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及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承办,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支持,龙泉驿区图书馆、龙泉驿区博物馆协办的2024年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研讨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2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成平、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魏纯凤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古籍保护领域开展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合作。魏崇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进行了部署。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导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促进古籍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也为古籍保护事业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此次研讨交流活动以“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为主题,可谓正当其时。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他提出三点希望:希望相关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实际问题、现实需求、合作形式等方面深入研究思考,为古籍保护事业长远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希望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古籍的保存、修复、整理、研究及利用贡献力量,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古籍保护事业,共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古籍保护的良好氛围。王成平在致辞中表示,四川是古籍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协调行业资源,联动社会力量赋能古籍工作,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活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扎实成效。他指出,让古籍“活”起来,从小众走向大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此次活动聚焦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公益项目、参与古籍保护人才建设等业界关注的课题,共同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古籍工作的路径方式,对于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工作实效,有着重要意义。四川省将吸纳与会专家学者、嘉宾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四川省古籍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动力与新方法,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价值挖掘和传播方面,汇聚各方合力,共同书写古籍保护、社会力量、科技力量深度交融的时代篇章。王龙在致辞中介绍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古籍保护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吸引具备资质的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全省组织的汉文古籍普查、修复、活化利用等项目的申报;积极支持有关机构参加全省古籍保护业务培训;吸纳高校、文博、民营单位等为省古籍修复中心分中心;申报社会公益基金支持珍贵古籍修复;大量开展线上线下古籍大众化传播展示活动等。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日益呈现出新发展、新面貌。他表示,古籍保护是一项综合性事业,需要行业同仁共同协作,形成合力,也需要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创新发展,更需要社会大众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让中华古籍在当代焕发更多生机和新的光彩。魏纯凤代表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媒介,积极推进古籍文化保护的互学共建、互通共享,期盼以此次活动为纽带,共建共享古籍保护文化成果。此次活动旨在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有效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主旨报告和两场分会场报告分别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叶汝强、钟英华、任竞主持,各报告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既深度融合又各具特色。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四川省文化厅原厅长郑晓幸,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原副理事长詹长法,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分别作主旨报告,呈现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文化交流盛宴。郑晓幸以“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为题,基于“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理念看待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用全新的政策、全新的方法来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观念,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性有待提升、两支力量的互通互补性有待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公众认同性有待提升、政府的扶持度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度有待提升、修复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工匠培育有待提升、古籍修复的科技水平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有待提升六个方向。同时,他对于如何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提出六点建议:第一,将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纳入国家的整体部署;第二,把文物古籍修复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古籍修复纳入“十五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第三,把中华古籍文献的修复技艺传习纳入国家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总体布局中;第四,从政府采购、财政规划、定点扶持等政策层面上给予社会力量支持,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民办古籍修复机构和优秀技术人才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古籍修复师职业资格制度,从政策层面上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的规划;第六,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要注意双重效益的提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程焕文首先从社会力量包括原生性保护力量、再生性保护力量、传承性保护力量出发,阐述了“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基本模式与发展方向”。他重点谈到,对于原生性保护力量,应纳入国家古籍保护体系。比如将包括民间古籍收藏者纳入古籍普查体系、将民间古籍修复者纳入古籍修复师评审体系、将民间古法造纸者纳入古法造纸技艺展示体系、将民间古籍印刷者纳入古籍印刷技艺展示体系等。对于再生性保护力量,他认为在这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圈,需要用历史的和战略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对于古籍出版商,应加强古籍影印出版和古籍编辑出版合作;对于古籍印刷商,应提供传统装帧和现代装帧古籍印刷指引;对于古籍设备商,应引导古籍保存、保护设备开发;对于古籍数据商,应规范古籍数据库建设、鼓励古籍知识库建设;对于古籍数字化商,应制定古籍数字化外包规范、鼓励古籍数字化平台研发;对于古籍造纸商,应引导古籍修复用纸和古籍印刷用纸的制造。对于传承性保护力量,他表示要立足现代,着眼未来去看待古籍的保存保护,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体验研习、人才培养等实现开放合作。詹长法介绍了中国遗产保护历史和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过程。随后他从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组织发展对比、统计数据和大量案例出发,提出了一些当前古籍修复保护在资金投入、资源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还不足;经济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回馈高,但国内在资金反馈于遗产的保护,对整个社会循环的作用方面,还没有清晰的认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手艺传承,但理论总结欠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还需要加强。他强调,古籍保护也需要改革开放,学习一些国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教育模式等,文化遗产的统筹保护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刘惠平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实践与展望”为题,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古籍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引领社会参与的实践、持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展望三方面作主旨报告。她分享了协会在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中的一些认识:发挥平台作用,深化行业交流协作;依托分支机构,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互利互赢,有效引领公益捐赠;重视宣传推广,营造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展望未来,她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坚持,即秉持以古籍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大众为目的、以文化价值优先为导向、以鼓励支持为基调、以法制规范为界限、以科学精神和社会公德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关注促进古籍活化利用和人才建设、关注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古籍的价值传播、关注古籍保护统筹协调的顶层设计、关注拓宽社会参与古籍保护路径等,并提出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四个方面抓手:从调查研究入手引领社会参与、改进引导社会参与的宣传推广方法、重视引导社会参与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断扩大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主旨报告后,“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公益项目”与“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人才建设”两场分会场相继开讲,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佛教古籍保护、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策展、文创开发、校企合作等当下古籍保护领域关键词贯穿引领,实现跨行业、多主体的零距离沟通,就推进社会力量助力古籍保护事业汇聚行业智慧。同时,5家社会企业代表展示了古籍保护领域的最新成果、先进经验,涵盖存藏系统、影像技术、平台建设、古籍拍卖等不同领域,激发了与会者对古籍保护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待。活动期间,2024年古籍保护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分享和《让文明复活——中德纸质文物修复技术》新书发布备受瞩目。此书由中德两国纸质文物修复专家共同撰写,系统介绍了纸质文物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为古籍保护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为增强参会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活动在会场外推出别具特色的古籍市集,展陈了古籍保护新装备、新技术,手账本、手卷、书签等精美文创产品,古籍函套、修复用纸等与古籍相关的文化产品,小小的市集上人流涌动,与会嘉宾不时驻足欣赏、热烈交流。活动还特别设置了文化交流环节,在东安湖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古籍保护场景通过高科技手段得以重现,展陈区展示了古籍珍品独特魅力,体验区则通过互动式体验活动让参观者亲身感受古籍保护的过程,嘉宾流连其间赞叹不已。此次研讨交流活动积极为各社会力量投入古籍保护搭建交流互鉴平台,除各级公共图书馆外,吸引了7家社会组织、11家博物馆、27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及众多企业和其他单位参与其中,共同为古籍保护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聚焦公益项目、人才培养、案例分享,回应行业发展关切,实现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理论汇总与实践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