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吕梁山下的一个皱褶里,哀乐声声,白幡飞舞。一个叫伏珠的千年古村里正由村委会出面,为一位叫张尚城的村民举办葬礼,一切丧葬事宜由村委会出面安排,吊唁人群有数千人之多,这场绝无仅有的殡葬的主人公是谁呢?他,就是伏珠名人张尚城。
二十、报效桑梓
孙保有,伏珠村优秀的青年才俊,在那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少年保有心中的英雄是电影《南征北战》中师长王尚信的形象,忽然有一天在伏珠村东头井的井台上,他看到了现实版的王尚信形象——张尚城。英雄的形象具象化,保有一时心神恍惚,被尚城形象所吸引,他走近他,近距离去观察他,英雄的形象与音容笑貌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为他树立了行动的标杆,他渴望成为尚城那样高大、儒雅谦逊、博学多才的人。
恢复高考后,孙保有通过勤奋与努力,考上了大学,1981年底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临汾工作,伏珠村在临汾工作的人屈指可数,保有在工作之余,去人防办尚城住的地下室偶尔走动,尚城一家人对他很是热情。
1990年,尚城把孙保有调入市建委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机关里最缺的就是笔杆子,尚城觉得同村这个孩子文笔好,人踏实,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他把这个孩子调入自己麾下,决心悉心培养,让其早日独当一面,为临汾的城建工作做贡献。
调入机关后,保有被分配到龙祠下乡调研,调查龙祠引水入市工程。一周后,通过调查,他写了一篇龙祠村发展调查报告。晚上他拿着报告向张尚城求教,请他指正。尚城审阅后说:
思路可以,层次清晰,文笔不错。内容不够充实。
从此后,孙保有走进了自己少年时期心目中的英雄,跟这位同村张尚城接触一天天多了起来。保有成家一直租房住,他与尚城张尚城商量看有没有解决途径,尚城说:“你年纪尚小,不愁没有房”。只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来,房子,车子都会解决的。
不知不觉间,保有已经三十多了,古人云:三十而立,他的职位却始终停滞不升。把这个心思婉转告诉了尚城说:“好好吃苦,不愁不上”。他的每句话都是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是的,尚城越来越沉默了。俗话说:静水不流。原本就话不多,信奉沉默是金,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在工地上,大路边,大桥下,会议上把话说完了,其他该说不说的话也许是心里有事儿,他能省就省。
在工作上,孙保有也时不时地向这位前辈求教,比如关于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尚城有自己的思想,他说:
“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城建工作大有作为。”
在那个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国有经济受到全面冲击,城市建设究竟是国家管控还是推向市场,许多人心里还在纠结,尚城已敏锐地清楚:城市建设一定会由政府投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国家会为人民谋福利,政治制度决定了城建的归属问题。
在为人处世方面,通过几十年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他经常给家人及孙保有等亲近的人讲: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牢靠。”
这短短的十个字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是他总结出来的人生箴言。
多年密切跟随老领导,加上少年时即产生的亲密仰望之情,孙保有对张尚城的精神品质用16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贯通气脉,民生先行,迎难而上,顺应形势。
在市建委工作稳定后,家庭状况大为好转,每天忙完工作睡下后,尚城睡梦里翻腾的全是故乡伏珠的山山水水:东头疙塔、东楼寺、自家层层叠叠老宅院;对杵子院子、十字、阗儿上、泊池、西头老坟等,还有红沟、柳沟、菜沟、林田掌、窄井、十里坡沟、南凹里,桥子上,虎峪河,檩子沟,黑娃沟,阗坡里……每一处山坡沟坎,每一处山泉野洼,都牵着他的心。
从道理上说,这些与自己还有什么关系呢?父母兄长早已去世,举家迁到临汾也已经过了十年,自己魂牵梦萦的究竟是什么呢?
进入尚城梦中最多的还是三井一泉。村中井曾是千年古村伏珠的命脉,这口井深度两丈多,水清水多,水量稳定,随着人口的增多,伏珠村又先后挖了村东与村西井。这两口井据说是一道水脉,曾有人试着往村西井扔入麦合子(麦壳儿),结果从村东井里漂了出来,这两口井水量不多,不稳,村里时常塌陷出状况。村南沟儿打水的地方是南井,南井位于半山腰,在尚城家老坟的左下首,系乾隆五十三年(1788)修挖,距今已有二百年了,井水甘甜,煮开后没有泛气(白色杂质),尤其熬出的小米粥醇香黏稠,口感独特。南井水好,担水时得上山越岭,小青年与老年人挑一担水得休息一次,十分辛苦。
尚城离开家乡三十余年,与妻子结婚二十五年间,父母与妻子儿女饱受吃水困难之苦,那种缺水的煎熬时时啃噬着他的心。
是时候了,是该为伏珠村民做些事,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国家也有这方面资金,作为一个伏珠人,在有生之年,在有能力的时候,必须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做点事,这样才无愧于伏珠,无愧于家乡,无愧于那些见了面热情迎待自己的乡亲们。
说干就干,利用节假日,尚城带了几个测绘人员,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回到伏珠村。
先找水源,原先计划从老沟里引水,老沟位于伏珠村西南,罗云村下、虎峪村南,这里是伏珠村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有好几片连在一起的池塘,后来有人提议说在鸡蛋葫芦里有人开过煤窑,窑下水量太大,难以开采,放弃了,大家认为窑里的水可以食用。
尚城不放心,从煤窑里取了一些水带回临汾化验,结果是水不算是很好,但完全符合饮用标准,可用。
把鸡蛋葫芦里的水引进村内,翻山越岭,过河穿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尚城亲自带人勘测地形,设计线路,让管道从阗坡半坡里穿过,过垣南滩,横跨舞阳河进村西,从村西上岭,穿越村子上部,直达东头疙瘩,东楼寺西上方建一水窑,凭水的自然压力,把水供给全村村民。
设计好线路,尚城又进行测量测算,白天工作忙,他就在深夜里一个人在灯下画图,计算工程所需的管道、砖、水泥、沙子,水泵、人工等费用,每一笔开支都不少。
做好设计,尚城让工程队浩浩荡荡进了村,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欢迎,尚城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时常回村里亲自过问工程进度与质量,与村干部商量人工安排问题。
经过半年的奋战,引水工程竣工了。小山沟里的伏珠人结束了几千年缺水、吃水难的问题,哗哗的自来水流进了几百户村民的院子里,这是几辈子伏珠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梦也梦不到的好事啊!
大家从心里感谢张尚城,衷心感谢尚城这样为村民谋福利的大名人、大能人!
尚城为家乡人民解决了人畜吃水的问题,结束了伏珠村缺水的历史,内心很是欣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项水利设施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为伏珠村民供应水,家乡人民永远铭记在心,永不忘怀。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