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中提到的资本运作方式在市值管理实操中的注意事项

职场   2024-11-20 08:17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 和恒咨询 
业务对接:17310319665(同微信)

11月15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关注自身投资价值,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指引》明确了市值管理的定义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规定,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对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长期破净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等作出专门要求,并明确监管红线。

其中,《指引》第三条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当聚焦主业,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运用下列方式促进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一)并购重组;
(二)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
(三)现金分红;
(四)投资者关系管理;
(五)信息披露;
(六)股份回购;

(七)其他合法合规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及股份回购在市值管理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梳理,供上市公司参考。

(一)并购重组

公司增长有内生式和外延式两种方式,内生式增长依赖于企业本身的业务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耗时的过程,而通过并购的外延式增长对于上市公司市值提升相对较快。

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财富与价值的增加。所谓协同效应就是通常所说的1+1>2,即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的效应之和。

1.明确并购目的

有效的并购重组,首先必须有清晰的战略决策,不能仅仅为了实现市值增长进行胡乱并购。并购目的可以分为战略目的和财务目的。

上市公司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可以找到自己并购的战略目的:

· 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相结合?
· 获取规模经济?
· 整合资金、技术、品牌、销售、土地等一系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或互补?

· 减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或巩固市场地位?战略调整,进入新行业、新领域?

同时,上市公司根据对以下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找到自己并购的财务目的:

· 收购价值被低估的目标企业,增加股东权益的价值?
· 通过并购降低交易成本?
· 通过并购实现节税?

· 通过并购增加融资能力?

2.选择并购方式及策略

并购策略要服务于并购目的。按并购方与被并购方所处的行业相同与否,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其中混合并购又因为通常伴随企业转型意图,又被称作转型并购。

(1)横向并购

提供同质的产品或服务,未来预期收益清晰,整合难度及风险相对较小,成为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一般来讲有以下优点: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便于提高通用设备使用效率;便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专业分工作,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便于统一技术标准,加强技术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便于统一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等。用于进行产业整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减少竞争对手,获得市场定价权;补短板和空白领域,将强有力的竞争伙伴转为利益共同体。

(2)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通过若干环节整合实现效率改善、成本降低、核心技术保护及综合竞争力提升。

一般来讲有以下优点:可以加强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配合,有利于协作化生产;可以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节省运输、仓储、资源和能源,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商业模式出现管理价值链创新,或价值链整合的机会。

(3)转型并购

转型并购的主要动力是开辟新细分领域的增长机会,并力争与现有业务形成良好协同效应。

一般来讲有以下特点:通常所说的混合并购指第三类纯粹的混合并购。其目的多为了减少长期经营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执行多元化经营战略,进行跨界转型,或者实现“实业+投资”的产融结合模式。由于这种并购形态因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无直接业务关系,其并购目的不易被人察觉,收购成本较低。

3.并购注意要点

并购重组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尽职调查。一些表面看上去很有价值的并购标的,实际上却会给并购者带来诸多的风险。因此,在尽职调查阶段要尽可能地去评估各种风险,客观评估协同效应,挖掘潜在价值,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尽职调查的内容要充分和全面,主要从价值挖掘和风险发现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同时,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产权转让,但取得了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仅仅走完了第一步,并购前、后整合的好坏将更直接地影响企业并购的效益和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甚至并购整体的生存。在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中,几近一半的案例以失败告终,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并购后未能实现有效、迅速的整合。

交易结束后并不能表示并购取得成功,并购整合工作的结果对并购成败具有关键作用;并非所有的并购都需要整合,整合对战略性并购必不可少,对财务型并购需求度不高;并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管理系统、激励机制、相关利益者关系等。

(二)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

股权激励方案基本要求是合法合规、有益有利、过渡过程要平稳,权责对等。整个设计的原则要为公司的战略和业务发展服务、以公司的业绩增长为前提、以业绩导向为主、兼顾和稳定核心人才、纪律和约束并重、激励要实现梯度和差异化、充分考虑资本市场。

