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 和恒咨询
同为上市公司,但开展市值管理工作的逻辑却完全不同!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的科学管理,一定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上,同时也要看到上市公司运作的规范性,所以成长性和规范性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一个底层的支撑。
成长性天然的说的是业务,规范性说的是管理运作、信披合规、公司治理等。在这个逻辑之下,好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成长性高、规范性也好,差公司就是成长性低、规范性也差。有些公司成长性特别高,但是它规范性很差。还有一类公司是成长性比较差,但确实规范性比较高,比如说我们很多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成长性我们到底看什么?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业务增长空间,业务增长空间又直接决定了你的行业选择和行业的延展空间,所以我们的评价成长性最重要的是看业务的增长空间,增长空间我觉得至少是有三个维度来评价:
第三个可盈利。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大家一定注意,在底层逻辑上一定要体现出来它的成长性。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怎么规划?其实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的成长的目标能不能顺利的实现。这就意味着你的成长的目标怎么去敲定,路径和策略怎么安排,你的关键任务行动计划怎么去组织,重点项目怎么保障。但是说到底这一切的指向是打造你这家上市公司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成功要素、战略控制点,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我画了一个四象限的图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怎么去来支撑起来。
有的上市公司它是既有资源又有能力,真是太棒了,你只要在规范性上别犯错、重大决策上别出现偏差,你上市公司一路长虹,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上市的时候还ok,但是上去之后可能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是既没资源也没能力,从业务发展逻辑上讲,有可能真的是面向未来的增长,它乏力就是既无资源也无能力。
还有一类我觉得可能是常态,这是有很多上市公司找我们做3年发展战略规划或者5年发展战略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个评定和评判,你这家公司有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力差一点,他一定需要补这样的所谓的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吗?不一定。当资源和能力这两者那摆在一起的时候,这类型的公司它的资源的资本稀缺资源的资本市场的溢价程度要高得多得多。
当然还有一种公司没资源但是他有能力,他拼的是经营管理效果,拼的是降本增效和成本控制。
如果是你,要推动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然后落到成长性的维度设计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对于有资源有能力的上市公司你能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把它的价值塑造能力和核心亮点关键成功要素高度提炼出来,充分地、广泛地、无死角地触达众多的(潜在)投资人和市场研究机构。
如果我这家上市公司是有资源没能力或者资源强能力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资源的价值进一步的去放大,把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的叫吃干榨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能力强,但是资源弱,这样的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很重要的点不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内部,你要敢舍得去释放你的所谓的经济价值和议价空间,去链接资源和整合资源。没资源和没能力,站在我的角度上,整合资源是第一位的,发育能力是第二位。
思考成长性,首先要明确三大效率的不同
把市值管理工作简单化,从基本公式着手
市值管理工作其实可以“简单化”理解,抓住牛鼻子就行。根据“市值=利润×市盈率”这个公式看,上市公司提高市值的方法可以是:1、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壮大净利润;2、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市盈率的估值倍数;3、既做利润扩大,也做倍数提高。下面我们展开说一下。
(一)壮大净利润
净利润从哪里来?我认为一种是挣出来的,一种是省出来的。这就又回归到了思考问题离钱近了。在挣钱的维度上至少包括三个层面:1、行业不一样,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利润水平就不一样;2、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也不一样;3、行业一样、行业位置一样、产品也一样,但商业模式不同,企业挣的利润点数空间有差异(个性化定制PK标准化产品大规模生产驱动销售)。
