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突破成长性、有序推进市值增长有方法!| 市值管理

职场   财经   2024-12-06 08:15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 和恒咨询 

业务对接:17310319665(同微信)

同为上市公司,但开展市值管理工作的逻辑却完全不同!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的科学管理,一定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上,同时也要看到上市公司运作的规范性,所以成长性和规范性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一个底层的支撑。

成长性天然的说的是业务,规范性说的是管理运作、信披合规、公司治理等。在这个逻辑之下,好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成长性高、规范性也好,差公司就是成长性低、规范性也差。有些公司成长性特别高,但是它规范性很差。还有一类公司是成长性比较差,但确实规范性比较高,比如说我们很多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成长性我们到底看什么?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业务增长空间,业务增长空间又直接决定了你的行业选择和行业的延展空间,所以我们的评价成长性最重要的是看业务的增长空间,增长空间我觉得至少是有三个维度来评价:

第一个可规模,大产业才能长出大公司;
第二个可持续,你别一锤子买卖或者说时间窗口就非常的短暂;

第三个可盈利。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大家一定注意,在底层逻辑上一定要体现出来它的成长性。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怎么规划?其实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的成长的目标能不能顺利的实现。这就意味着你的成长的目标怎么去敲定,路径和策略怎么安排,你的关键任务行动计划怎么去组织,重点项目怎么保障。但是说到底这一切的指向是打造你这家上市公司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成功要素、战略控制点,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我画了一个四象限的图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怎么去来支撑起来。

有的上市公司它是既有资源又有能力,真是太棒了,你只要在规范性上别犯错、重大决策上别出现偏差,你上市公司一路长虹,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上市的时候还ok,但是上去之后可能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是既没资源也没能力,从业务发展逻辑上讲,有可能真的是面向未来的增长,它乏力就是既无资源也无能力。

还有一类我觉得可能是常态,这是有很多上市公司找我们做3年发展战略规划或者5年发展战略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个评定和评判,你这家公司有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力差一点,他一定需要补这样的所谓的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吗?不一定。当资源和能力这两者那摆在一起的时候,这类型的公司它的资源的资本稀缺资源的资本市场的溢价程度要高得多得多。

当然还有一种公司没资源但是他有能力,他拼的是经营管理效果,拼的是降本增效和成本控制。

如果是你,要推动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然后落到成长性的维度设计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对于有资源有能力的上市公司你能做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把它的价值塑造能力和核心亮点关键成功要素高度提炼出来,充分地、广泛地、无死角地触达众多的(潜在)投资人和市场研究机构。

如果我这家上市公司是有资源没能力或者资源强能力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资源的价值进一步的去放大,把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的叫吃干榨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能力强,但是资源弱,这样的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很重要的点不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内部,你要敢舍得去释放你的所谓的经济价值和议价空间,去链接资源和整合资源。没资源和没能力,站在我的角度上,整合资源是第一位的,发育能力是第二位。

思考成长性,首先要明确三大效率的不同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苦恼的依旧是“成长性”问题,我们再次强调:运营效率、结构效率以及资本效率对应不同的增长方式,也对应了企业会有不同的市值表现,上市公司需要深刻认知背后的对应关系,方能设计好适合企业的市值战略。

