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颗西瓜一车碎炭百元欠款抢着还
十三革命六十农林两袖清风八十年
——题记
姜旺管,出生于1934年,刘家垣镇陈村村人。13岁参加工作,太谷农学院本科毕业,曾任洪洞县农工部副部长、农委副主任、洪洞县林业局局长等职。
姜旺管下乡
姜旺管一生都在农林部门工作,他60年代毕业于太谷农学院。专业就是农业。在“文革”开始的动乱年月里,他仍然主抓全县的农业生产,一方面保证公粮可以收缴起来,让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军队有粮吃;另一方面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填饱肚子,在农业部门工作他有七年多的时间去七个不同地方下乡,去乡下指导工作,与农民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他去过的地方有北官庄、高公、辛南、苑川、冯张张村、马头、赵城北街等地,在每一个他下乡的地方,农业生产都取得了增产或大丰收。比较突出的是他在万安高公村的工作。
高公村位于万安村相近的低洼地带,属下湿地,常遭水淹长满了喜水的杂草。村里地少,人均二三亩地,亩产只有305斤。
姜旺管来到高公村,他背着行李,吃住全在村里。他查看了高公村的地势,凭他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知道该如何整治这些下湿地并获得丰收。
他组织村民挖排水渠,改变了下湿情况。村里原来都是种了多年的老种子,产量低、病虫害多。他积极推广良种,购回了玉米良种——晋杂五号,他顶着重重压力,要求行距一米,株距六寸。
当时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纲要有“过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三个阶梯。亩产400斤过纲要,亩产500斤达黄河,亩乡800斤过长江。
姜旺管在高公村运用科学种田法,一年连闯三关,高公村当年亩产达到空前的826斤,这个消息惊动了全县、全区、全省。
《山西日报》派记者范彪下来作专题采访,有关洪洞万安高公村的事迹在《山西日报》登了一整版。临汾地区展览馆为高公村专设了一个版面,在山西省展览馆综合馆里,有三个村子被树为典型宣传展览。一个是大寨,一个是西沟,另一个就是洪洞高公,高公村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全省知名的先进典型。
每下一村,一定要为此村办几件实事,这是姜旺管的性格,认真执着,不走过场,不做样子,下乡就是实实在在来工作的。在北官庄村,小麦因旱缺苗,他创造性地让老百姓移栽补苗,保证了小麦的收成。在辛南村下乡时,通利渠在村中遇到一处石嘴,只能绕个弯流过。水流不畅通,安全隐患大,姜旺管说通了渠下圪窝院子里的人家,买下了这座院子,在院子里打了一道大坎,让渠水笔直地从坝上穿过。这座坝现在仍屹立在辛南村。
有污点的干部不能提拔
“文革”后期,吕副政委在洪洞执政。这年县上三干会,有一天组织干部们进行小组表态讨论。
一个姓韩的干部说:“原来我计划不干了,听了吕副政委的报告,我这下要到死!”
由“死不干,”到“干到死”。这句话打动了吕副师长,他于是计划安排韩任县委委员,随后到某大公社当书记。
当时韩同志在左木工作,属于姜旺管的下属。韩同志与一位丈夫当兵的女人关系不清白,群众有反映,因为搞军婚在当时属比较严重的事件,这件事一直被压着。吕老多次打电话,看韩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这天晚上,姜旺管到办公室去,有个郭姓好朋友吃惊地问:“你眼看着彻伙呀,你还在这里坐着哩?”
姜好奇地问:“我凭什么彻火呀?”
“人家今天打了三趟电话,问韩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下午开会,武装部长、副部长被不点名地批评了一顿说,你们不是没有问题,你们也有问题。而你一直没回应,影响了会议进程,得罪了吕副政委,你吃不了得兜着走。”
姜旺管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也不往那边想,郭姓同志这么一说,姜旺管也有点着急,当天晚上连夜叫来韩同志,说:
“老韩,吕副政委对你挺好,县上开三干会你也知道,但是,昨天左木有个妇女下来找你。这是怎么回事啊?”
韩同志有点吃惊,沉默不语。
姜旺管接着说:“她说要找你,我怕影响不好,没敢让她上来,你赶快把你的事说一下,吕副师长很看重你,急着要提拔你,你千万不敢错过机会。”
在姜旺管的循循善诱下,韩同志交代了与女方的问题。
姜说:“你抓紧时间把检查写下,只要承认有这么一回事,是谁?是什么关系就行。”
韩同志写完检查,按上手印。
此时三干会已开了两天,县委正计划批斗姜旺管,因为他“破坏”了吕副师长的战略部署,要把他作为一个不听话的反面典型。
第二天,姜旺管刚走到干部们开会居住县招待所的南门,他手下的干事柴同志正在门口等他,柴当是时是县委组织的人,眼里露出神秘而惊喜的光,他压低声音说:
“姜主任,你来一下,韩的事怎么着哩呢?”
姜旺管说:“韩交代了。”
柴说:“是军婚呀?”
姜说:“哦。”
柴说:“看,人家计划让韩当县委委员,接下来去大公社任党支部书记去。因为你把这件事压住了,不拿出处理结果,县委计划处理你呀!好险!幸亏你及时让他交代了问题,处理了这不合格的干部。”
返回时,姜旺管在县印刷厂门口碰到了武装部长张部长。张问:“韩的事情怎么样了呀?”
姜说:“韩交代了。”
张立即变了口气,气愤地说:“我就知道这老韩不是什么好东西!”
1975年,县委开炮手会,让给县委提意见。大家提的意见都是赞美之词,姜旺管却“咚咚咚——”提了好几桩反对意见,把县委当前存在的问题都捅了出来。
会后,与刘郁瑞、刘玉泉一块儿回家,二人说:“你彻火呀,彻火呀!”
果然没几天,县里就派姜旺管去七一渠劳动,加高培高。姜旺管就是这样一个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看见不合理的事就要说,为此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也惹得许多领导不待见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