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媒介生态和受众需求不断转变,经济报道改文风工作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对于提升主流媒体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和国际传播效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必然要求。
转作风、改文风,是主流媒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和“专业命题”。面对国际形势、媒介生态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都蕴含着扎实推进改文风工作的内在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文风全面提升传播效能,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改文风的重要性和时代性
新闻生产整个过程都是在新闻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新闻事实的呈现、解读与传播。在此过程中,文风显得尤为重要。文风优良的新闻产品以其内容价值、形式美感和传播艺术,让受众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记得住,有助于提升信息和观点传播效能,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吸引力感染力,调动全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好文风来自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坚定态度和对国情民情社情的深入理解。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找准报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看到并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和全貌。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关注百姓诉求,凝聚民心民力,为社会提供精彩实用、健康向上的新闻产品。好文风也是新闻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策采编发等综合业务素质的“试金石”。当前,新媒体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改文风已不只是文本层面的表达问题,而是涵盖了“谁来说”“说什么”“怎么说”“在哪说”的复合性问题,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理念,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确保新闻产品的导向正确、表达贴切、渠道畅通。经济报道改文风的着力点
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主流媒体必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南,在选题策划、话语构建和融合传播等重要环节扎实推进改文风,通过构建坚实的话语基础、科学的话语体系、充分的话语自信、有效的话语方式,提升经济舆论引导效果,在国际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上大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议题设置是前提,要聚焦“国之大者”与民众关注、国际关切的经济话题组织报道,用选题的热度吸引人。当前,经济舆论引导面临三个维度的挑战:一是经济形势的复杂性。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的难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相互交织。二是新闻舆论场的复杂性,到去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近11亿人,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嵌入、相互影响越来越深,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经济舆论热点呈现易发多发善变的显著特征。三是国际舆论进一步分化。经济领域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的趋势愈发明显。长期以来,主流媒体积累并树立起主流、权威的品牌形象,媒体关注什么选题、从什么角度来解读选题,其实都是新闻文风的具体体现。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高度重视选题策划这一新闻生产的首要环节,密切关注国内国际舆论动态,不断提高对经济领域热点舆情的发现力、研判力和引导力,紧紧围绕关系国计民生、舆论高度关注的经济政策、经济话题策划选题,牢牢把握权威经济信息的第一发布权和第一解释权,走好改文风的“最先一公里”。近年来,经济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等,都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舆情热点、发出权威声音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体现了新闻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今年,面对个别唱衰中国经济的负面论调,经济日报接连推出《驳“中国崛起顶峰论”》《驳“中国改革停滞倒退论”》《驳“中国消费动能消失论”》《驳“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等重点文章,在舆论斗争中发挥主动性、主导性,让中国立场站得住、立得稳、攻不破。内容建设是根本,要切实走好网上和网下两条群众路线,改善新闻话语和叙事体系,用表达的温度感染人。经济报道容易陷入“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尴尬处境,许多报道从概念到概念、从数字到数字,传播语态“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说教味儿浓,服务性和趣味性差。这些不良文风的表象,反映了记者新闻专业能力的欠缺。如报道的细节少、故事性弱是因为前期采访不够深入,专业术语晦涩难懂是记者的通俗化表达和转化能力不足,文件语言多则反映出记者对一线经济情况不够了解。经济报道改文风,在内容层面要不断创新话语表达,做好复杂经济话题的“翻译”,把“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作为重要遵循。要善于将笼统抽象的文件语言和专业术语转化为平易近人的“白话”,用生动的细节和故事来解释观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同时,还要积极顺应受众的阅读偏好,倡导简洁文风、提高表达效率、扩大信息含量,变“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为“说你想听”的双向互动,变“大水漫灌”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精准滴灌”,在贴近受众、服务受众中引导受众。近年来,经济日报用心用情走好群众路线。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逐步形成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齐头并进的深度调研报道格局。一大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调研报道反映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扎实作风和鲜活文风,整体传播量已超百亿量级。同时,通过开门办报发动网络力量,今年春节发起“2024年春节七天乐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海内外征集总量达7.6万多幅(组)。经济日报视觉版与微信联动策划刊出精选图片,并在微博主持开设同名话题,阅读量超2.2亿,海外平台同步推出图文报道,传播量超3000万。融合发展是方向,要提升全媒体传播效能,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用传播的力度影响人。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媒体报道的数据化、互动性、多模态特征不仅丰富了新闻产品的话语构成,也凸显了新闻形式对于内容表达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改文风要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中,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生产符合移动传播规律、兼具主流价值与创新活力的优质内容,并努力创设开放、参与和协同的传播语境,形成共振效应。2023年以来,经济日报精心打造“数说经济”个人署名言论专栏,聚焦经济数据和民生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并由作者出镜制作同题视频节目,选取与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善用网言网语,探索重大、专业经济话题的轻量化通俗化表达。经济日报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期间策划推出“数说两会”融媒体产品,通过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让宏观经济数据动起来、活起来,帮助广大网民更好读懂重要经济数据、把握经济发展大势,取得积极社会反响,微博话题阅读量连续两年超过2亿。国际传播方面,主流经济媒体要通过改文风深入探索“中国内容,国际表达”的路径和方式,向国际社会全面准确阐释中国经济政策,充分客观解读中国经济走势,努力把我国的发展优势转化成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优势,营造客观友善、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要系统研究国际传播的主体、内容、对象、方式、渠道、目的等课题,承担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使命。从经济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运营情况看,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动态以及企业投资、技术创新、城市生态等方面的报道在海外广受欢迎,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政策、商业故事、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等话题的高度关注。
文风的背后是观念,是作风,也是能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无论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还是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升全媒体生产传播和国际传播效能,主流经济媒体的采编人员都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和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把改文风工作落到实处。在思想认识上,经济新闻工作者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做好经济报道的主题主线,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和经济领域各项改革举措的核心要义、丰富内容、实践要求,善用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经济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在实践能力上,要用心走好网上和网下两条群众路线。一方面,不断强化融合传播的思维和能力,密切跟踪网上舆论动态和网民关注,把内容供给与网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价值导向、创新文字表达、丰富产品形态,提升舆论引导的效力。同时,用心用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贴近群众、聆听群众,通过深入、细致、扎实的调研采访,开阔格局、提升认知、改善表达。在专业素养上,要强化对经济发展规律和现代传播规律的双重理解和运用。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研判经济形势,正确把握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以文风优良的新闻作品引导舆论、凝聚共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鼓与呼。同时,顺应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紧密跟踪媒介发展的新趋势、新应用、新场景,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重大机遇,从新闻采集、内容生成、形式表达、场景贯通等方面赋能全媒体生产传播,切实提升经济新闻产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