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全媒体发展变化,创新一体化管理

时事   2024-10-29 20:22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近年来,光明日报评论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通过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不断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打造出机理明晰、深刻动人的观点文章,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中央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新闻采编、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等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不断创新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管理的新模式,在新的传播场景下保持观点的持续生产,提升引导力,扮演好新闻舆论战线上的主导角色,串联起评论工作新精彩——这些都成为新时代的新闻评论员共同的关切追求,也成为光明评论聚焦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高举旗帜,激发正能量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因此,举旗定向是党报评论的本旨,也是党报评论的特征和优势。
光明日报评论部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
贯通生产流程,整合内容建设管理。一体化管理,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耦合与生产方式的协调上,更好地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形成合力,方能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系统性。
长期以来,光明评论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建立由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光明网网评中心、舆情中心共同参与的评论融合生产机制,以“每日早会”为主要组织形式开展业务探讨,每日精选新闻选题10余条、学习材料万余字、图片文件20余件,形成了内容丰富详实的资料库,形成定点碰头、24小时在线的动态响应机制,形成评论员畅所欲言、充分探讨、集中点评的线上线下“同心圆”,确保评论员队伍在集思广益中实现思想碰撞与价值沟通,为观点立报、立网、立端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光明评论所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一体化采集、多元化制作”的内容生产形式,更加符合新媒体生产节奏与传播特征,推动评论员群体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与共同体意识,在工作中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传播流程,打破评论工作中的信息壁垒与思维定式,提升思想敏锐程度与开放度,有效推动了新闻评论生产机制中媒介资源和信息要素的有机整合、共享融通。
加强议程设置,传递主流思想价值。光明评论立足思想文化大报定位、守护人文价值核心理念,阐释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剖析关系社情民意的重大问题,对事关“国之大者”的核心议题以系列评论进行多维阐释,让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立体、更生动、更动人。
依托“光明论坛”“光明时评”等精品栏目在报网端微的多平台整合传播,每年推出权威思想理论文章数百余篇、原创评论稿件千余篇,平均每天都有评论文章获网信办推荐全网推送,实现了传统文字生产与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互补与深度融合,扩大主流思想的影响力版图,奏响主流舆论强音。
近几年,光明评论擦亮“关铭闻”评论品牌,推出《现代化,我们迈出了坚实一步!》《汇泱泱文脉与日月同辉》《致奋斗的你我》等评论文章。同时,将全媒体报道思维贯穿在评论工作中,通过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做好内容的网上、掌上延伸。例如,系列文章《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借助贯通多个平台的传播矩阵,总共收获超6亿的浏览总量,体现了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的有效成果。


强化网感,敲响“定音鼓”
当前,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呈现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提升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但也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出现舆论导向的混乱。主流媒体作为新闻宣传的主导力量,必须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在“冲浪”的过程中强化“网感”,在坚守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新闻生产和分发的效率,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对此,光明日报坚持观点引领,在社会热点事件中,通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深厚的知识储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支撑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以理性分析和建设性建议引导公众思考、缓解负面情绪,形成开放性互动和连贯性引导,助推构建一个更加有序高效、理性客观的信息传播环境,营造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舆论环境。
创新话语体系,巧妙引导舆论方向。新媒体环境中,光明评论首先做到聚焦热点、难点、痛点,对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快速反应、及时跟进。在微博端展开的#光明时评#话题,阅读量高达19.3亿次。
其中,#惩治网课暴力要南门立木##招弟们改名不应困难重重##不仅要有局长还要能破局#等热门话题获得数百万阅读量,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推动不同端口评论“话术”的优化与“风格”的转变,灵活切换语言风格、文字篇幅,注重与平台、受众的适配程度,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
例如,“光明微评”栏目文章,就充分发扬短小精悍的鲜明优势,既易于阅读、便于传播,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关键。
畅通分发渠道,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全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关照到不同受众的媒介习惯、信息需求,在创新内容、丰富渠道上下功夫,让文字“活”起来、形式“新”起来,形成多样化媒介渠道的叠加效应,方能在有效触达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近年来,光明评论着力于打造一批类型化、创新性的新闻产品,先后策划制作了“学习短评”“评论员说”等紧跟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新媒体评论产品,举办报网端微栏目近20个,综合运用海报式评论、漫画类评论、虚拟主播等更易传播、更具趣味性的内容形式,以及通过支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提供更多“抓人眼球”的新闻内容,在信息的快速流动中引来受众的“驻足”。
从评论的生产场景看,对于光明评论员而言,文章先端(网)后报是常态,可以先撰写网端、客户端稿,再撰写完整版评论,或是在新媒体生产平面上写稿的同时,视觉编辑同步摘取关键句做海报产品,形成内容生产的“雁阵效应”。同时,还要注重产品思维的打造,将新闻评论视为产品,加强叙事模式、叙事风格、内容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化设计,吸引不同读者群体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最新在客户端开设的“祈年文潭·评论员荐书”栏目,就以文学味、思想味十足的文笔娓娓道来,既描绘了书中世界,又启迪了现实道理,展现了新闻评论温润如玉的“气质”,增强了吸引力、传播力、辐射力。


深化改革,开辟新篇章
随着算法推荐、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要持续探索如何利用技术高效地进行内容的生产、分发、管理,更要着力打造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联互动互信的新生态,助力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
光明评论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坚持内容为王,时刻打磨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为我所用,努力运用智能技术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确“人机协作”中人本思想占据新闻业务的主导地位,认真践行“四力”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加强内容把关,健全完善审校机制。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和辨别真伪也成为光明评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例如,“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相关视频,便系编造剧本进行摆拍的虚假视频。对此,光明评论及时在报网端多渠道发布文章《勿让谎言成流量密码》并获全网转发,强调了遏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性。
在日常评论生产流程中,注重内容审核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内容把关,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光明评论在原有审校流程的基础上,在部门内部试点智能校对、电子读稿与人工校版等工序,立足传统媒体充足的数据资源库,保障了所引用名言、数据与事例等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减少了字词、语法等出现错用、误用的情况,确保新闻评论文字质量得到扎实提升。
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未来,光明评论还要积极开拓媒体融合新路径、新方式,探索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组织架构、新的业务流程,力求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人员融合等各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在信息市场中掌握主动权。这就需要打造一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评论员队伍。
例如,充分培植评论员数据思维,通过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更好感知读者偏好和舆情变化,使评论观点更加贴近公众关切和现实生活;争做全媒体人才,贯通采写编评播多个领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H5、数据地图等,使新闻评论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和丰富;在理念上改变单向传播的思维惯性,注重聆听公众声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看待态度和观点的多元化,提升评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等等。通过推动光明评论员队伍的全面成长,在深入了解剖析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受众市场的基础上,不断为优化新闻评论的生产流程、传播形态、产品质量夯实基础,切实增强光明评论的有生力量。
未来,在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光明评论要积极适应智媒时代的新变化,形成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观点见解,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使新闻评论成为媒体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不断在提升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串联起评论工作新精彩,为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推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现新发展,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张焱系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编,王禹欣系光明日报评论部记者)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10月(下)。
责任编辑:王月
新媒体编辑:曹雅芳

新闻战线
传递新闻改革信息,交流新闻实践经验,研究新闻传播规律,探求新闻宣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