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平丨伏珠名人张尚城传(5)

文摘   2024-11-30 16:59   山西  

伏珠名人

张尚城传

-张三平-

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五、苦练内功


白天工作忙,顾不上想家,一到晚上,他就分外思念家人,作为一名助理技术员,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张尚城喜静,每天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更多的时间他还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习中,他逐渐意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不断进步。同时,国家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作为年轻人必须随时听从国家的召唤。与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坏分子,必须划清界限。他认为只要不断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工作中,他踏实刻苦,事事冲在前面,他认为在单位所受的那点儿苦累与自己在村里的收秋打夏的苦与累相比,那简直还能叫吃苦。坐在办公室看书学习,按工程师要求,给他们提供各种资料、数据,他个人还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国家建设也是工农业为主、以阶级斗争为主,在工作尚没有热火朝天地开展之前,苦练基本功最为重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去学习也很有必要。

1956年9月,山西省政府开办了一座文化补习学校,张尚城初中知识十分扎实,按说目前也够用了,但他还是主动报了高中班,想着补上高中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补习班他成绩优异,班主任王爱珍老师很喜欢他,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坚持学习了两年,这关键的两年,为张尚城进一步深造大学课程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1958年9月,补习班毕业,在王老师建议下,张尚城立即报了太原工学院的函授班,通过考试,进入该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范陆堂等一批海外归来的好教授,在范陆堂教授等名师的指导下,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艰苦大学函授学习生涯。

函授学习意味着张尚城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自学教材、完成作业,并通过信件与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他从微薄的工资中省出钱,购回了复习资料,努力学习,函授班定期授课,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风雨无阻前去听课,认真做好笔记。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丝不苟地细心完成。作业上红色的“优”对他是极好的奖赏。函授邮回的书籍资料,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一点一点地“啃”,不会的知识他细心记下来,写信给老师求教,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如果有一门课程不及格,他就重新去学、去修。夜深人静时,昏黄的灯光下,张尚城埋头苦读,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复杂的结构设计,每一个知识点他都力求掌握透彻。

六年的函授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复杂的建筑力学、材料科学等专业知识,张尚城也曾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想到自己心中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他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向系里的老教授请教,与同样参加函授学习的同学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在校四年所学的知识,张尚城凭借着极强的毅力,以百折不挠的恒心学了六年。从1958年入学,到1964年毕业,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张尚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并顺利取得了山西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所有考试,拿到了红彤彤的毕业证。

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一方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另一方面完成填补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学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最新知识。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坚持梦想、勇于追求的不懈精神的最好证明。

毕业后,他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和社会的支持,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工作的热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他积极参与设计并建造了多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这也为后来在平阳城大显身手奠定了知识基础,正是这些知识使他成为当时临汾业界的翘楚。

在山西省机械工业厅设计院时,张尚城在师傅的指导下已经可以参加一些设计了,比如省轻工厅,机械厅的办公大楼的设计任务。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一万多平方米的铸造车间的结构设计。他跟着师傅量尺寸,寒风、烈日、大雨都是常事,涉泥滩、爬土山、踩蒿草也很等闲,收集好数据,回去在15w灯泡下,在罩子灯下画图运算,纸与笔都很珍贵,他们使用都十分小心,唯恐浪费。尚城聪明、细心,计算能力,逻辑性都强,深受师傅信任。后来有一些小设计也放心交给他去独立完成。尚城从设计师一个练习生转为助理技术员,再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技术员。

建国十周年前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苏联“老大哥”撤走工程技术人员后,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大闹钢铁,在全国范围掀起“赶英超美”的大运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张尚城也积极投身其中。

在太原市区内,他独立设计了太原第三机床厂,太原线材厂等大型厂房的设计工作,太原周围的县市慕名而来,找到省工业设计厅请他们帮忙设计多项技术含量极高,难度特大的工程,其中好几个设计落在了年轻的技术员张尚城头上。

张尚城感觉压力很大,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日夜奋战,实地考察,反复推算,先是完成了阳泉电瓷厂厂房的设计。

盂县要建一座铁厂,烟囱巨大,有50m之高,难度很大,张尚城没有资料可借鉴,只能通过反复推算,完成了设计。一年后,这座直耸云天的烟囱树立了起来,成为当时盂县标志性的建筑,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被当地人民津津乐道,成为盂县标志性的建筑。

无独有偶,怀仁机械厂要建造一座储水量50吨的水塔,没有人敢设计,他们找到省城,张尚城在领导安排下,完成了这项难啃的工程。

张尚城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自学成才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求学经历,也为后人树立了不畏艰难、勇于追梦的榜样。

•待续 •


古村伏珠
根祖文化传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