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手语文化
图|上外随梦论坛 合影
2024年6月30日,上外&随梦手语文化论坛第六期由来自杨在申老师,他是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退休教师,现在从事手语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本次讲座他介绍了上海聋校的历史、手语的词源等,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图|上外随梦论坛现场(一)
1
杨在申老师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小时候,杨老师在家用家庭手势跟家里人交流,比如用公文包代表爸爸,用齐耳短发代表妈妈。后来他进入上海市第三聋校读书,在低年级阶段接受口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手语。杨老师认为,这种口语教学模式对他之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在文革期间,青技(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青技”)被迫解散,但在戴目老先生的不断努力之下,青技最终恢复了办学。然而,教师的召回并不是很顺利,因为学校福利待遇不算好,部分教师不愿意回来,而且因文革时期遗留原因,教师内部存在矛盾。在这样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杨老师被调回了青技做技术工人。在工作了四年之后,学校领导看中了杨老师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于是杨老师被破格提拔为青技的教师。在接下来的30年里,杨老师一直进行着手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招聘入校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掌握手语技巧便于教学工作,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教他们手语,坚持干到退休。此外他还教警察,因为警局的工作有时会需要使用手语,如果警察不懂手语,就会造成沟通的困难。
图|上外随梦论坛现场(二)
2
聋人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聋人在社会中常见的问题时,杨老师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次杨老师跟女儿去商场逛街买衣服时,一行三人用手语聊着天。这时他女儿听见旁边的店员说这一家人怎么打手语,都是聋人啊。店员还说,爸爸是聋人,女儿也是聋人,哎哟这可怎么办!女儿听到后很生气,就跟店员吵了起来。之后店员发现女儿不是聋人,就一直跟她道歉,但杨老师看见这一场面后觉得很心酸,他止不住地想,自己的女儿有一个聋人父亲是不是很影响女儿的生活呢?在社会中,这种情景其实也很常见,在遇到聋人时,只有很少人能够以平常心对待,有些人会报以同情,有些人会冷眼相看。其实聋人需要的不是同情,更不是冷漠,而是尊重。聋人能够独立地生活,有时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更甚听人。主流社会中所认为的“聋人需要帮助”,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社会的无障碍措施并不到位,比如手语的科普和教学还没有广泛普及,甚至有很多人认识不到手语作为一门独立语言的地位,更别提医院、法院等公共场所中的翻译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聋人什么时候能成为“不需要被帮助”的群体呢?答案是当社会停止将其视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时。
另外,杨老师还提出了例如“聋人在家里厨房走不开时,如何叫家里的其他人过来帮忙?”“聋人过马路时,遇到救火的消防车,在听不见警笛的情况下该怎么及时避让?”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控制房灯灯明暗来提醒房子里的其他人,但是至于第二个问题,杨老师觉得目前还没有看到较好的解决方法。
词源手语视频|穷
3
一些上海手语词的词源
词源手语视频|白
词源手语视频|几点钟
词源手语视频|服务
词源手语视频|迟到
往期精选
审核 | 杨老师、天眼
排版 | +酒窝
图片 | 菱角
文稿 | 菱角
(以上是手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