赛道选择利润有差异、赛道中的环节位置选择利润有差异、赛道环节中的商业模式构建利润有差异,是不是也就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净利润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其实在公司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基本就决定了能挣多少钱了。这也是为什么用结构的思维看公司的增长性,比看供研产销更重要些。
另外,做完选择,想挣钱就必须进行市场突围,势必要考虑产品的竞争性、技术含量、成本优势进而精细化管理。所以说,挣钱一部分、省钱一部分,支撑了公司的净利润来源。资本市场会看得到公司挣钱的方式、未来的增长空间、发展前景在什么位置,再结合对行业时间窗口、业绩的拐点的预判,从而决定了它愿意给企业的忍耐(等待)时间。这就是上市公司提高市值时对净利润的考虑。
(二)提高市盈率
在思考提高市盈率倍数时,也有很多要素。第一个,股东或者说股本结构、股权比例。
先说股东或者说股本结构。上市公式来回调整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也不规范,大家是不是对你就没信心,不愿意给你一个稳定的、高估值的状态。股东结构里到底有谁(比如是汇金、平准基金或者是国家队的社保基金)、流通股股东结构里谁当你股东,无形中对公司的资本价值会产生差异。国家队的钱成为公司流通股东中的权重股东,大家会说这家上市公司大概率是一个国家队看好的优质白马股,长期稳健、持续经营、回报可预期;如果说流通股股东结构里出现了知名基金管理人,大家会认为这家上市公司是明星基金股,可能会有爆发性,也可能会有倍数级增长;但流通股股东结构里出现了杭州滨江大道某证券公司营业厅涨停敢死队的几个席位,大家会怎么看这家公司呢?大家会觉得你是个妖股,还是远离吧。
上市公司进行资本价值管理,思考市盈率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优化流通股股东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在个别省份的国资委考核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过程中有个指标是流通股股东结构中机构持仓比例,再细的话要看具体是什么机构、持仓的比例、时长。这种考核如果成为趋势,董办的压力就更大一点了。当然,在原始股东或实控人这个层面上调股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新的战略定位、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成长逻辑的期待。
除了股东/股本结构还要看股权比例。当股权比例多与少直接决定了公司话语权时,其实反映的是股东的战略意图,通过股权比例和公司治理席位,落实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上。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有没有推股权激励,直接决定了某一类钱对这家公司的期待值和认可度不一样。资本市场上就有一种投资力量喜欢看:第一这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层团队都持有股权激励;第二目前的股价表现已经跌破了股权激励的成本价。大家会想,公司的中高层一定会要认真努力改善公司业绩,让股价重新回归到合理的位置。既然他们会更努力,我们(资本)就搭个便车。这类资本称之为金融行为学。这看的就是利益的共同体是打在了相向而行还是相悖而行的过程中。
第二个,成长模式。成长模式跟商业模式直接相关,公司靠自然增长还是靠外延扩张,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成长速度和节奏完全不一样。用三年、并购的手段,快速壮大到百亿级销售规模,还是用三年、滚动增长,做到30亿的销售规模,资本市场对此的期待值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资本市场对成长性的预期会因为成长的策略和路径不同而存在差异。
第三个,公司是否善用产业周期、资本周期的利好。换句话说,公司能否对冲周期。像煤炭,是特别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尤其是动力煤。这类上市公司挖出来的煤就是卖给火力发电厂,存在非常典型的周期波动。煤炭价格低,火力发电厂的利润水平就高。大家就会“冬炒煤夏炒电”这么玩。怎么去对冲这个周期波动呢?,如果你单纯只是挖煤企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时,煤卖不出去,你再怎么加大力度做客户关系、再怎么加大销售力度,这其实都是在做运营层面的改善。但你是不是可以调动一部分资金直接收购一些火力发电厂,直接用资本的纽带解决公司业务上的对冲关系。企业控股了很多火力发电资产后,当煤炭价格低,但我火力资产的利润就高;当煤炭价格高,我火力资产利润水平会低一些,但并表加在一起,总盘子还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产业链延伸手段对冲周期波动风险的一种方式。在周期性行业中不做这种对冲,公司真的是两头受制约。
再举个例子,比如水泥行业,下游是大基建和房地产,也是个周期性波动的行业。水泥公司怎么做产业链延伸呢?进军房地产?进军型材、建材?大产业都不好,用产业延伸的手段是对冲不了周期的。如果你手里的钱足够多,有没有想过资本的手段对冲周期,以此保证账面上的收入和利润还有亮点?比如某家水泥上市公司,业绩不好,同行其实业绩也都不会太好,我就拿出一笔钱买同行(的股票),等到我的业绩回转,同行业绩大概率也会回转,我就抓这波周期。
一个是用产业链延伸对冲周期,一个是用资本手段对冲周期,具体案例大家可以看两家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分别是煤炭与水泥,大家看他们分别做了哪些动作,市值维持在什么水平上,挺有意思的。
