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个案例:
患者右肾长了瘤状物,需要做增强CT,进一步明确具体情况,但由于患者本身肾功能不全,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做完增强CT,导致肾脏进一步受损,或许就直接尿毒症了;但如果不做,真是癌症的话,肾也要被切除,生命甚至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看到这里的你,一定疑惑又害怕:在肾功能不全时,做增强CT一定会得尿毒症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可以避免吗?
在医院做一些检查时,常会用到造影剂,如增强CT、血管造影等。但某些造影剂是对人体有害的,尤其是已经有肾病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损害的可能性比健康人更高,引起肾功能急骤下降,导致造影剂肾病。
CIN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采用标准是应用含碘造影剂后2-3d血清肌酐(Scr)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大于或等于25%或44.2μmol/L(5mg/L),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损害。
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表现为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尿液检查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沉渣可见颗粒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管型。CI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造影剂的直接毒性和肾髓质缺血缺氧可能是两个关键因素,且两者相互影响,促进CIN的发生发展。
含碘造影剂均为水溶性,与血浆蛋白结合极少,血液中的造影剂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泄,在肾小管不被分泌和重吸收,由于肾小管内的水分被重吸收而高度浓缩,肾小管中造影剂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50-150倍,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空泡变性和溶酶体改变。体外培养证实,造影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直接毒性。肾髓质缺血是导致CIN的重要因素,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一过性血管舒张,持续数秒钟,随后进入血管持续痉挛性收缩阶段:①肾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肾脏血流重新分配,皮质从髓质“窃血”,导致本来血液供应就不丰富的肾髓质显著缺血。②造影剂通过其渗透性利尿作用,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钠转运负荷,使肾髓质能量代谢和氧需求增加。③CIN时,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因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导致该段对钠的重吸收显著下降。肾髓质缺血缺氧继发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抗氧化机制减弱,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凋亡或坏死。注射造影剂后,由于渗透性利尿作用,患者尿量增加,尿酸排泄增多,加上脱水可导致尿酸盐沉积,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直接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已经发生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μmol/L)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脱水、糖尿病、高龄、高血压、心力衰竭、多发性骨髓瘤、高尿酸血症以及血管疾病等。
1.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作造影检查,如若必须作造影检查时,严格掌握指征,在造影前补充盐水,纠正脱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后再作造影检查。
2.造影剂种类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对于有高危因素或碘过敏的患者应选用不含碘的造影剂(如碘普胺),或选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可降低其肾毒性。
3. 避免在短期内重复造影。在第一次造影后3个月内,不宜再次造影。4.停用肾毒性药物:造影术前24-48h停用肾毒性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氨基苷类抗生素、环孢霉A、两性霉素B、大剂量袢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等。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ACEI和ARB的患者不必停药。袢利尿剂不仅对CIN无预防作用,还可能导致患者低血容量状态,加重CIN的发生。双胍类药物因抑制肝脏糖异生而引起乳酸的储积,急性肾损伤是药物和乳酸排泄障碍,以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专家共识建议,使用造影剂时应停用双胍类药物,如术后肾功能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则可在使用造影剂48h后继续服用此类药物。5.造影后水化治疗及碱化尿液。在应用大剂量造影剂时,可用20%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静脉滴注。造影结束鼓励患者多饮水,用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以碱化尿液。这样就可以增加肾组织的灌注,降低血黏度,加强利尿,促进造影剂的排泄。水化疗法通过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管内造影剂浓度和缩短停留时间,防止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降低CIN发生。6.积极治疗急性肾衰。一旦发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扩容、利尿等仍无效者,应紧急透析治疗并按急性肾衰处理。①钙通道阻滞药:钙拮抗药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的内流防止肾缺血,并能阻断肾血管收缩、防止肾小管细胞死亡。②他汀类药物:多个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术前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CIN发病率降低。③血管扩张剂:房钠肽和腺苷拮抗剂都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④血液净化:冠状动脉造影后给予血液净化疗法,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造影剂又不影响机体的血流动力学。
点击下方卡片,可关注好肾医、查看所有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