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收官!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为何如此火热~

文摘   2024-09-24 18:07   河北  

  

昨日,为期11天的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圆满收官,累积接待读者50.67万人次,秋日书香溢满京城。

本届书市展销40余万种精品好书,丰富多样的出版作品满足着老中青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其中,“旧书新知”专区举办的“京津冀古旧书联合展销”,展出中国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藏书报、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等机构超10万种古旧书,涵盖名家签名本、文学名著、历史典籍、人文社科、艺术画册、老版连环画等,吸引了大批“古旧书书迷”前来淘书,其中名家签名本、精品文史旧书等广受读者欢迎。

典籍文化、古旧书文化等正通过多元形式的创新表达,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藏书报》记者 果佳音



金秋,北京迎来舒爽宜人的最美季节。9月13日至23日,在北京地坛公园的绿荫红墙下,书香四溢。2024“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再度火热,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光顾与关注。今年书市的“旧书新知”专区,更是打出京津冀古旧书展销的品牌,为众多爱书人提供体验淘书乐趣的好机会,让旧书找到新知己。特别是书市期间恰逢中秋佳节,为满足读者淘书需求,在中秋佳节延长到晚8点,让古旧书与幸会它的读者借佳节的美好寓意得以“团圆”。


组团展销,景区文化双IP




打造地坛书市”书山“”人海“


“今年很多地区举办的书市我们都有参加,包括北京上半年的朝阳书市,但是这次地坛书市确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热情的读者,可观的销量,让我着实感受到什么叫叹为观止。”天津古籍书店经理王骊雯有感而发。在她看来,地坛作为著名景点,除了有淘旧书、逛书市习惯的读者之外,在节假日本就会有相当数量游客前来,同时,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北京“中轴线”附近,更为书市的热度加成。可以说,此次书市呈现出的“现象级”客流量,是天时、地利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完美契合。

此次书市,天津古籍书店带来了《十竹斋书画谱》《甲骨学辞典》《古文字学》《近三百年学人翰墨》等古旧书与多种书法字帖、碑帖,截至19日,书店平均每天销售码洋过万。其中,字帖碑帖类最受读者追捧。

无独有偶,作为参展常客,中国书店所属琉璃厂店、古籍书店、中关村店等7家门店携中国书店出版社优秀出版物,以及6万余种、7万余册精品古旧书来到此次地坛书市,书籍品类包括名家签名本、线装古籍、经典名著、人文社科、艺术画册、红色收藏、老版连环画等。据中国书店总经理助理刘易臣介绍,截至9月19日,7家门店累计销量已有130余万,“我们在书市前6天里销售了逾18000册古旧书,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就销售了4000余册,场面十分火热。名家签名本、精品文史旧书、各类文创产品一如既往为读者所喜爱。”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三地古旧书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此次地坛书市首次打造“京津冀古旧书联合展销”,中国书店、天津市古籍书店、《藏书报》语华书馆、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组团亮相,在“旧书新知”专区勾勒出一幅特点鲜明的旧书文化图景。据孔夫子旧书网业务总监赵爱军介绍,“我们这次组织了4家民间书商参与展销,中秋假期三天,平均每日销量在两三万,联合展销为古旧书摊带来了正向效应。”在他看来,读者尤其是平日里浸润在故纸堆的资深书友,来逛大型书市更加注重“新鲜感”的获得。联合展销使得各地古旧书资源实现互补,对读者、对卖家来说大有裨益。“ 古旧书交易一直以来有着较强的地域 性,这是多年前物流不够发达时的销售特点决定的,此次联合展销是个有益的尝试。”布衣书局创始人胡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此次是他们时隔18年后再一次参加地坛书市,携带签名、钤印、毛边等限量款书籍供读者欣赏、挑选,诚意可鉴。


新老读者,有坚守有加入




旧书业嗅到”新气息“

地坛书市的读者究竟多到什么程度?据相关数据统计,中秋小长假三天,地坛共接待读者客流近23万人次。王骊雯则针对这组数据给出了更为生动的描述,“人数太多有时竟为淘书造成了‘困难’。”心仪书籍就摆在眼前,奈何摊位前实在拥挤,不少读者凑不到跟前,只能“望洋兴叹”。

地坛公园正常歇园时间为晚上6点,但中秋期间直到晚上8点依旧灯火通明。在没有园区照明和应急灯的情况下,不少读者自备手电,只为将喜爱的书籍尽入囊中,不虚此行。

王骊雯回忆,“有一天快收摊了,一位年长的读者自己坐着电动轮椅来到我们摊位,由于空间有限,工作人员就一本一本把读者想看的递到他身边,推荐介绍,最终他心满意足地挑选了8本图书。”更有读者,在购书后问及书店的常驻地址,极大程度上让书店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新的稳定客源。

读者群体年轻化,是赵爱军对这次书市最直观的感受。虽然书市不乏老书友“接续”缘分,但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逛书、淘书,让古旧书业嗅到了活泼的气息。“其实论及折扣,书市相对于网上售书优势不大,尤其是新书领域。但书市的存在,从规模上带给读者震撼,年轻人也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同时也让参展摊位有了大把机会,大家各显神通积极推动销售”年轻群体的参与和关注,在赵爱军看来也是古旧书业的一种发展机遇,“在信息化时代,古旧书店实体经营并不容易。给古旧书业多一点生存空间,多一点社会关注,年轻人的力量必不可少。”

老读者的坚守,使得书店工作人员甘之如饴。“一位书友来之前给我发信息,说原以为会空手而归,直到他看到了熟悉的雁翅楼店招牌便立即前往,一挑就是5本,一共才130元。”这就是刘易臣对“书缘”的理解。