很多企业说,周期下行通道,股价低,公司要做股权激励;股价上行,公司要做并购、定增等,这是技术。但是公司做技术动作还是要回归到业绩有持续增长上来。业绩持续增长一种是靠本身存量,一种是靠产业链延伸做大存量,一种是利用资本纽带对冲周期,实现资本溢价收益。
大家不要害怕周期,重要的是用什么手段化解周期对公司的冲击和影响。要么顺应周期高速发展,要么对冲周期,确保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差异化的亮眼的表现。
最后,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公司,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动作安排,仍然要考虑怎么才能向资本市场传达出良好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当前市值管理热,为什么当前基于市值战略做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了一项特别热的课题的原因。现在ESG这件事很热,但是投资人真的会依靠ESG做决策是否买你家股票吗?我说一句绝对的话,你ESG报告写地再好,也不是投资人下单买入你公司股票的依据。
与其耗费大的精力编写ESG,我建议大家把注意力放到挖掘上市公司核心投资亮点、挖掘上市公司业务增长的内在逻辑和时间窗口、挖掘上市公司业绩扭转的逻辑和时间窗口上来。当前绝大多数的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他并不是用ESG作为投资决策参考。
跟投资者的交流沟通重要的是让投资者认可我们过往沉淀积累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成功要素,让投资者信任我们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够客观的、有效的实现,以及我们的投资亮点,能够让投资者有清晰明确的认同度。
投资者是掌握钱的人,他决定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在制定市值战略的资本市场价值传播维度上,上市公司要广泛地找到认可企业所处赛道、看好这个行业的资金,跟他做深度沟通。比如你一家白酒类上市公司,找的钱人家看的是集成电路半导体,你浪费再多的时间也没有意义。钱是分类的,有偏好的。找到了合适的钱,你怎么让人家相信你可以平滑的、顺畅地走到那个可预期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除了掌握钱的人,资本市场上还有一类群体——影响资金流量和流向的人。他手里不掌握钱,但是他说的话,资本市场会相信,而且愿意拿真金白银认可,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比如券商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上市公司也要做好这个群体的有效沟通,甚至是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三,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一项很重要的打底的工作是合规合法的做好信息披露。客观、准确、及时、公正、完整地做好信披。否则,监管机构(比如交易所)给你一个“问询函”“监管函”或者其他惩罚措施,这会影响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看法。
资本市场上有些专业机构,比如律师对公司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会计师出的审计报告、财经公关服务机构做的舆情管理以及价值传播的覆盖和渗透, 这些都会引起掌握资金或者影响资金的人的注意力,如果认同企业价值的塑造和描述的话,他们也会愿意把钱投出。
上市公司做市值战略过程中,一定注意从规模增长走向价值增长,围绕价值增长,我们要看利润的质量和市盈率估值的理性和科学性。这个过程中做好业务的梳理和价值评估就显得格外关键了。
总结一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要踩产业和资本两个市场。
产业市场,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经营绩效是靠管理团队和商业模式共振达成的。看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在产业市场维度,我们看的是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公司围绕着业务战略展开系列动作。
做业务战略需要考虑宏观形势(高速增长,还是低增长强竞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你做不到一定规模和体量的情况下,你只能被动接受宏观形势,你改变不了。所以过度关注中美关系、巴以冲突、俄乌战争意义不大,除非你是外向型公司。企业更重要的是回归到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演进路线、格局变化(高歌猛进、供需平衡还是激烈洗牌)。企业要考虑要不要下牌桌、能不能上牌桌。回归到看自己在产业中的位置。这些说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的塑造到底是怎么安排的。所以企业需要反思、还原、澄清公司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公司治理、运营管理、战略投资、并购重组,甚至是必要的资本动作。这一切围绕着的是驱动公司业务有效的、高质量的成长。
高质量成长的结果表现就两个,一个是公司的业绩能持续增长,或者业绩反转。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营收、净利润、毛利率、净现金流、分红率等指标。二是资本价值表现,比如市盈率、市净率、投资回报率。这跟业务战略息息相关。
