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社火

文摘   2025-01-25 16:42   山西  

赵城社火

赵城民间文化活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表演场合不同,大致分为社火(闹红火)类和民间演奏类两大类。

古时候,在节日祭祀土地神的民间活动称之为社火,若表演杂剧供神则称之为社戏。一般闹社火、唱社戏都在春秋两季的立春或立秋的前一日进行,群众把这种社火活动称之为闹红火”“闹热闹

赵城社火的传统活动有威风锣鼓、划旱船、耍龙灯、舞狮子、撬老爷(又名老杆),二鬼摔跤、武术等。

一、打锣鼓

锣鼓,又称威风锣鼓威风,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史料考证,始于尧舜,盛于春秋。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早先的鼓乐配器是8面平锣、1面鼓、2副铙、2副钹。铙钹分属金、木、水、火,鼓属土,居中。土可生万物,8面平锣居东、西、南、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敲打起来,气势磅礴,威风凛凛,故名威风,有天下第一鼓之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风锣鼓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已成为各级各类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和社火表演必不可少的内容,基本上村社皆有。演奏人数也由十几人增加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乐器配置仍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锣与铙、钹相互交替,鼓从中起联结作用。

在赵城方圆,王开、前街的锣鼓,声名远扬,其演奏几乎达到了类似大型民族器乐曲的乐章程度,它具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粗犷豪放。在曲牌的运行中,时而钹起,时而锣领,时而鼓点转奏;曲牌高昂则下势对打,杵缨飞舞,声震高空,低沉轻松时则收势运击,转变情绪,形成了一种难以用文字形容的威武雄壮、神采多姿的画面。低沉高昂的韵律引人入胜,使人们能听出故事情节的转变。其主要曲牌有四马投唐”“西河滩”“吃凉粉”“东河沙接五路元”“十样景”“笑还乡”“乱丝麻”“风搅雪等。传统威风锣鼓表演队伍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配以地方特色的独特服装,与表演浑然一体,表现了赵城人强悍直爽的性格特征和永不服输的精神风貌。

纵观赵城威风锣鼓,无论从锣鼓的配置、打法,还是演奏队员的组织、表演、着装处处都展示出威风的特点:

一是音响威风。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种。传统配置只有十几人,现在人数增多,有时多达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洪亮。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副铙钱,其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由于节奏变化业样,有2/3/44/4,还有3/8.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洪亮而不懂调,刚劲而柔美。

二是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一律都是古代装束,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后进退,左右开合,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高潮时,杵缨飞舞声震天,钱光闪烁;轻奏时,如雨润万物,若风吹荷花,似珠落玉盘,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

三是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变化场面,展现出种种舞姿身段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二、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龙舞,是流行在赵城一带的一种舞蹈形式。赵城人把龙当作吉祥物的化身,每逢春节的社火中都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都用纱布竹、木扎成,节数不等,有七节者,亦有九节者,均为单数,每节燃蜡烛的称"龙灯,不染蜡烛的称布龙。耍龙灯时,每条龙前有一穿着古典武士服装的人,手持一约丈余的竹竿或木棍,棍的一顶端置彩球,前后旋转,以彩球戏龙舞动,有鼓吹乐伴奏,以示威风。龙灯随着彩球上下翻腾欢呼游动,蜿蜒腾挪,忽而呈翻江倒海之势,使人拍手称誉;忽而游龙摇头摆尾,口吐烟火;忽而高耸入云,如飞云驾雾,使观众有回味无穷的感觉。若耍龙灯于夜间,更会使人有惊喜的美好享受。

耍龙灯起源于汉代,历史悠久,到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传说,战国时老龙播错雨淹死了百姓,龙王为弥补罪过,在每年春节之际登门拜访,承诺来年风调雨顺,人们从此创造龙灯舞表示征服了龙王。赵城南街的耍龙灯独一无二,其龙灯是双龙,常以二龙戏珠为节目进行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灯的每节及龙的眼睛都装上了灯泡,现代化的装饰使广大群众对耍龙灯更加情有独钟。

三、舞狮子

舞狮子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是每年春节社火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民间舞蹈。民间狮子大致有两种,一般是由两人合作,前者双手握举狮头,后者扶着前者的腰,两人身披用布和麻丝装饰成的狮皮,扮演狮身与尾,二人合成一只大狮子,俗称太狮。由一人戴狮头面具,身披同样由布和麻丝装饰成的狮皮,饰为小狮子,俗称少狮。前面同样由一人扮演武士,手拿彩色绣球引逗狮子翩翩起舞。武士必须精通武术,因为在引逗狮子时必须拳打脚踢,施展翻跟斗及各种拳术动作,以手摇绣球、抛绣球、抖绣球,引逗狮子戏弄绣球,手舞足蹈,使狮子紧跟绣球。

狮子又有文狮和武狮之别。文狮主要是神态温驯,以挠痒、舔毛、打滚、抖毛等舞姿为表演手法。武狮则性格勇猛,以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为特征。东街村历来就有舞狮子的习俗,其舞狮子的动作花样繁多,技巧精湛。如扎方桌踩四角,桌子上垒桌子、桌子上垒板凳谓之登高,高度可过丈余,俗称狮子过天桥。其身形敏捷,动作惊险,四足踩绣球滚跷板表演艺术技巧更是高超,很受广大群众喜爱,誉满槐乡。

舞狮子大都有秧歌鼓子伴奏,使狮子在鼓声乐中翘首仰面,摇头摆尾,跨山角,走阁台,滚绣球,张口吐烟火或彩色标语,动作难度极大,不失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待续)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