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平丨伏珠名人张尚城传(14)

文摘   2024-12-09 17:09   山西  

伏珠名人

张尚城传

-张三平-

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十四、韬光养晦


尚城一心想着工作,但是单位里却阴风阵阵,让人心寒。

前两天单位研究广场地面工程,排水与地面处理这两块工作由尚城负责搞设计与预算,这样的话,施工负责人按正常定也是他,尚城内心忐忑不安,工程上的任何纰漏都不能有,即是在送料方面也得小心翼翼、万分谨慎,必须站得住脚,不给老李留下把柄,让他借机打压自己。

事情本已定下来了,天也一天天变凉,原以为11月份前可开工,孰知老李一伙人从中作梗,工程又停了下来,这一停估计就到明年了。尚城无奈,只能苦笑,明年就明年吧,自己又不是负责人,急什么?反而可以松一口气,何乐而不为呢,唉!

1983年农历九月25日,公历10月30日,张尚城的生日来临了,加上女婿,一家七口人终于坐在一块儿,给自己过了一个开开心心的生日。

1984年元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全国十多亿人似乎都在铆足了劲儿往前奔,要把“十年动乱”亏空的时间拼命补回来,工厂加班加点,农民早出晚归种地,学生们起早贪黑学习文化知识,商人东南西北穿梭倒腾物品,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尚城原先的预感应验了,自己果然遭受了排斥,是啊,自己一个搞技术的,不懂政治、不会权谋,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把面子看得很重,对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这类事,一概不会,也不屑于去学习,这样的人在单位,在社会上确实吃不开。

老李先是让尚城去太原出差,出差回来后,突然让办公室通知他去下面核查、统计公房。去下面走街串巷核查房屋不应是尚城这样的懂技术、熟悉业务的老干部去做的。这样不公道,有什么道理可讲?咽不下这口气又欲何为?好在尚城这半生一直受着排挤,这点不公,他尚可以消化,他自己安慰自己,心想:出去就出去,出去也有出去的好处,出去可以多接触一些人,结识更多的朋友,钻入这个人防办十多年了,拼死拼活,还处处落不下好,处处受气,借这个机会出去,就算体察民情了。

元月9日,尚城跟上老谢去上班,先是抄了一个报告,又在老谢带领下去见了查房办杜主任。

尚城想:除了查房,今后下班回家就在家里搞材料,以后估计开展基本建设时,一定会用上自己的专业的。这样也好,暂且摆脱权力争斗,且走且看,在外面“混”上一些日子吧。

说“混”又不甘心,前些日子去太原,尚城见到了自己的许多老同事,问起来,老同事都混上了一官半职,自己从大地方回到小地方,反而什么职务也没有混上,他心里失落惆怅。他觉得灰心丧气,一点劲儿也提不上来。小城市就是这样,领导水平很低,像本单位领导老李,只凭根红苗壮当上领导,全然无领导能力,思想保守、故步自封,打压技术人员,想来邓副主席也着急,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势在必行啊。

反过来一想,尚城觉得自己也没有错,当初横下一条心,从太原调回来,唯一的愿望不就是照顾家里、让一家人团聚吗?自己下定决心回临汾工作,家里的妻子、孩子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分离25年,一家人终于团聚,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这个结局难道还不够好吗!人要适应满足,一家人团聚乃人生大事,不再苛求什么了吧。令人欣慰的是自己升了工程师职称,这是一件令人自豪、骄傲,可以拿出来吹嘘的大事。在工程师这个职务这个优惠条件下,解决了妻子孩子的户口问题,工资级别,一升再升,获得的好处不少,如果再凭这个职称获得更多待遇,那也算给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个交代,可以心安理得一些了。

根据形势发展与自己的感觉,尚城觉得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还会调整,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会越来越有利,以后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良好的待遇,且看发展,拭目以待吧!

