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024
人物访谈
杨在申老师
手语读书会采访(下)
“聋人朋友们通过参加手语角活动,可以阅读增长知识,还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这不是不亦乐乎的吗?”
采访者:蔡未雨、林皓
受访者:杨在申老师、读书会学员
INTERVIEW
人物访谈
您在参与徐家汇读书会之前,有主持过其它读书会吗?
杨老师:上海聋人社群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除了众所周知的聋人读书会,还有聋人沙龙、聋人茶会和聋人咖啡会等诸多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聋人读书会仅有上海聋协读书会和上海聋青技校校友读书会两家。而其余多数,则以聋人沙龙的形式存在,成为了聋人朋友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2012-2013年期间,我有幸担任上海聋协读书会的副会长,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因我在手语表达上的流畅与内容的深度,受到了多个聋人沙龙的青睐,邀请我临时担任演讲嘉宾。我深感荣幸,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与挑战。
然而,由于我身兼手语研究的重要任务,时间与精力都显得异常宝贵。我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上海手语的历史与文化,探索早期手语的发展脉络,传承并保护这份独特的语言艺术。目前,我正全身心投入到上海手语资料的抢救、挖掘与收藏工作中,希望能保住即将消失的老手语。
在上周三的手语角活动中,我分享了几个手语词源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许多聋人朋友表示,他们从未了解过这些手语词汇背后的故事。这次的分享不仅让大家对上海手语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手语研究的热情。而今天,我计划继续分享“等”这个字的手语词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沪手溯源》手语说文解字系列栏目贡献更多的内容。至今,该系列已完成了50个视频,每一期都是我对上海手语的深入探索与解读。
INTERVIEW
人物访谈
徐家汇读书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杨老师:去年八月,徐家汇街道聋协的X主席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街道新落成的土山湾党群服务中心。这座现代化建筑令人眼前一亮,一楼设有社区食堂和专为聋人打造的“益杯咖啡”,而二楼则是一片宁静的阅读区,配备着先进的电子设施的多功能厅。当我漫步至二楼,发现这片宽敞的阅读区尚未充分利用,参与阅读的人寥寥无几。
于是,我向X主席提出了一个设想:为何不利用这个空间,创办一个属于我们聋人的集会——“手语角”?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益杯咖啡”聋人店长鞋鼠的热情支持。
“益杯咖啡”,温馨的环境,有爱的聋人店长,
期待您的光临与支持
关于为何命名为“手语角”,我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聋人已步入老年,年龄在60至89岁之间。他们中许多人患有白内障,阅读各类信息十分困难;同时,对于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的操作也显得生疏,无法及时获取新闻时事,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提出创办“手语角”的设想。作为一位热爱手语研究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坚信自己能够胜任这一角色。手语角不仅为聋人朋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能与读书活动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在X主席的积极推动下,党群服务中心的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场地,还配置了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来辅助读书会开展。经过多方努力,“徐家汇-手语角”终于在2023年8月正式开办。自此,每周三下午成为了聋人朋友们共同分享和学习的固定时光,成为了徐汇区乃至上海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手语角”在上海聋人各类集会中独树一帜,展现了其独特魅力与价值。
INTERVIEW
人物访谈
徐家汇目前定期参与人数多少,观众人员构成是什么情况?
杨老师: 一开始每次差不多有10-20人来参加,现在逐步扩大到60-70人,最多可达到80人一次。如果天气晴朗的话,人会更多。今天下雨,预计下午前来的人会减少。但其实即便是天气原因来的人很少,我依旧继续分享。来参加的人中不乏听人手语翻译。他们大多数是从外地到上海从事手语翻译工作的朋友。他们听说上海聋人经济较为独立,更愿意自费寻找手语翻译。手语翻译的工作机会更多,于是他们就来上海了。
外地的听人翻译员在帮助聋人翻译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就是看不懂上海手语,而且因为自己学的是通用手语,在语法上贴近手势汉语而不是聋人使用的语法,聋人看不懂,尤其在法院、医院等场景中起不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他们也很着急,听说这里有手语角,老师打的是上海手语,很有较高的水平,所以就慕名而来观摩学习。通过参加手语角活动,他们获得了不少新知识,有时还找我赐教怎么打好上海手语翻译。我认为不应拒绝,因为他们学好上海手语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上海聋人,对此我能够起到支持和帮助的作用,为培养手语翻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心满意足了。
INTERVIEW
人物访谈
请介绍一下徐家汇读书会上主要会分享哪些内容?