我们有相当一批公司,非常努力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在既定赛道上继续优化供研产销、提升效率、创新产品、升级技术。这些动作有用吗?非常有用。这是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底层依据。但是,这很难让资本市场对企业有大的期待。赛道不性感、商业模式不亮眼、增长预期看得见,有一批钱是不喜欢的,但如果你就在存量市场里进一步提高把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打开产业格局,把市场定价权拿到手中,成为这条赛道的绝对龙头或者这条赛道的看坟人,这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大家要清楚,企业在运营效率上扎扎实实地做,本质追求的是线性增长。
对于传统行业的线性增长,长期是否有投资价值我们最重要的是看市场占有率、行业集中度、定价权、头部稀缺位置等。(线性增长)这个过程有可能靠自然增长,有可能是借助外力,比如并购扩张,快速地在既定赛道上奠定江湖地位。这就是为啥有些看上去不咋行、模式也非常简单的上市公司仍然值得长期价值投资追捧的原因——这条赛道上,公司有足够的定价权。
举个例子,A股资本市场上有个细分领域——锑,它最主要的用途是制造耐火材料、阻燃剂。锑全球80%-90%的产能在中国,中国70%-80%的产能在两家公司手里—央企五矿和辰州矿业(后被湖南黄金整合)。在锑这个细分市场,如果五矿和湖南黄金联手,是有绝对市场定价权的。锑的下游是建材领域,受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周期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但是(锑领域)玩家太少了,所以好多资本也是非常关注的,跟进一轮(周期利好),吃一波红利。所以,像五矿和湖南黄金,它们做好运营管理,不断扩产能就好了,当产能达到极值,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对比以及定价权较量就非常重要了。
总结一下,运营效率是上市公司成长的底层(基础),但上市公司想做市值管理或者市值战略升级时,却把注意力过度地放在运营效率提升上,这是有偏差的。运营效率再努力也是勤奋的事儿,所以才有那句话“与其让猪上树,不如买个猴”。换句话说,你再努力,不可能“改命”。基因和赛道都是既定的了,此时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考虑结构效率。比如为了把运营效率打开,公司可以调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组织人员结构,这是一种调结构。还可以从A产业走到B产业,真正实现转型和升级,或者调整股东结构(把原来的股东结构和成分优化、调整,资本市场对公司价值会产生认可度的差异)。
相较于运营效率,我认为结构效率更重要。围绕结构效率做企业成长性安排时,指向的增长是几何式增长。但只有几何式的增长是否就够了呢?其实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指数级增长,即放大资本的杠杆效率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所以看上市公司市值战略,考虑增长问题时,企业一定要设计,是要线性增长(提升运营效率)、几何式增长(提升结构效率)还是指数级增长(提升资本效率)。这直接关乎企业的市值表现。
企业从40亿的市值涨到100亿,从100亿看300亿,从300亿开始惦记1000亿时,靠线性增长挺难的,除非有非常高的技术壁垒、绝对的市场稀缺性等这类门槛,资本市场才可能愿意给出足够高的议价空间。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既然绝大多数企业不具有这种能力,要实现市值不同层级的跃升,在成长性安排上,就要不同——确保运营效率的基础上,打开结构效率,提升资本效率。

比如年产能100万吨、年销售收入20亿的企业现在30亿的市值,希望三年后市值达300亿,这意味着什么?企业运营效率得提升多少,收入、利润、资产结构得调成什么样子。靠挣点钱攒下来、再挣点钱再攒下来,攒够了做投资,能实现吗?不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市值(增长)战略定目标时上来就从结构效率切入的原因。结构效率是拉升运营效率、放大价值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同时,结构效率也是支撑资本效率非常重要的立足点。
年底做计划,定了下一年的业务目标,今年营收100亿,明年努力干到120亿。但是考核董办或者资本团队的时候,你给人家定的是市值得从100亿涨到300亿。对业务团队提出的是20%的增长要求,对资本团队提出的是倍数级的增长要求,合理吗?你考虑下,市盈率倍数不变的情况下,你净利润的表现能支撑得住那样一个市值规模体量吗?
所以,做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是用市值战略倒推、反向要求业务战略,同时做好资本战略。

把市值管理工作简单化,从基本公式着手

市值管理工作其实可以“简单化”理解,抓住牛鼻子就行。根据“市值=利润×市盈率”这个公式看,上市公司提高市值的方法可以是:1、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壮大净利润;2、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市盈率的估值倍数;3、既做利润扩大,也做倍数提高。下面我们展开说一下。

(一)壮大净利润

净利润从哪里来?我认为一种是挣出来的,一种是省出来的。这就又回归到了思考问题离钱近了。在挣钱的维度上至少包括三个层面:1、行业不一样,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利润水平就不一样;2、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也不一样;3、行业一样、行业位置一样、产品也一样,但商业模式不同,企业挣的利润点数空间有差异(个性化定制PK标准化产品大规模生产驱动销售)。

赛道选择利润有差异、赛道中的环节位置选择利润有差异、赛道环节中的商业模式构建利润有差异,是不是也就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净利润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其实在公司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基本就决定了能挣多少钱了。这也是为什么用结构的思维看公司的增长性,比看供研产销更重要些。