股权激励要着重考虑八大要素:一是定人,授予哪些人;二是定量,有总量和个体的量;三是定价;四是定时,即授予日、有效期、等待期、可行权日、禁售期等要定好;五是定股份的来源;六是定资金的来源;七是定业绩条件;八是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当然,你的公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增加额外的要素,但这八个要素是需要基本保障的,所以公司在做时可以通过调研诊断参考市场上其他标的公司是如何做的,参考同行业公司是怎么做的,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施完后,对股权激励对象、业绩考核、公司的发展战略、市场研发要进行管理和优化。

1.定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的模式,有现金方式奖金型工具,也有权益性工具。大家要明确是选择单一的用权益性的工具,比如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还是进行股票增值权等现金结算,或是组合使用,选对股权的类型是整个股权激励方案成功的一半。

2.定持股模式

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各有利弊,需要统筹考虑。持股模式有几种方式:一是自然人直接持股;二是公司形式的间接持股;三是合伙企业来间接持股。

3.定人

股权激励着眼于未来,所以激励对象必须是未来对公司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人。核心人才的特征是拥有关键技术、控制关键资源、支撑核心能力,掌握核心业务。把四个核心特征定下来后可以确定核心人才。确定人才时,我们要把历史的贡献者和未来价值的创造者区分开来,对于历史的贡献者,授予股权是对他为公司历史上做出贡献的承认,这样有利于创业的元老甘当人梯,对新人进行传帮带有一个延续,公司文化的传承;对于未来公司业绩的创造者来说,给他授予股权,是要调动他的积极性和潜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我们在确定激励对象时,要充分考虑他的职务、业绩和能力,而且还要考虑他对公司业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关键人才,比如现在我面临着研发方面的瓶颈,那么招进来的研发人员是我的核心人才;如果我面临着是销售领域的瓶颈,那么销售人员是我的核心人才;如果我面临着财务管理风控方面的,那么财务人员是我的核心人才。所以我们是需要结合着行业的特点和公司的业务规划,从不同的维度识别公司需要激励的核心人才。

考虑到公司战略实施的重要性、人才的稀缺性、招聘的成本,怎么确定激励对象,对于老板来说他也会提出激励对象的范围和选择意见,这里要撇掉情感因素,也不能完全撇掉,因为要照顾元老级的员工。但是情感因素不能颠覆掉我们的理性和科学的角度,所以我们要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考虑,从激励对象员工的自身情况考虑。

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可能以技术开发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作为激励对象;对于发展期的企业,要兼顾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就要重点关注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因为这个时候公司处于正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处于规模化的状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心就处于我要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为公司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相当于是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怎么过渡、怎么衔接、怎么创新。所以高管的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的技术人员决定着公司的新的盈利增长点;对于衰退期的企业来说,确确实实是要么找人接盘,要么公司走向解体,所以用股权激励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用奖金激励的方式会更好。

4.定量

上市公司要拿出多少股权来做股权激励?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科创板的、创业板的上市规则的规定,所涉及的股权激励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科创板和创业板是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0%,这是对于总量来说。对于个体的个量,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累计不得持有股份数量超过总股本的1%,目前市场上的案例,约80%的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总数占当时总股本的比例是不超过3%的。我额度上主板是10%,科创板和创业板是20%,但80%的公司做股权激励的总数是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的。上市公司在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可以设置预留的权益,预留的比例不得超过这一次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权益数量的20%,也就是说我预留一部分,我可以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来明确预留的这些授予对象,那时我就可以不用再走一遍程序了。

我们清楚总量后,要明确总量不是个量的简单相加,个量也不是总量的简单分配。量的确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也关系着股权激励的效果和成败。

总量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决定法,由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来决定激励谁、给多少,然后走程序。二是未来价值法,即激励对象签署的股权激励协议到期时,公司股票的预期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每个激励对象的授予股权数量。