杨老师:分享内容占大部分的是成语手语或者词汇手语的溯源和释义。我用手势动作表演让观众们猜一猜,有的人猜中了,有的人猜不中的我就公布答案,聋人们就一下子明白了。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提高和别人笔谈的能力,可以达到言简意赅高效沟通的目的,让他们不至于因为思维能力不够而不知道该怎么写,同时这也能减少他们在社会上跟听人沟通可能会面临的文化障碍。无论是聋人还是听人手语学习者,都能提高对手语的理解能力。
随着手语分享的信息逐步增加,老年聋人们的知识面也逐步拓宽。我分享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手语文化知识,还增加了包括:国内外新闻、中外历史故事等,还有各类社会见闻,比如:现代人的三观、人生之道和社会道德等等,补充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信息。如果只分享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他们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往往是会吃不消的,时事政治这个话题,他们非常喜欢收看,而且看得津津有味的。由此可见,我选择分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总而言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志愿,可谓是其乐融融。
读书会现场
INTERVIEW
人物访谈
徐家汇读书会除了定期举办外,在一些特定时间会不会有专门的安排?比如:一起庆祝节日等。
杨老师:有过两次,一是党群服务中心开办“科普法律知识”座谈会,对老年聋人宣讲反洗钱的意义;二是徐家汇街道聋协和手语角联合举办迎春联欢会,让所有的聋人与会者一起喜迎新年的来临。
INTERVIEW
人物访谈
读书会的内容网上或手机上会分享吗?
杨老师:不能,但也要看情况。因为有文化基础的能看得懂网上分享的内容。但是还有些聋人不一定能全懂,文化水平有限的只能看大致意思,无法理解当中的细节,他们就先到手语角现场来看看我的分享内容,这个意思就相当于自己能看懂一半,我再帮助补充另一半,他才全部懂了。这说明老年聋人的理解能力不充足,主要是以前的聋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教的马虎,批改作业也马虎,导致他们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
INTERVIEW
人物访谈
读书会中除了上海聋人,有外地聋人参加吗?
杨老师:有的,两个杭州聋人喜欢我分享的内容就特地坐火车过来,一共来过两次,并且表示以后有机会再来。还有云南的,他来上海听说这里有手语角就来打卡看看。我告诉他,你可以用云南手语交流。他说“不,在上海需要学上海手语,双方交流顺利,不然交流困难。希望尽自己所能扩大交友范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人嘛。”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
INTERVIEW
人物访谈
上海目前除开徐家汇读书会,还有别的聋人读书会吗?
杨老师:没有,性质不一样,意思是类似我们这种类型的手语角没有的。
INTERVIEW
人物访谈
对读书会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打算?
杨老师:现在主要是由我一人负责分享,但毕竟我个人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希望有人跟我一起做好手语角的组织工作,分担一下我的工作。
我们随后采访了来参与活动的聋人小M,他基本次次都过来参加读书会,主要是杨老师讲得好,能学到一些新知识。而参与的人中还有一些听人,有的是对手语感兴趣,想从事手语翻译工作,而有的已经是手语翻译员,因为和杨老师关系好,有时间就来这边帮忙。
(完)
文丨杨在申、蔡蔡、林皓
图|林皓
排版|YY、水水
审核|林皓、YY、蔡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