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姜旺管的清廉故事(1)

文摘   2024-12-20 16:30   山西  


陈村姜旺管

的清廉故事

-张三平-

前言


三颗西瓜一车碎炭百元欠款抢着还

十三革命六十农林两袖清风八十年

——题记

姜旺管,出生于1934年,刘家垣镇陈村村人。13岁参加工作,太谷农学院本科毕业,曾任洪洞县农工部副部长、农委副主任、洪洞县林业局局长等职。


16岁当隰县县委事务长


1947年时,洪赵联合县是第一区,当时包括赵城县城及以北地区属太岳区。赵城南关里到洪洞城南的南北营里属晋绥边区,晋绥边区挂毛泽东、朱德、贺龙像,边区开会一般在万安。1948年二三月份的一次大会就在万安召开,姜旺管参加了这次会议。

1949年2月,姜旺管从后勤处调入新华书店工作。1949年4月,共产主义青年团召开会议,会后积极发展团员,姜旺管当年14岁,属于主要发展对象。1949年5月1日,他顺利加入了更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组织,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批青年团员。

1949年10月1日后,大批干部南下,他的领导刘德官去临汾市新华书店当了经理,同事李生权、李佩芝等去隰县新华书店工作。两年后的1951年,隰县县委调姜旺管进入县委工作,原定他为文艺员,负责刻蜡杯板等工作。这“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县委事务长出了事,临时决定让他接任事务长的工作。隰县县委的工作人员有60多人,众口难调,工作压力很大,十六岁的姜旺管能不能承担如此重担,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他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虚心求教,当时县委食堂的大师傅叫王国锁,是洪洞县大胡麻人,“亲不亲,故乡人”,王国锁给他出主意,当时食堂是供给制,每人每月12元菜金。吃大锅时,人们舀上和子饭(米旗子),捞了面条,倒了汤,一人能吃十几碗。姜旺管听从王师傅的建议,每天称好面、买好菜交给大师傅去做,大家很快能吃稠稠的和子饭了。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把磊上三区划归赵城的功臣


1952年,隰县正在进行一次重新划区的重要工作,计划把隰县四区的大麦交划到孝义,五区的康城划到灵石,后来的交口县就是由包括这几个区的地区组成的。姜旺管聪明、年轻、好学,对干部们嘴里时常念叨的划县政策很感兴趣,他认真学习了山西省的划乡政策,对山西省关于行政区划界定和依据有了具体了解,划县主要内容包括距城远近、交通便利、风土人情、婚丧嫁娶、民俗习惯相同相似;方便群众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有利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等等。

1952年,姜旺管回村探亲,当时陈村学校的校长叫高云升,是南王大胡麻人,居住在姜旺管家院子里。闲谈中,17岁的姜旺管提到磊上三区一带应归赵城县,并详细陈述了划分理由。陈村、伏珠一带人叫汾西为北岭里,汾西人叫伏珠一带南河里。高校长他们每次去汾西县城开会要翻九沟十八坡,花两三天时间,早已痛苦不堪,而下赵城就顺一条舞阳河下,30里地,当天即可返回。他们原来不知道省里有这样的划乡政策,听了姜旺管的话,立即行动起来,出去串联,联络伏珠、廻坡底、效古等村老师,联名向省里写信要求重新划区。

山西省委的有关工作人员收到来信后高度重视,立即派工作人员来汾西、赵城两县做实地调查,并向当地在省城工作的主要人物,如姜康等征求意见,最后通过做汾西与赵城两县的工作,伏珠一带虽被称为汾西的粮仓,但距离遥远,不好管理,另有曹家沟、水南、毕家庄等偏僻落后地区需救济,如果他们要迁走,就把山上这些贫困村子也搭上。赵城一带不产煤,冬季用煤需去西山里人挑驴驮。赵城县,如果能把这一部分地区划归赵城,燃料问题可以解决,心中自是乐意。双方经过了谈判,达成了协议。第二年,即1953年,磊上三区就划归了赵城县。说句题外话,二十一世纪前后,堤村、赵城经济空前繁荣,焦厂、洗煤厂遍地开花,依托的就是山头丰富的煤炭资源。


•待续•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