贴近需求,跨界融合




”盘活“古旧书资源

此次书市,为中国书店提供了“盘活”古旧书资源的广阔实践空间。在旧书新知专区,精心策划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典籍篇”专题展览,共展出42类60余件古旧文献展品。此外,中国书店还在“旧书新知主题日”组办了6场读者活动。其中,与三七互娱在9月16日共同开展的“古籍修复数字化新探索——《古籍修复师》功能游戏跨界实践”分享会,让读者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过程,学习古籍保护相关知识,进而唤起读者对古籍文化的敬重与热情。古籍修复 + 线上游戏,不仅让读者倍感新奇,也为业界同行带来了活化古籍的新思路。

在文创方面,中国书店带来了自主研发的“片羽存真”之“一叶之古”“锦灰堆”等系列文创、《钦定蒙文汇书》文创冰箱贴、“御扇临风”系列传统折扇、“天圆地方”系列铜纸镇,以及各类邮票等千余种众多精美文创产品。中国书店根据自己的两个地标建筑——京华印刷局、海王村公园作为元素设计的纪念冰箱贴,此次在地坛书市首发,反响热烈。

此外,天津古籍书店也在文创方面下了功夫。其中帆布袋最为畅销。王骊雯认为,读者往往会在书市上批量购书,一个容量大、美观度高的帆布袋,会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有时,文创的设计要首先考虑实用性。”

据悉,地坛书市在北京结束两天后,将于9月25日至10月2日走进河北省保定市黄花沟综合公园,这是地坛书市首次走出北京在外地举办。活动将文化大餐送到当地读者家门口,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文化力量。届时,还将举办“让旧书找到新知己”等活动主题日,持续为读者带来精彩的文化体验。














读者声音



01

一直做地坛书市的忠实读者

□北京 秦杰

北京书市最初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2002年迁移至地坛,2012年秋季北京书市举办地点又转移至北京奥林匹克中心,2013年以后改在朝阳公园举办。历经20多年,北京书市成为一代人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10年之后的2023年,北京地坛书市再次回归。如今,地坛书市依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始终是京城知名度和参与度很高的群众性文化盛事。

二三十年前我逛书市,最爱去的是一元区和五元区,我与地坛书市的缘分就是新书惠民活动带来的。那些年,地坛书市一般都在五一假期开市,招徕许多出版社加入,也有单独售卖古籍、杂志、漫画、CD、黑胶唱片、邮票、钱币、书法用品的摊位点缀其间,但售卖二手书的不多。书市时期地坛公园的门票价格是 5元,比平日售价高些,闭市前几日的书最便宜,一元一本的好书俯拾皆是。大多数时候我愿意选择老版书,原汁原味,读起来妙趣横生,一天下来,抱着一大堆书回家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今年的书市开在金黄色的秋季,梦境般的景象,让我仿佛回到了从前。

2010年,地坛书市在冬季举办。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活动期间推出的“抢救国宝志愿者俱乐部文物成果展”,共分10个类目展出许多珍贵版本,如印证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足迹的红色文献,各高校名人名系的珍贵历史档案,元明清三代珍贵古籍,废纸堆中的皇家珍藏和历代内府刻本古籍,民俗遗产,民国文学大师的名著初版本、亲笔信以及部分回流的海外珍贵西文文献等等。如此丰厚的展品,在当时可谓为爱书人提供了一场文化盛事。

地坛书市有我青年时留下的足迹,满载我淘书几十年的温馨回忆,直到今天,我都是它忠实的读者。

02

中秋地坛淘书总有收获

□北京 朱航满

中秋假期的第二天,我与友人来到地坛书市,人流如织,甚是热闹。如今的地坛书市,更像是京城市民的游园会,淘书之外,还有讲座、签名、演出、展览、美食、文创等内容,近几年还兴起了“集章”游戏,颇受年轻人和孩子们追捧。“旧书新知”专区,也是地坛书市的一个特色、一大亮点。

这次游览地坛书市,我尤其喜欢微言小集书店,他们展售的书都是自己策划出版的,清新而有味。店员介绍他们的门店和编辑部都在回龙观,并以“前店后厂”戏称之。我去摊位逛了两次,对其策划的周作人、孙犁、汪曾祺、余光中等人的自编集很是喜爱,这几位都是文学大家,可见选题眼光之高,加之印制讲究,小开本,薄册子,用纸柔软,极富书卷气。我对微言小集的欣赏,除了他们做书之品味,还在于书店的包书皮服务,一层塑封的书皮,美观与手感兼具,真是精致。

逛书市,要有游览心态,尤其是在地坛这样特别的园林,更不必刻意寻书,收获意外之喜是常有的事。诸如这次我在三联书店得了一册日本学者木山英雄的《北京苦住庵记》。此书我早年买过一册,但没有细读,扔在过去的书房,后来又想读,正巧这次以六折购之;在中华书局的书摊,我购得宗璞的散文自选集《铁箫斋文萃》,篇目遴选很好,算是填补了阅读空白;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又购得一册《吴宓的精神世界》,吴宓是我一直关注的民国学人,前段时间我刚入手一套《吴宓文集》。其他还有彼岸书店的《读书与藏书》、来新夏先生的小书《书文化九讲》以及中信书店的《这里是中国》。最后一册属于畅销画册,谈山川胜迹、文明演变,很是实用。




-THE END-
编辑 | 果佳音
设计 常 英

审核 | 王雪霞 刘晓立


藏书报
《藏书报》读者沟通与互动平台。服务纸质精品收藏,助推人文经典阅读。品藏书、谈读书,过闲雅书香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