另外,做完选择,想挣钱就必须进行市场突围,势必要考虑产品的竞争性、技术含量、成本优势进而精细化管理。所以说,挣钱一部分、省钱一部分,支撑了公司的净利润来源。资本市场会看得到公司挣钱的方式、未来的增长空间、发展前景在什么位置,再结合对行业时间窗口、业绩的拐点的预判,从而决定了它愿意给企业的忍耐(等待)时间。这就是上市公司提高市值时对净利润的考虑。

(二)提高市盈率

在思考提高市盈率倍数时,也有很多要素。第一个,股东或者说股本结构、股权比例。

先说股东或者说股本结构。上市公式来回调整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也不规范,大家是不是对你就没信心,不愿意给你一个稳定的、高估值的状态。股东结构里到底有谁(比如是汇金、平准基金或者是国家队的社保基金)、流通股股东结构里谁当你股东,无形中对公司的资本价值会产生差异。国家队的钱成为公司流通股东中的权重股东,大家会说这家上市公司大概率是一个国家队看好的优质白马股,长期稳健、持续经营、回报可预期;如果说流通股股东结构里出现了知名基金管理人,大家会认为这家上市公司是明星基金股,可能会有爆发性,也可能会有倍数级增长;但流通股股东结构里出现了杭州滨江大道某证券公司营业厅涨停敢死队的几个席位,大家会怎么看这家公司呢?大家会觉得你是个妖股,还是远离吧。

上市公司进行资本价值管理,思考市盈率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优化流通股股东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在个别省份的国资委考核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过程中有个指标是流通股股东结构中机构持仓比例,再细的话要看具体是什么机构、持仓的比例、时长。这种考核如果成为趋势,董办的压力就更大一点了。当然,在原始股东或实控人这个层面上调股东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新的战略定位、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成长逻辑的期待。

除了股东/股本结构还要看股权比例。当股权比例多与少直接决定了公司话语权时,其实反映的是股东的战略意图,通过股权比例和公司治理席位,落实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上。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有没有推股权激励,直接决定了某一类钱对这家公司的期待值和认可度不一样。资本市场上就有一种投资力量喜欢看:第一这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层团队都持有股权激励;第二目前的股价表现已经跌破了股权激励的成本价。大家会想,公司的中高层一定会要认真努力改善公司业绩,让股价重新回归到合理的位置。既然他们会更努力,我们(资本)就搭个便车。这类资本称之为金融行为学。这看的就是利益的共同体是打在了相向而行还是相悖而行的过程中。

第二个,成长模式。成长模式跟商业模式直接相关,公司靠自然增长还是靠外延扩张,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成长速度和节奏完全不一样。用三年、并购的手段,快速壮大到百亿级销售规模,还是用三年、滚动增长,做到30亿的销售规模,资本市场对此的期待值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资本市场对成长性的预期会因为成长的策略和路径不同而存在差异。

第三个,公司是否善用产业周期、资本周期的利好。换句话说,公司能否对冲周期。像煤炭,是特别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尤其是动力煤。这类上市公司挖出来的煤就是卖给火力发电厂,存在非常典型的周期波动。煤炭价格低,火力发电厂的利润水平就高。大家就会“冬炒煤夏炒电”这么玩。怎么去对冲这个周期波动呢?,如果你单纯只是挖煤企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时,煤卖不出去,你再怎么加大力度做客户关系、再怎么加大销售力度,这其实都是在做运营层面的改善。但你是不是可以调动一部分资金直接收购一些火力发电厂,直接用资本的纽带解决公司业务上的对冲关系。企业控股了很多火力发电资产后,当煤炭价格低,但我火力资产的利润就高;当煤炭价格高,我火力资产利润水平会低一些,但并表加在一起,总盘子还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产业链延伸手段对冲周期波动风险的一种方式。在周期性行业中不做这种对冲,公司真的是两头受制约。

再举个例子,比如水泥行业,下游是大基建和房地产,也是个周期性波动的行业。水泥公司怎么做产业链延伸呢?进军房地产?进军型材、建材?大产业都不好,用产业延伸的手段是对冲不了周期的。如果你手里的钱足够多,有没有想过资本的手段对冲周期,以此保证账面上的收入和利润还有亮点?比如某家水泥上市公司,业绩不好,同行其实业绩也都不会太好,我就拿出一笔钱买同行(的股票),等到我的业绩回转,同行业绩大概率也会回转,我就抓这波周期。