1984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冷,雪格外多,刚见彤云密布,空气中带上潮湿的味道,星星点点的雪花随即飘落,由零零碎碎到纷纷扬扬,山川田野、大街小巷,落了厚厚一层,这一层刚扫净,又一层落了下来,小巷里几乎无处堆放了。

尚城天天踏着厚厚的积雪去上班,那辆小破自行车也不多骑了。老李原本想撵走他,派他到农村下乡去,扫除他这个单位里唯一懂技术的“眼中钉,肉中刺”,结果上级领导不同意。他们觉得让尚城下乡太可惜了,老李不待见他,就暂且让他在办公室写材料,别看这个儒雅的中年人是学工程技术的,他的文笔也没的说,称得上是“笔杆子”。

老李的阴谋没有得逞,尚城凭本事又赢回了一局。幸亏自己尚有些真才实学,不然的话就被遣送到乡下去了,暂时在办公室干一段吧,也快过年了,他内心决定,如果单位不换领导班子,他就不回人防办工作了,什么时候换了领导班子再考虑回去。

尚城小时候学过历史典故,在《左传·闵公元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鲁国鲁庄公的王后哀姜与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庆父关系密切,鲁庄公去世后,庶子公子般继位,庆父孔武有力,野心不小,派人杀死了公子般,另立公子为君,是为鲁闵公把持朝政,庆父后来又与哀姜密谋杀死了鲁闵公,准备自立。对于鲁国的内政变幻沉浮,齐桓公极为关心,特派使者仲孙湫出使鲁国,实质上是去打探鲁国虚实。仲孙湫归来后向齐桓公报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果不把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铲除掉,鲁国的灾难是没完没了的,这个成语形容单位现状相当恰当,老李这个灾星不走,在这个单位能干出什么名堂呢?

春节到了,积雪仍未消,这已是尚城回到临汾的第五个春节,也是全家户口迁到临汾,正式成为临汾地区人的第一个春节。

大女儿芳秀、女婿温学良,小儿子芸亮、小女儿芳莲终于团聚在一起。这正是尚城多年追求的一个目标,阖家团圆乃人生喜事,事业有成不算成功,全家幸福才算成功,或者反过来说,事业成功不就是为家庭和睦团聚打基础吗?略微遗憾的是,大儿子芸杰还在部队服役,在山西阳方口站备施工工地上施工,虽说条件艰苦,过年时部队的伙食应该也不会差,战士们聚在一起切肉、剁馅、包饺子,开开心心过个部队年也不错。

尚城中午喝了几杯竹叶青酒,胃里烧灼,热血沸腾,思维活跃,他对新年后单位班子成员的变动进行了一遍又一遍地分析:那个“害人精”老李已经54岁了,影响太差,进班子的可能性不大了。那么问题来了,谁进领导班子呢?

从完全公道公平的角度讲:

第一套方案可能是:正:袁;副:城。

尚城认为自己虽然50岁了,年龄有点大,但符合专业化、知识化两项硬要求,且业务娴熟,上面也有人提名。但是如果在本单位就地提拔,可能性很大,阻力也不会小。如果选本单位其他人,情况没有更糟,只有更糟。

第二套方案:从外单位派一人任正职,袁任副职,这也未尝不可。

第三套方案:从外单位选派一正职,从本单位选一专业化干部,那自己就有这种机会与可能,那样袁就会被调到其他地方,这样更好,对自己有利。

第四套方案:从外单位调一正职,机关内在松与段之间选一人,这种情况也不可能排除,只是似乎也无人推荐。

纵观上述四种方案,尚城认为一、二种可能性较大。问题是出现第四种方案怎么办?到那时,自己一定是不能待在这个单位了,不在这个单位,去哪里呢?

如果到时城建局换了领导,领导班子与自己对脾气合拍,就到城建局干;要不行,到地区建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思来想去,尚城还是不想离开原单位,原单位他割舍不下,假如其他单位去不了,就别别扭扭待在原单位吧。

但愿天遂人愿,姑且拭目以待吧。

这是1984年的大年初二。

这个正月,电视连续剧《杨家将》热播,尚城坐在简易的木沙发上,焖一壶大叶茶,津津有味地追剧。杨家满门忠烈,舍小家保国家,连女儿、媳妇儿都提枪跨马上了战场,杨继业为保宋主,舍子突围,千古忠臣谁人不赞?即便如此,还不断受奸臣排挤,受皇室猜疑,处处受制,时时受气,就像现在的好多单位一样,有才之人处处受制,小人当道,有志难伸。自古以来,忠臣都没有好下场,长使英雄泪满襟。忠臣不受重用,处处受气,难道就不当忠臣了?人民心中有杆秤,忠臣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不受重用当忠臣,至少也不能去当奸臣,忠臣总比奸臣好。凡人做事,一定要凭良心,作为一个伏珠山村人民的儿子,一定要凭良心干,后人总会有人记得自己的功绩的。

•待续 •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