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专栏|英国手语生活见闻录(下篇)——结识新伙伴

教育   2024-03-20 11:57   上海  

英国手语生活见闻录(下篇)

结识新伙伴

讲述人:林皓

访学时间:2017年9月-2017年12月

访学地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01

手语酒吧见闻


1

聋人博士


在开完会后当晚(回顾上篇请戳这里),与参会的部分人(大多为聋人)到酒吧里喝一杯。一天紧张的会后,大家一起聊聊,互相认识一下。英国人平时比较拘谨,而到了酒吧,会放松自然许多。而喝了酒之后,有的就有些放浪形骸了。手语族人也不例外,大家高兴起来,手势动作也变大变剧烈起来,就像听人的音量上升了一样。


和我聊的人中,有一位英国聋人女生,业余工作居然是在威士忌俱乐部卖酒,酒量极豪,能喝三瓶多不醉,现在伦敦读手语语言学博士,还选修了汉语作为三外。家里只有她一个是聋人。我问她自己在家是否和家人沟通不方便。她说一点问题没有,她家大大小小都会手语,都参加了手语班学习,妈妈都拿了专业翻译证书。


“我家的狗我都教了她手语,都会的!”她很开心地打着手语说。


“那你为什么学汉语,这对一个听人而言都很难呀。”


“我知道汉字很难,我想挑战自己!而且我认为汉字和手语有相通之处。”


对于手语的立法,她发表自己的看法,觉得政府空话讲得多,实际行动还不够,需要大家督促具体的实施。


她这种乐观、自然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我英国手语不好,她半带点同情,半带些屈就,很耐心地跟我解释。我在这个人群中,自己反而有点自卑情绪起来,因为大家都在打手语,就我云里雾里的,而这种场合又不能依靠翻译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听人经常在面对聋人时的优越感,其实大多不就建立在我们拥有口语语言,而口语语言是主流语言么?而这种优越感,一旦进入聋人群体,马上就被击破。也终于能深刻体会到,聋人尽管拥有手语,却在受听人的主流群体中,受感受的交流障碍。


2

学习手语,陪伴祖母


在普莱斯顿的一个手语主题的酒吧,我认识一位叫Keane的年轻警察,壮实得很,打英式橄榄球。我好奇地问他怎么也学了手语,并且达到较高的级别(英国手语6级,有资格作翻译)。他告诉我因为前几年他的祖母因年纪大,听力不断下降,90来岁后基本听不到了。医院不建议她戴助听器,推荐她学习手语,以保持和周围人的交流。于是整个大家庭都开始学习手语,以方便和她交流。自从她学习手语后,开始渐渐用手语和周围人交流。以前因为所谓的“耳背”听不到说话,没法和儿孙交流的情形顿然改观,焦虑情况大为减缓,生活中开朗了不少。他还告诉我,他还教自己橄榄球队的队友手语,这样他们在场上不用一直吼,在比赛喧闹的场合也能方便地交流,并且对手也看不懂!



在酒吧





02


在英国大学教书的北京聋人


我访英期间,见过杨军辉老师好几次,北京聋人,优异成绩国内大学中文系毕业,跑到美国连续拿硕士和博士,嫁给美国人,又到英国大学任教,真算是传奇女子。她身材修长,一头及地长发,经常扎成辫子,盘起来。她在中央兰开夏大学承担英国手语教学工作。沉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她积极参加英国的学术活动,并参与学术界手语语料库中国手语的建设。此外,但还抽时间广泛参与国内的手语研究及推广工作。对于来英的学生,她都热情招待,竭尽所能地帮忙。于是,我们这边学弟学妹都称呼她为军辉姐。


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国。她说当年博士毕业,首先是想着回国找工作。但是当时没有大学愿意接收,找工作四处碰壁。这个时候却收到欧洲的工作邀请,于是她就来到英国工作。


“那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我们现在好多大学是很欢迎您这样的人才的。目前手语及聋教研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


“我问过国内大学的待遇,工资比较低,我怕是养不活我自己。另外,我在这里待习惯了,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她淡淡打着手语告诉我。


我们在普镇一起出去吃饭,她介绍我去她喜欢的一家印巴餐厅。点菜的时候,我想照顾她说话不方便,帮她点餐。被她言辞阻止了,并自己走到前台用手势指点点菜。店员也不以为异,点头开始布置。然后,她告诉我,在英国,聋人不希望被听人施以这种同情式的“帮助”,这样他们会不舒服,也觉得不是正当的交往方式。他们只希望,如果交流,语言上没有障碍,或者有翻译在场,或者大家都能通过手语或手势交流。我算是深深地记住了,后面再和英国聋人朋友打交道,这方面便再没犯错误。他们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反而如果你不会手语,他们会笑着看着你,教你一些手语。


杨老师另外说,英国这边为聋人生活提供的手语翻译服务比较健全,每周有时间配额。在想和听人谈工作时,可以自己通过系统请专业手语翻译,政府对此有专项补贴,工作和生活比国内方便很多。但从她的言谈中,对国内手语事业仍是一片赤诚之心,也对国内渐受重视的手语及聋人教育充满期待。“我感觉自己像个桥梁,连结英美聋人手语和国内的聋文化。我们国内现在很多年轻聋人条件比以前好了,能够出来读学位。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回国,为自己国家多做贡献。现在国内的情况比我当年找工作时好很多了。”



杨军辉老师






03

结语:旅途中的

意外收获


旅途如人生,最美丽的总来自于邂逅。2017年12月25日圣诞这一天上午,我们来到约克大教堂,在这座历史名城,感受英国节日气氛。而我在教堂边上一栋房子上,看到一面英国名人匾,记念一位叫约翰·古德利克的聋人天文学家。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此君在变星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匾上所言“他观测到英仙座β变星的周期,并发现仙王座δ变星,为现代对宇宙的测量打下了基础”。当年,也就是在1782年,他就是通过这个房子的窗子去观察遥远的太空的。就因此项成果,年纪轻轻的他才21岁,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却不久后死于过劳。为纪念这位聋人天文学家,古德利克去世后,约克大学的一个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后来我再去察找档案,才知道,他曾在一所爱丁堡聋校学习,接受过严格的教育训练。


想起一位聋人手语专家的话:“能改变聋人的只有教育”。诚哉此言,英国因为在18世纪已经有了针对聋人的学校教育,所以才能培养出如记念一位叫约翰·古德利克的聋人天文学家。。聋人要在经济上能独立,首先要实现教育上的提升,教育的提升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硬件投入,而且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以及优质聋校老师的培养。在群众基础上,对手语的尊重和推广,给以手语为第一语言的聋人或主要交流语言的后天聋者宽松的环境。


看见差距,才有动力。我国的手语生活相比于英国而言,尚不发达。但是,这也给了我们这些手语研究者们动力:我们要让我们的聋人过上更为美好的手语生活!


纪念约翰·古德利克


  (完)


图文 / 林皓

排版 / 单姝婉

审核 / 王妍昀


随手执梦手语文化中心
手语学习与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