一个是用产业链延伸对冲周期,一个是用资本手段对冲周期,具体案例大家可以看两家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分别是煤炭与水泥,大家看他们分别做了哪些动作,市值维持在什么水平上,挺有意思的。

很多企业说,周期下行通道,股价低,公司要做股权激励;股价上行,公司要做并购、定增等,这是技术。但是公司做技术动作还是要回归到业绩有持续增长上来。业绩持续增长一种是靠本身存量,一种是靠产业链延伸做大存量,一种是利用资本纽带对冲周期,实现资本溢价收益。

大家不要害怕周期,重要的是用什么手段化解周期对公司的冲击和影响。要么顺应周期高速发展,要么对冲周期,确保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有差异化的亮眼的表现。

最后,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公司,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动作安排,仍然要考虑怎么才能向资本市场传达出良好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当前市值管理热,为什么当前基于市值战略做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了一项特别热的课题的原因。现在ESG这件事很热,但是投资人真的会依靠ESG做决策是否买你家股票吗?我说一句绝对的话,你ESG报告写地再好,也不是投资人下单买入你公司股票的依据。

与其耗费大的精力编写ESG,我建议大家把注意力放到挖掘上市公司核心投资亮点、挖掘上市公司业务增长的内在逻辑和时间窗口、挖掘上市公司业绩扭转的逻辑和时间窗口上来。当前绝大多数的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他并不是用ESG作为投资决策参考。

跟投资者的交流沟通重要的是让投资者认可我们过往沉淀积累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成功要素,让投资者信任我们未来的发展规划能够客观的、有效的实现,以及我们的投资亮点,能够让投资者有清晰明确的认同度。

投资者是掌握钱的人,他决定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在制定市值战略的资本市场价值传播维度上,上市公司要广泛地找到认可企业所处赛道、看好这个行业的资金,跟他做深度沟通。比如你一家白酒类上市公司,找的钱人家看的是集成电路半导体,你浪费再多的时间也没有意义。钱是分类的,有偏好的。找到了合适的钱,你怎么让人家相信你可以平滑的、顺畅地走到那个可预期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除了掌握钱的人,资本市场上还有一类群体——影响资金流量和流向的人。他手里不掌握钱,但是他说的话,资本市场会相信,而且愿意拿真金白银认可,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比如券商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上市公司也要做好这个群体的有效沟通,甚至是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三,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一项很重要的打底的工作是合规合法的做好信息披露。客观、准确、及时、公正、完整地做好信披。否则,监管机构(比如交易所)给你一个“问询函”“监管函”或者其他惩罚措施,这会影响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看法。

资本市场上有些专业机构,比如律师对公司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会计师出的审计报告、财经公关服务机构做的舆情管理以及价值传播的覆盖和渗透, 这些都会引起掌握资金或者影响资金的人的注意力,如果认同企业价值的塑造和描述的话,他们也会愿意把钱投出。

上市公司做市值战略过程中,一定注意从规模增长走向价值增长,围绕价值增长,我们要看利润的质量和市盈率估值的理性和科学性。这个过程中做好业务的梳理和价值评估就显得格外关键了。

总结一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要踩产业和资本两个市场。

产业市场,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经营绩效是靠管理团队和商业模式共振达成的。看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在产业市场维度,我们看的是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公司围绕着业务战略展开系列动作。

做业务战略需要考虑宏观形势(高速增长,还是低增长强竞争),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你做不到一定规模和体量的情况下,你只能被动接受宏观形势,你改变不了。所以过度关注中美关系、巴以冲突、俄乌战争意义不大,除非你是外向型公司。企业更重要的是回归到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演进路线、格局变化(高歌猛进、供需平衡还是激烈洗牌)。企业要考虑要不要下牌桌、能不能上牌桌。回归到看自己在产业中的位置。这些说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的塑造到底是怎么安排的。所以企业需要反思、还原、澄清公司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公司治理、运营管理、战略投资、并购重组,甚至是必要的资本动作。这一切围绕着的是驱动公司业务有效的、高质量的成长。

高质量成长的结果表现就两个,一个是公司的业绩能持续增长,或者业绩反转。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营收、净利润、毛利率、净现金流、分红率等指标。二是资本价值表现,比如市盈率、市净率、投资回报率。这跟业务战略息息相关。