总量的考虑因素主要与公司引入的战略投资人、上市公司的规模、发展阶段、持股比例密切相关,总量要充分考虑预留部分给未来新进的员工,或新晋升的为公司高管的员工。

个量的考虑因素一是考虑职级,职位越高每个个体获得授予股份的数量就越多。二是考虑业绩表现和对公司的重要性,公司设立有薪酬考核委员会,如果公司没有的话,你可以要求公司的人力部门在董事会的监督和领导下统计确定公司的员工表现,结合岗位工作重要性,以及对公司业绩收入的影响程度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判定。三是考虑工作年限和教育背景,一般来说,前面两个条件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下,工作年限越久,学历背景越高,可能获得的授予的股权的量就越多。最后在定量上是要综合的考虑市值的预测、对股权稀释的测算、未来公司的人才规划、激励的力度和成本,我要避免激励过度也要避免激励不足。

5.定价

不同阶段授予的价格特点是不一样的,但对于已上市企业而言,可以按照股权激励的管理办法非常清楚的规定了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授予价格。

6.定时

对于公司来说,股权激励的时间的安排直接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所以公司要设置好详细的时间节点,包括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授予日、等待期、可行权日、禁售期。股权激励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所以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表,达到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分期分批实施,一定给其他员工或者后加入的优秀人才预留一部分股份。

在时间上面,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授予的时机,二是合理的安排授予时间表。二级市场的股价有涨有跌,我们在股价低时和股价高时所采取的运作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股权激励是属于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节点的工作,所以我们在二级市场上一般是选择在股价比较低时,预测的未来股价能够持续往上涨,在股价低时选择做股权激励,这样能充分考虑对激励对象的激励效果。

公司在启动或者是定向增发、并购重组、资产注入、发行可转债、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时,公司也可以同时实施多期的激励计划,即不间断的进行实施。所以我们要记住八个字,“分期授予,分批行权”。

7.定业绩考核条件

业绩考核条件包含公司层面的业绩条件、激励对象个人层面的业绩条件。公司业绩不达标、或个人的业绩不达标时,都无法实现授予、解锁、行权。

公司层面的业绩条件可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指标,二是成长性指标。综合性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这是我们在做股权激励计划时要对公司进行考核的。成长性的指标包括净资产的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考虑的是成长性。

同时业绩指标要考虑公司的历史业绩,也要考虑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相关指标,不能天马行空的按照自己的想象设立业绩条件。

个人层面的业绩条件,由上市公司自行确认,如果以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相关指标作为对照依据,按照法规要求,选取的对照公司不得少于三家,评价考核指标时要有完善的业绩考核指标要素,从经营管理、财务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我们要考虑财务类指标、市场类指标、非财务类指标。

财务类指标比较直接,如收益率、净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每股收益、销售额、利润增长率等等通过财务报表就可以看出来的指标。

市场类指标,即股票市场股价的增跌作为指标,更多的会比较同行业股价的涨幅。

非财务类指标,是从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技术研发、市场渠道的开发、关键员工的流失率等指标上更加符合对激励对象考核指标的设置。这些指标如果针对的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

不同的业绩指标也有不同的优缺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都非常明确,任何一个单一指标反映的都只能是在某一个方面看到侧面性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设计指标时,要站在一个高度,公正、全面的设计。把财务类、市场类、非财务类指标都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的判断。指标制定了以后就需要有考核,公司层面的考核、个人层面的考核都要结合在一起去制定。

8.异动处理

股权激励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期限设的比较长,中途离职或者出现变故等原因的,要按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公司的控制权发生转让、控股股东发生变动、主营业务发生变化,原来设立的指标如市场研发、市场的占有率、销售收入就不能使用了,需要进行变更。

上市公司如果合并分立、在市场中出现信息披露违规等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已经归属的股票和没有归属的股票也有相应的异动处理。公司会发生异动,激励对象本人也会发生异动,比如独立董事、监事不能作为激励对象。

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方案的后期执行落地,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都要履行职责。股权激励项目单独的可以是完整项目,所以公司也会设一个股权激励工作小组来拟定方案,再设一个小组、一个办公室、或设一个秘书处来处理日常事务。