但还不够,还需从另外两个层面上去影响钱的波动。这里指的是二级市场的钱的波动,比如基金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基本会看公司的基本面,还会看政策面(公司所处行业是政策鼓励的还是限制的),还会看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量上不去,不够活跃,钱对上市公司的注意力也就不够了。企业如何有效的改善交易量、改善关注度?你得说服他,我未来有前景有预期,且当下已经被严重低估,也就是告诉他目前的价格是不是合适的关键的买入节点。
所以董办除了合规运作的知识体系外,还要增加一套能对业务逻辑形成深刻认知的知识系统,同时多少能站在投资人或者炒股票的人角度上去思考,他们下单买入股票的认知逻辑。有人喜欢龙头战法、有人喜欢价值投资、有人喜欢趋势投资、有人是投机主义,是不一样的。客观地讲,价值投资者越来越少了,所谓学巴菲特就学了个故事。面对趋势投资者,上市公司需要思考公司是否处在上升通道上,如果不是,公司如何回应资本市场的质疑,打消他们的顾虑,然后是如何做好价值提炼和描述,以及必要的传播。
当一家上市公司具备资本市场交易价值的时候,资金的流动性和市场的交易情绪,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不是说企业做好了业务、做好了管理、做好了规定动作,钱就天然的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这儿,资金的流量就流到我们这儿。是会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同时还会有“沙漠之花”这种表现形态。你再好钱不理你,那也没办法。
换句话说,与其让所有人对你满意,不如找到对你满意的那一类钱。所以我们要把投资人的结构分一下。
不同财经媒体的传播口径和范围差异比较大。比如财联社,一个电报可以触达140-150家机构投资者,众多的高净值投资人。企业在做价值传播的时候,选择不同的财经媒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有些传播就只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有的是为了获取有效渗透和覆盖。这就从价值塑造、价值表现进入了资本价值传播这个环节。
资本价值传播无论财关还是投关,本质上都是做营销,只不过营销的是企业的投资价值,投资人买的是你的未来。说价值传播这种营销,我们经常说的都是一些规定动作,包括业绩说明会、路演推介、研报的数量、研究机构/分析机构对我们的评级、股价涨跌幅预测、舆情管理和必要的规范等,但规定动作内容指向的价值的点,即核心投资亮点要说清楚,比如赛道长不长、利润厚不厚;第二个,规定动作和策略指向的是业绩持续增长还是业绩的改善;第三,你判断出的时间窗口,能给到投资人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比如公司认为行业低迷至少还要三年,或者说公司认为已经彻底到低谷了,市场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表现和动作来看我们做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在投资亮点的提炼上,我认为至少你要解读政策对我们的利好、解读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的增量空间在什么环节(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有耐心做研究的)、基于当下大环境和背景条件,我们的战略定位做不做调整、业务布局做不做优化、核心竞争力未来指向在哪里、围绕着它我们的关键成功要素的门槛和壁垒怎么去构建,为此我们的目标、路径、策略、节奏和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最后表现在我们的财务指标上是什么样的。你要给他(投资人)一套逻辑去展开。
做营销,不是你说了他就认可。但我觉得做营销有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让人家看到;第二个让人家理解;第三个让人家买单。围绕这三个点,我们看上市公司市值战略,在资本价值传播这个维度,第一个,企业在营销端口上能否更大范围的让潜在投资人看到你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你的公司在(相对稀缺的)资金注视之下是否能脱颖而出。还是说,你就是被动等待,钱看我,我就接待,不看我,说明他们没眼光;第二个,公司的投资价值能否令投资人有一个清晰的共识,最后大家愿意买入我们;第三个,公司实现投资价值过程中的经营动作、管理动作等最后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结果确确实实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这家公司的认知和信任的。
一个实用工具:上市公司市值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战略地图
最后,无论是做产业经营还是资本经营以及产融互动,我们都要踩好周期(产业周期、企业经营周期和资本市场的周期)。我们前面说了,公司怎么把握和利用周期都不为过。所以以市值战略为主线,以市值目标为牵引点,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回避周期变化。当然最好的业务就是不受周期影响。我觉得有的时候企业就是周期性的行业也是蛮好的,只要能认识周期、掌握周期,对周期波动有策略、有方法和有耐心。围绕着这个,企业实值战略如何有效落地、动作/策略如何安排、结果如何保障、信息如何打通、机制如何协调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构建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的战略地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