸡鸭鱼肉不断。有时过了季节,在饭店里点一盘龙柏芽也是奢侈,点一盘干豆角肉丝倒有。只是听说这些干豆角是煮熟在冰箱里冷冻一下速成的。往日那种纯天然的干菜估计是难觅芳踪了。

值此蛇年到来之际,虽说吃不到旧时的干菜了,但回味起来依然让人垂涎欲滴。

旧时的许多美味啊,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