股权激励事项是公司的重大事项,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应该走党委会程序,如果是国有控股企业,还需要走国资委的审批程序,再上到公司的董事会、公司的股东大会、监事会发表意见,在三会一层的运作过程中,独立董事再发表意见。整个实施的流程,董事会要审议,股东大会要审议,审议后,关于股票期权和第一类限制性股票,董事会发布公告授权日以及确定公司的成本需要在股东大会结束以后的60天内登记完成,股票期权的等待期不得少于12个月,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的锁定期不得少于12个月。关于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等待期一年以上或者锁定期不少于一年,过程中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归属登记完成后再设有到期日,有效期都是不得超过十年的。

对于员工的激励,除了股权激励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依据员工自愿通过合法的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的股票,并且长期的持有,根据《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意见》遵循“依法合规,自愿参与,风险自担”原则。

员工持股计划需要考虑几个要素,这些要素包含着资金的来源、员工持股计划、员工获得股权资金的来源、股票的来源、持股比例、持股的期限、员工享有的权益。

怎么管理员工持股计划,如何进行审批,要明确一点,员工持股计划的开展的主体是上市公司,必须要基于员工意愿,不得强制,需是合法的股票,有合法的获得途径,有规定有要求且长期持有,要把计划的期限设置好。

另外也需要按照约定来进行分配,关于持股员工的范围: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参加对象为公司员工,包括管理层人员。

1.员工

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是谁?是公司的员工,包含着管理层。所以公司的员工的类型包含着:签了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签劳务合同的员工、劳务派遣的员工。员工有本公司的,有下属全资子公司,也有下属控股子公司的。工作的年限要自己确定,我们选择从签订合同之日起算,工作满六个月或满一年,且剩余的工作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员工,包括管理层员工,都可以作为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对象。

2.资金和股票的来源

资金来源于员工的合法薪酬,也可以是员工自己借款。

股票的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回购,二级市场去购买,也可以是上市公司对员工进行增发,即非公开发行,还可以是股东自愿的赠与,所以员工持股计划需要设计相应的资金优惠或者补偿的条款,才能提高对员工的吸引力。

市场中有的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只有几人即董事、监事、高管,而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对象的有上万人,所以对于人数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注意独立董事不纳入其中。

资金的来源有几种组合,在实际案例中,资金的来源有以下几种:一是员工自筹资金,二是自筹资金+借款,三是自筹资金+借款+银行配资组成一个信托计划,四是自筹资金+奖励基金,五是单纯的提取奖励基金。大家可以看员工的选择,通过调研、摸底来选择一种合理的方式。

如果公司在薪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也可以将薪酬总额增加,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或采取税收优惠,如果公司的薪酬体系调整了,我通过调整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是需要经过上市公司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如果是国有工资薪金总额的调整,还需要国资监管部门的审核同意,所以大家可以探讨一下资金怎么来。

股票的来源:

(1)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有很多公司发了回购股份的公告,回购股份涉及回购股份的去处、用途,有些公司是注销,有些公司是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2)2. 二级市场购买;
(3)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
(4)股东自愿赠与;

(5)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不同的方式下,只有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是需要证监会核准的,创业板可以用小额快速的融资方式。另外还需要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要保证员工的利益,所以要素中还有一个收益分配比较核心,是保底的收益。

保底的收益有几种情形:(1)保证本金不亏损;(2) 保证自有资金+预期年化收益率;(3) 保底收益与公司业绩挂钩。

(三)现金分红

如果上市公司有足够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以对股东进行分配。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实现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重要形式,对于培育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在“投资者保护”专章新增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的规定,从立法层面体现了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重视。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分红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公司能够实现盈利,有可供分配的利润;
(2)公司的利润能够变成真金白银流入企业。因为公司分红分的是现金而不是会计报表上的数字,且合理的分红现金来源应该是经营活动的造血能力;

(3)根据公司未来投资计划等资金安排,公司选择进行分红。

以上三个条件分别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变现能力、投资发展决策及资金管理情况。

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分红率,可看两个指标:利润分红率和现金分红率。

利润分红率=分红÷净利润,通过比较分红与净利润的比例,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进行分红的意愿,该比例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分红的意愿越高;

现金分红率=分红÷经营性净现金流,通过比较分红与经营性净现金流的比例,则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司的分红能力。公司利润分红率一定的情况下,现金分红率越高,说明公司的分红能力越弱。