但还不够,还需从另外两个层面上去影响钱的波动。这里指的是二级市场的钱的波动,比如基金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基本会看公司的基本面,还会看政策面(公司所处行业是政策鼓励的还是限制的),还会看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交易量上不去,不够活跃,钱对上市公司的注意力也就不够了。企业如何有效的改善交易量、改善关注度?你得说服他,我未来有前景有预期,且当下已经被严重低估,也就是告诉他目前的价格是不是合适的关键的买入节点。

所以董办除了合规运作的知识体系外,还要增加一套能对业务逻辑形成深刻认知的知识系统,同时多少能站在投资人或者炒股票的人角度上去思考,他们下单买入股票的认知逻辑。有人喜欢龙头战法、有人喜欢价值投资、有人喜欢趋势投资、有人是投机主义,是不一样的。客观地讲,价值投资者越来越少了,所谓学巴菲特就学了个故事。面对趋势投资者,上市公司需要思考公司是否处在上升通道上,如果不是,公司如何回应资本市场的质疑,打消他们的顾虑,然后是如何做好价值提炼和描述,以及必要的传播。

当一家上市公司具备资本市场交易价值的时候,资金的流动性和市场的交易情绪,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不是说企业做好了业务、做好了管理、做好了规定动作,钱就天然的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这儿,资金的流量就流到我们这儿。是会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同时还会有“沙漠之花”这种表现形态。你再好钱不理你,那也没办法。

换句话说,与其让所有人对你满意,不如找到对你满意的那一类钱。所以我们要把投资人的结构分一下。

不同财经媒体的传播口径和范围差异比较大。比如财联社,一个电报可以触达140-150家机构投资者,众多的高净值投资人。企业在做价值传播的时候,选择不同的财经媒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有些传播就只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有的是为了获取有效渗透和覆盖。这就从价值塑造、价值表现进入了资本价值传播这个环节。

资本价值传播无论财关还是投关,本质上都是做营销,只不过营销的是企业的投资价值,投资人买的是你的未来。说价值传播这种营销,我们经常说的都是一些规定动作,包括业绩说明会、路演推介、研报的数量、研究机构/分析机构对我们的评级、股价涨跌幅预测、舆情管理和必要的规范等,但规定动作内容指向的价值的点,即核心投资亮点要说清楚,比如赛道长不长、利润厚不厚;第二个,规定动作和策略指向的是业绩持续增长还是业绩的改善;第三,你判断出的时间窗口,能给到投资人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比如公司认为行业低迷至少还要三年,或者说公司认为已经彻底到低谷了,市场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表现和动作来看我们做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在投资亮点的提炼上,我认为至少你要解读政策对我们的利好、解读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的增量空间在什么环节(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有耐心做研究的)、基于当下大环境和背景条件,我们的战略定位做不做调整、业务布局做不做优化、核心竞争力未来指向在哪里、围绕着它我们的关键成功要素的门槛和壁垒怎么去构建,为此我们的目标、路径、策略、节奏和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最后表现在我们的财务指标上是什么样的。你要给他(投资人)一套逻辑去展开。

做营销,不是你说了他就认可。但我觉得做营销有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让人家看到;第二个让人家理解;第三个让人家买单。围绕这三个点,我们看上市公司市值战略,在资本价值传播这个维度,第一个,企业在营销端口上能否更大范围的让潜在投资人看到你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你的公司在(相对稀缺的)资金注视之下是否能脱颖而出。还是说,你就是被动等待,钱看我,我就接待,不看我,说明他们没眼光;第二个,公司的投资价值能否令投资人有一个清晰的共识,最后大家愿意买入我们;第三个,公司实现投资价值过程中的经营动作、管理动作等最后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结果确确实实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这家公司的认知和信任的。

