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吴廷俊《〈大公报〉全史(1902—1949)》(三卷五册)

体娱   2024-11-04 00:01   浙江  

2023.06.14  | No624

《大公报》全史(1902—1949)
吴廷俊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

内容简介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由“报史”“年表”和“报人”三卷构成。


“报史”卷以“大公”精神为内在逻辑撰写而成。1902年至1949年的《大公报》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英记时期、王记时期和新记时期。各个时期的报史由于主持者对“大公”精神贯彻的程度差别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英敛之首倡“大公”,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公报》转手王郅隆,在胡政之主持下,报纸进入现代发展轨道;转手王景杭后,“大公”精神缺失,最终导致报馆倒闭;新记续刊,重扬“大公”旗帜,使《大公报》发展到新的高度。“年表”卷是以日记、报纸资料、人物传记、相关回忆文章与研究论著为根据所编撰的大事记,分为英记年表、王记年表和新记年表。“报人”卷则为“《大公报》人”立传,共收入56人,分“三世创业者”“新记‘少帅’”“采编精英”和“经营里手”四个层面。


三卷内容相辅相成,“报史”卷本着“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更新了以往《大公报》史研究的诸多观点;“年表”卷为撰史准备了翔实的史料;“报人”卷则作为“报史”卷的补充,其内容更为生动、丰满。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大公报》史最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吴廷俊,1945年生,湖北天门人。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史、新闻教育。其研究成果《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11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12年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目  录



第一卷  报史


序言………方汉奇
上 册

绪论 《大公报》三题——印象·批评·抽象

第一编 英敛之首倡“大公”与英记《大公报》(1901年4月—1916年9月)

导言  风云际会

第一章 筚路蓝缕(1901年4月—1902年6月)

第二章 横空出世(1902年6月—1906年9月)

第三章 舆论重镇(1906年9月—1912年2月)

第四章 大公圆缺(1912年2月—1916年9月)

第二编 王祝三传承“大公”与王记《大公报》(1916年9月—1925年11月)

导言 “舍王其谁”

第一章 现代转型——王郅隆时期的《大公报》(1916年9月—1920年8月)

第二章 “君子之泽”——王景杭时期的《大公报》(1920年8月—1925年11月)


下 册

第三编 新记公司中兴“大公”与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949年6月)

导言 新记登场

第一章 浴火重生——新记前期的《大公报》(1926年9月—1935年12月)

第二章 扶摇而上——新记中期的《大公报》(1935年12月—1941年9月)

第三章 夹缝求生——新记后期的《大公报》(1941年9月—1949年6月)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年表

前言

上 册

第一编 英记时期年表(1900年3月—1916年9月)

一、 筹备时期(1900年3月—1902年6月)

二、 草创时期(1902年6月—1906年9月)

三、 发展时期(1906年9月—1912年2月)

四、 存续时期(1912年2月—1916年9月)

第二编 王记时期年表(1916年9月—1925年11月)

一、 王郅隆时期(1916年9月—1920年8月)

二、 王景杭时期(1920年8月—1925年11月)


下 册

第三编  新记时期年表(1926年9月—1949年6月)

一、 新记前期(1926年9月—1935年12月)

二、 新记中期(1936年1月—1941年9月)

三、 新记后期(1941年10月—1949年6月)

附录

一、 《大公报》设题征文

二、 新记公司荣誉股赠予表

三、 《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年1月7日—1949年6月17日)

本卷后记


第三卷  报人

前言

第一编 三世创业者

隐形馆主:柴天宠

创业总办:英敛之

传棒《大公报》:王郅隆

新记社长:吴鼎昌

尽瘁大公:胡政之

新记总编:张季鸾

第二编 新记“少帅”

季鸾传人:王芸生

最后的总经理:曹谷冰

第三编 采编精英

一、 “强将”

第一个称职主笔:刘孟扬

传承英华笔政:唐梦幻

主笔十四载:樊子镕

“翻译圣手”:杨历樵

编辑工作一把好手:孔昭恺

辗转六地,贡献卓著:徐铸成

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编辑:赵恩源

与时俱进:张琴南

一辈子的新闻人:蒋荫恩

“兴趣主义”者:许君远

丰富经历,卓越贡献:顾建平

侠骨文心:李侠文
 二、 “精兵”
拓荒的“园丁”:何心冷

全能报人:杜协民

记录梨园盛事:徐凌霄

采访到“最后消息”:汪松年

《大公报》第一位女外勤记者:蒋逸霄

与新记共始终:曹世瑛

平民画家,写生记者:赵望云

本着那个“诚”字:范长江

在文艺和新闻之间:萧乾

专家型记者:章丹枫

第一个驻美特派员:严仁颖

载笔随军,名噪一时:张篷舟

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徐盈

穿梭在华北战场:孟秋江

战火中的记录者:高元礼

从“流亡者”到战地记者:赵惜梦

人物专访里手:彭子冈

沉潜思辨、标新立异的报刊政论家:李纯青

给副刊披上战袍:杨刚

跟随美国太平洋舰队采访的中国记者:朱启平

文章落笔惊风雨:高集

实录血战的记者:戈衍棣

转徙西南天地间:陈凡

详细报道周恩来的《大公报》记者:曾敏之

“闯祸”记者:张高峰

海外战地记者:黎秀石

永远乘坐最前方的战车:吕德润

第四编 经营里手

“三朝元老”:王佩之

新记“股肱”:李子宽

政之“倚重”:金诚夫

从编辑主任到副经理:许萱伯

幕后辛劳:李清芳

忠于职守,专注经营:袁光中

两度服务:费彝民

三栖报人:王文彬

总务能手:叶德真


本文转自 | 未曾读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