(四)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4R关系管理中重要的一环。4R关系即IR(投资者关系)、AR(分析师关系)、MR(媒体关系)、RR(监管层关系)。IR、AR因为直接或间接涉及机构投资者,是4R关系的核心;MR主要针对大众传播,利好传播影响有限,但负面消息影响巨大;RR是保障性因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监管层对公司采取处罚等措施会对公司市值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我们可以将投资者分为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散户对上市公司的态度可以通过互动易、东财网股吧等途径看到,但由于散户群体庞大、情绪性较强,难以对该群体做出客观分析,因此,IR管理上可以着重对机构投资者做分析。

大机构的持续建仓与持有有助于股价的上涨和稳定,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流投资者与专业玩家,其持仓比例和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资本市场对公司价值的主流研判。与此同时,机构持仓是散户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知名机构的持仓将吸引散户买入,因此机构持股是上市公司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企业需要重点分析的数据和信息如下:

(1)机构股东的数量占比、持股总数比例;
(2)机构股东的类型(公募、私募、保险、银行等);
(3)各机构股东持股时长;

(4)各机构股东近一年增减持分析。

当股东中有较多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稳定股价。此外,一些大机构的进入有助于加强市场对公司股价上涨的信心。如果前一百名股东中机构股东数量很少或持股数很少,则说明该公司不太被机构投资者看好,市值稳定性差。不过,如果能改变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未来市值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此基础上,还要会看持股者的类型。公募、保险希望有较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对投资回报率及回收期的要求不高,属于风险厌恶型。该类型基金的大比例持股,会显著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私募基金风格多样,但整体上是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的,该类型基金的持股稳定性弱于公募和保险,其中产业投资基金拥有较强的行业属性,知名产业基金的进入将显著增强投资者信心。

此外,要对关键机构投资者进行分析。关键机构投资者主要指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以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为准)以及一些明星机构。对这些机构的分析主要包括持股时长、以及历次增减持。该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这些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看好程度以及其自身操作风格。比如,关键机构持股普遍在2年以上,说明资本市场上有一些机构长期看好公司发展;再比如,如果有部分机构频繁进行增减持的操作,说明该基金投资风格偏中短期,该基金对公司未来市值走势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需要充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并借力信息披露工作。同时需要对五类从业群体进行主动沟通管理。善于利用抑或是被动回应,最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都要转化为通过坦诚真诚的沟通,全面充分的分析和信息披露,获得投资者的理解,认可,甚至是谅解。

1.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在新的证券法的要求下,沟通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首先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要求的体系已经慢慢形成,上市公司就要充分的去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和借力信息披露工作。第一上市公司应该充分的去做好信息披露编委会,响应监管机构的要求;第二要合规的利用信息披露,主动向资本市场传递自己的资本战略和传递自己的资本价值。

其次,上市公司需要主动进行管理,工作重心由合法合规信息披露转型为积极向资本市场传播价值。转变由分析师引导、被动地向资本市场传播价值的工作方式。同时,投资者关系管理需要专职团队且专项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披露工作。优秀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向市场有效的揭示公司价值,纠正市场估值偏差,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认可,对公司市值管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监管机构

首先,面对监管函、问询函等,一定要合规合法的响应监管机构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第二,要及时的回应监管机构的关切,要全面客观的去回应。

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应该做到合规督导,建立审慎的信息管理制度。同时要对各项资本运作对应的信息披露工作科学艺术性安排。

3.机构/个人投资者

投资者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一类是个人投资者,都要无偏差的、全面充分的去表达信息。上市公司也要有意识的调整公司传播策略,同时建立投资人数据库,找到市场上或行业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引入长期战略机构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

机构投资者参与数量是上市公司价值高低的一个测量器,同时长期机构投资者是市值的助力器和减震阻尼,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个股长期来看明显跑赢市场。

上市公司既要吸引明星机构投资者,也尽量避免让一家机构投资者独大,根据机构投资者的风格和偏好,有选择的对接机构投资者,引入市场知名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资本市场产生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公司的成长性和价值做出公开背书。大型机构入股持有期较长,有利于公司市值的稳定和维护。