一个实用工具:上市公司市值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战略地图

如果我们要以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市值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我们必须要做两个动作,一个是在产业经营端,最重要的是提高业务的增长和业务的盈利能力。但是在资本经营端,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估值和资本品牌形象。这两端中间是要确保公司有一个稳健的现金流。它们有一些相关的指标,比如说提高业务增长,至少在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回报率这些指标上你要有反应;估值上看市盈率;在现金流上看自有资金、看变现、看分红、看债务等。用这个体系从财务视角上去推。
做到这些财务指标,你回头看,我们在客户视角上,公司业务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竞争力、关键成功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不是构建出来了。在投资者那里,那大家对你的成长预期是不是有一个确定性的期待,他对公司资本形象的满意度如何,比如说你做的整个的形象、信披、动作是不是符合他认可的战略演进逻辑。
接下来,围绕着这些看市值管理在企业内部(以董办为核心也罢,以券部为核心也罢)是不是统筹了供研产销、财务、董办、公司治理层面的重大决策,以及(结果)指向的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品牌塑造力。上市公司内部在推动市值战略时,产业经营上你要追求:第一,运营效率要够、供产销有优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能有一个非常正向的匹配;第二,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和核心能力不断塑造,以及面向竞争对手有一个比较差异化的竞争位势。同样是传统上市公司,但我就是能跑赢其他上市公司同行。如果有“钱”选择这个行业,我就是这个行业中最值得资的标的,不也OK了吗?总有一部分钱是喜欢有行业差异性的(公司),不是所有的钱都是追热点的。找到对你行业感兴趣的“钱”,说服这些钱怎么看这个行业、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我公司在行业中的独特定位和差异化运营的能力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以及围绕着环境变化、技术调整、产业演进,我公司未来的业务的布局、产品和服务的调整、商业模式的优化等,统统跟他讲清楚。
在资本经营这个端口,上市公司要跟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良性的互动。投资者关系管理,无论是投资者的日常的交流、沟通、路演,包分析师的覆盖、他们对公司/行业的研判,包括跟监管机构的互动和媒介的传播,本质就是做市场营销。所以,主动积极地向资本市场传播公司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亮点,也是非常好的正向关系(管理)。同时,资本市场解读公司的资本动作、财务报表数据时,其实是资本市场怎么看你,有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看法的差异化。就是因为“差异化”的客观存在,上市公司才要给市场一个特别清晰的、明确的沟通,以求达成共识——公司资本动作的战略意图以及资本动作意图带来的业务经营和财务报表的实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周期、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确认,最后公司有可能会带来市值表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安排。资本市场对于我们的市值预测、股价预期和我们的动作和结果之间要能够形成一种正向的、良性的互动。第三,资本市场怎么看公司的公司治理、关键人员的调整(包括股东结构的优化)、运作体系。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每月换个财务监,每月换个董秘,你说这个公司没事,谁信呢。有可能你是真的没事儿,但是市场就不信。关键岗位的人的稳定性都不够,尤其是敏感岗位,市场怎么看。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运行的规范与稳定,是增强钱的信心和耐心的一个底层基础。当然,你要有最基础的工作,比如信息披露的合规,法定报告以及临时报告、专项报告、自选动作,公司能不能有套体系去落实。
但是资本市场有资本市场的运作逻辑,产业市场有产业市场的逻辑,上市公司如何在市值战略过程中把我们的产业逻辑和资本逻辑有效的打通,就需要在产融结合这个维度上,实现产业逻辑和资本逻辑良性互动循环。比如说你要不要做资产重组、要不要做资产剥离、要不要做一些并购(能力塑造导向型的、稀缺资源导向型的、业绩归类导向型的)、要不要融资、要不要做债务的优化、要不要做资产结构的调整、要不要做必要的投资,以及业务生钱与钱生钱如何匹配,等也都非关键。

最后,无论是做产业经营还是资本经营以及产融互动,我们都要踩好周期(产业周期、企业经营周期和资本市场的周期)。我们前面说了,公司怎么把握和利用周期都不为过。所以以市值战略为主线,以市值目标为牵引点,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回避周期变化。当然最好的业务就是不受周期影响。我觉得有的时候企业就是周期性的行业也是蛮好的,只要能认识周期、掌握周期,对周期波动有策略、有方法和有耐心。围绕着这个,企业实值战略如何有效落地、动作/策略如何安排、结果如何保障、信息如何打通、机制如何协调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构建上市公司的市值战略的战略地图。

推荐阅读:
市值管理能否有效激活A股?
饶钢博士:A股对回购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比ROE高达156%的苹果与ROE为-158%的麦当劳...
招商银行2007年引入先进的估值模型,对市值管理的启发

徐朝华:大企业创新如何利用并购工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联系我们~

和恒咨询
和恒咨询是中国资本市场市值管理专家、上市公司市值战略方法论开创者,聚焦服务上市公司与拟上市企业,为客户提供市值参谋、IPO成长在线SAAS软件与业务战略、IPO战略、市值战略咨询与培训服务,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