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024
人物访谈
杨在申老师
手语读书会采访(上)
“聋人朋友们通过参加手语角活动,可以阅读增长知识,还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这不是不亦乐乎的吗?”
采访者:蔡未雨、林皓
受访者:杨在申老师、读书会学员
[写在前面]
2024年4月17日天下雨,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心情来到徐家汇聋人读书会采访杨老师。上海第一家聋校曾经建立在读书会附近,所以说在上海聋教育发源地设立读书会,追寻历史的足迹,传承聋教育文化。整个采访过程,杨老师的分享既有深度,不失生动,堪称精彩绝伦。他的智慧、热情与坚韧都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看到聋教育文化传承精神。访谈手语转写整理稿如下:
INTERVIEW
人物访谈
聋人读书会在上海起源于何时?由谁发起或领导?
杨老师:谈到上海市聋人集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篇章。在上海解放前后,每逢周末,许多聋人自发地汇聚于打浦桥地区的马路上,开展集会活动,形成了聋人社区的独特风景。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60年代中期,大约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原打浦桥聋人集会转移到了汉口路50号的上海盲聋哑福利会(后分别成立了上海盲人协会和上海聋人协会),这个地点被聋人亲切地称呼为“50号”或“总部”,继续承载着聋人集会的使命。然而,具体原因已无从考证,聋人集会活动逐渐消失,淡出了历史舞台。
直到1988年,襄阳公园再次燃起了聋人集会的火花。那时,H老师、F老师等几位退休的聋教师,以及国际电影院的退休美术工艺师W老师,都纷纷前来参与。他们的到来,不仅唤醒了老年聋人的记忆,也吸引了更多聋人的加入。紧接着,鲁迅公园的周三聋人集会也应运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聋人集会,无论是聋人沙龙、还是聋人读书会,都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着聋人社区的交流与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S老先生曾与我分享过一段往事。他告诉我,在上海解放前,原福哑学校的高年级同学们每周六下午放学后,都会相约到附近的中山公园参加聋人集会,共享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和谐。甚至在日本投降后,有一个犹太人聋人画家从提篮桥难民营过来,也兴致勃勃地前往中山公园与上海的聋人朋友们交流,展现了聋人社区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
读书会和聋人沙龙,向来是聋人社群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常由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聋人担任召集人,旨在集结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在上海的多个角落,这样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区和街道聋人协会的热情主办。
1997年,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校友会正式成立,其活动场所虽然历经变迁,从老西门地区的万竹路街道文化室到东方路街道会议室,再到银发大厦和上海邮电俱乐部等地,但始终坚持着为聋人提供文化知识和国内外新闻讲解的服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内部意见的分歧,一部分老年聋人选择离去,于是“聋青技校读书会”应运而生,新世界进修学院成为了新的聚集地。这里以传播党的思想政治和解读国内外新闻为主要内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聋人前来学习交流。
在浦西地区的鲁迅公园和浦东新区的长清公园,聋人自发组织的集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周三、六的上午,这些集会都热闹非凡,聋人们汇聚一堂,或畅谈天下大事,或分享生活点滴,甚至有从事旅游业务的聋人导游前来推荐旅游产品,为聋人社群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商机。
在众多聋人读书沙龙中,Z老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成为了众多聋人心目中的知识偶像。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身体依然硬朗,思维敏捷,对于政治话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早年在上海中华聋哑学校求学,毕业后不满足于高小学历(注:现在小学类同),毅然前往南京求学,顺利完成了中学教育(当时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未出现,只能读到高小)。之后,他又北上北京寻找深造的机会,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他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却丰富多彩。退休后,他回到上海,依然坚持用手语为聋人朋友们传递知识和信息,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解读到国际国内的新闻动态,他都倾囊相授。即使遇到聋人们表示理解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而是更加耐心地倾听、调整讲课方式,确保每一位聋人朋友都能从中受益。
Z老先生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更是聋人社群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也为聋人社群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NTERVIEW
人物访谈
聋人读书会场所的解决方法通常是什么?
杨老师:新世界读书会原先的场地是免费的,但经过装修后,开始征收场地费,每次600元。为了保障读书活动的持续进行,不得不向每位参与者收取10元费用。他提到,只要有60人以上愿意参加并凑足600元,聚会就可以举行。然而,目前参加的人数有所减少,这使得读书会的未来变得不确定。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聋人聚会散落在各区,如浦东新区的上钢新村社区、静安区共和新街道等,但这些聚会的数量并不多,且大部分是街道聋协或聋人民间自发组织的。
INTERVIEW
人物访谈
残联或聋协是否对聋人读书会活动提供支持?如何支持?
杨老师: 目前,残联或聋协并没有直接支持聋人读书会活动。不过,上海市聋协领导的文体群众团体中包括了上海聋人读书会,主要组织开展文学爱好的聋人及重听人的读书和写读后感文章的活动。这可以视为一种间接的支持。
INTERVIEW
人物访谈
上海残联或聋协定期会举办什么聋人活动吗?哪个区的聋协最活跃?
杨老师:市、区聋协每逢与聋人相关的节日,如助残日、聋人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都会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如文艺汇演、养生保健讲座、金融知识讲座等。此外,还有体育、茶艺及咖啡培训、走访红色景点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其中,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奉贤区和徐汇区等聋协在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并受到了表彰。
INTERVIEW
人物访谈
杨老师之前参加过读书会吗?在年轻时或者更小的时候,杨老师是否参与过与读书会相关的聋人聚会?除了读书会这类活动,聋人在之前的年代,例如70、80年代,是否自行创建了相关的俱乐部(社会组织),如共同绘画、讨论绘画技艺的聚会?
杨老师指导听人翻译,解决实际的翻译难题
杨老师:年轻时确实参加过与读书会相关的聋人聚会。除此之外,聋人在70、80年代也有自己的俱乐部和社会组织。其中画画、摄影和书法尤为突出。九月画苑和聋人摄影学会是两个持续活跃且备受瞩目的组织,它们隶属于市聋协,经常策划外出写生、采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展览、作品征集和评比等方式,为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除了这些官方组织,还有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的聋人书画爱好者民间团队,他们由J先生领导,以刻字摄影为特色,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员。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场地,使得摄影、书画等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目前,这家团队是坚持最久的,展现了聋人艺术爱好者的坚韧和热情。
在摄影领域,普陀区无声摄影组和嘉定聋协摄影组也值得一提。前者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Z先生带领,后者则汇聚了众多对摄影充满热情的聋人朋友。此外,骑行队和舞蹈队作为民间组织,也为聋人朋友们提供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的爱心社团与聋协联手,主办了龙舟比赛和软排球竞赛等活动,这不仅丰富了聋人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包容与融合。而黑暗跑团则是聋人和听人共同参与的典型,C先生和Z先生的坚持使得这一团体走过了八年的风雨历程,成为了融合与坚持的典范。
(未完待续…)
文丨杨在申、蔡蔡、林皓
图|林皓
排版|YY、水水
审核|林皓、YY、蔡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