此外,在资本市场存在三类投资者,他们关注的信息重点不一样,同时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不一样。一类叫价值投资者,一类叫趋势投资者,一类叫投机投资者。

在做好全面充分的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在上市公司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全面重视价值投资者或者是投资机构。同时,推动新型互联网投资者关系管理工具(微信等)的应用,加强与投资者的互动沟通。

4.证券服务/研究机构

与分析师建立密切良好关系,尤其是金牌分析师。在信息发布时,统一公司信息出口并明确分工,及时有效的向资本市场传播公司价值的。与行业标杆分析师持续沟通,提升研究报告的价值解读与预期引导。

5.媒体

由于目前已经取消了法定信息披露的媒体,对于证券有影响力的证券媒体或信息披露媒体这些群体,上市公司都要做好主动沟通。做好以下六方面的管理,有利于增强媒体沟通力。

(1)媒体关系:通过与媒体的日常沟通、参与活动等方式维护公司良好形象,需要避免或减轻舆论危机对公司市值造成重大影响。基于市场热点,全面提升媒体热度与传播渠道覆盖(软文设计、主题选择、传播渠道);
(2)关系管理:与权重媒体建立紧密联系,做好媒体数据库及网络建设,将其拓展为公司的外部宣传圈;
(3)系统筹备:定期报告发布等重大事件之后,及时关注并跟进报道,与定期报告、研究报告互动,形成传播效应;
(4)内容设计: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设计报道内容,不断强化宣贯公司投资逻辑及价值,引导公司价值解读;
(5)主题抓手:明确主题、确定抓手;

(6)数据库管理:建立公司媒体关系数据库(名称、媒体、类型、观点、影响力等)。

(六)股份回购

对上市公司来说,利用盈余所得后的积累资金或债务融资,以一定的价格购回公司本身已经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将其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这一系列的行为,就是“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有很多种目的,例如稳定公司股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股权激励计划来源、反收购工具。

对于市值管理而言,股份回购一般是在公司股价被明显低估的情况下进行。公司股价被低估可能发生于两种情况:一是市场处于慢牛市或牛市,但是由于公司自身原因股价被低估,该种情况不应采用股份回购,而是应该从价值塑造和传播环节发力,让资本市场认可公司的内在价值;二是资本市场整体走熊,出现系统性风险。第二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利用自有资金或债务融资,回购公司股票,显示为上市公司认为股价被低估,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将股价恢复到应有的水平,这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号刺激非常强烈,会刺激股价上扬。总而言之,在牛市里多做股票市场的事,熊市里多做经营的事。

1.股份回购条件

根据《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应当符合:

· 公司股票上市已满一年
· 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行为
· 回购股份后,上市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 回购股份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原则上应当符合上市条件;公司拟通过回购股份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并取得证券交易所的批准

· 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2.回购方式和流程

股票回购方式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要约方式和其他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方式。

从公司内部流程来看,回购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步骤:拟定草案、董事会决议及回购预案、股东大会决议并通知债权人、回购报告书、定期披露回购进展情况、回购股份处理。

3.回购时机选择

回购时机的选择需要企业把握三个条件:

第一,公司有充裕的现金流;
第二,回购后不影响公司业务正常现金流运转;

第三,公司股价处于相对低位。

4.回购金额与比例

根据公司现金流情况具体制定一个合理区间,一般在总股本2%以内即可。

推荐阅读:

饶钢博士:A股对回购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比ROE高达156%的苹果与ROE为-158%的麦当劳...

招商银行2007年引入先进的估值模型,对市值管理的启发

《指引》已发,研读市值管理万万不可再犯“盲人摸象”之错

市值管理能否有效激活A股?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联系我们~

和恒咨询
和恒咨询是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战略专家、上市公司市值战略方法论开创者,聚焦服务上市公司与拟上市企业,为客户提供市值参谋、IPO成长在线SAAS软件与业务战略、IPO战略、市值战略咨询与培训服务,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