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手语文化?
视频|上外随梦论坛现场回顾
2024年5月5号,我们上外随梦手语文化论坛第一期开讲了。
讲者是林皓博士,以下是林老师讲演以及现场互动一些内容概要的分享。
“我是林皓博士,我的手语名字是用手捋卷发状。为什么呢?因为我之前的发型。当时去南京开会做培训,众多聋人看到我这个形象,就用这个动作代指我的形象,成为我的手语名。”
图|林皓 手语名形象
图|上外随梦论坛现场(二)
1
何为文化?何为手语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族生活的经验累积和感悟以及行为活动的成果。手语文化是手语使用者(主要是指聋人)以手语为媒介展示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感悟的累积以及呈现。手语天然和聋人相联,因为手语的起源是聋人的聚集自发产生。手语文化是以聋人的手语为基础,呈现并散发出来多姿多彩的感悟以及行为。哎,反正比较难定义。”
图|上外随梦论坛现场(三)
2
上海手语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上海手语文化有百年历史。林老师首先跟大家一起溯源早期上海聋校的发展历史。上海最早的聋校于1892年开在徐家汇圣母院内。他还展示了当年的老照片,以及当年曾就读于该校的学生。这所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女聋人学生(比开在烟台的聋校还要早,烟台聋校直到1907年才开始招收女聋童),并且为上海手语文化奠定了基础。徐汇聋校作为天主教会管理的聋校,相对比较封闭。1920年开办的群学会聋校,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开办的聋校。群学会为一个读书会组织,由上海的教师、乡绅、文艺人士等组成的。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群学会的会费以及会员的捐款支撑整个聋校的运营。全职教员只有2-3人,学生则有30-80人左右。该校有个著名的聋人学生叫何玉麟,他后来成为该校老师。并且,在抗日期间成立中华聋哑协会,并附设收容流亡学生的聋校,即为中华聋校,后来成为现在的上海第四聋校。而第三所聋校成立于1926年,由英国的傅兰雅出资成立的。该校广聘名师,并且为聋人开设英语课程,相当于当时沪上聋校中的精英学校。该校成立的三十年间为中国培养了无数聋人精英人才,包括著名的聋教育家戴目、画家沈祖诒等等。从此上海聋人文化连绵不断,非常繁盛。
图|上外随梦论坛现场(四)
3
上海聋人文化圈
林皓老师还分享了早期聋人文化圈生活情况。徐汇聋校有些出身富家女或来自高官阶层,她们也非常时尚,当年还拍了一起打网球的照片。而当时沪上不少名人都以做慈善的方式,帮助聋人自力更生。例如书画家王一亭,他作为上海私立聋校的校董,支持聋人开画展卖画的方式来支持聋人办教育,还将自己房产用于做校舍。而1937年沪上成立的中华聋哑协会,也受到沪上许多名人,包括市长吴铁城等人的捐助。当年聋人办报纸、开画展、举办各种演讲,还组织聋人办俱乐部,生活丰富多彩。并且,由于当时的战争,不少外国人也将上海作为避风港。例如一位以色列聋人,上海人称他为“白绿黑”(David Bloch)画家,从德国来上海避难,并娶了中国聋人为妻(郑迪秀),引出一段跨国佳话。
手语论坛第一期内容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分享,这里不逐一详述。互动环节,有听人学习者也提出一些困惑的问题,林皓老师都一一作答。以下为几个问题探讨: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我们要先学习通用手语,还是本地手语?
应优先学好本地手语,方便跟本地聋人沟通,为本地聋人做翻译服务。目前的通用手语是一个杂糅词汇体系,没有母语者,也没有实际的语法等等,还需要在实际的地方手语的交流中学习和体会。当然,如果在聋校工作的话,还需要使用手势汉语或通用手语从事聋人教学,那在掌握地方手语同时,还要好好学习通用手语词汇。通用手语词汇根本上是面向未来的,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刚开始学习手语的聋孩子们。
学手语跟听人老师学好,还是跟聋人老师学好?
手语教学这方面要跟聋人老师。一是聋人的手语是其第一语言或者母语,对手语的掌握比一般听人老师强很多;二是聋人就业机会相对比听人狭窄,而手语教学是聋人相对比听人擅长的领域,因此应当跟聋人老师学比较好。目前这也是国际聋教育或聋人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较普遍的做法。
学习手语可以看电视新闻手语翻译学习吗?
初学者不宜。应通过上手语课,以及与聋人面对面交流中慢慢掌握手语。任何语言都是在有自然环境下,面对面的交流中最易被掌握。手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