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琉璃厂“家底”,这本小书为何被称为“中国古旧书业第一书”~

文摘   2024-10-30 18:14   河北  



□北京  刘仝保


今年,以“旧书新知”为主题的旧书市集在各地火热开展,笔者作为旧书“发烧友”,收藏到若干本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琉璃厂小志》。作为记录琉璃厂“家底”的书,古旧书圈和古玩界对它并不陌生,新中国文博事业奠基人,国家文物局原局长王冶秋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旗帜鲜明地称“《琉璃厂小志》是开拓中国古旧书业研究的里程碑”;北京市政协组编的《史籍志书》称,《琉璃厂小志》首次对琉璃厂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并结合实地调查、走访,是迄今关于琉璃厂最为全面的著作。时值琉璃厂文化街恢复改建40周年,笔者特来分享这本“中国古旧书业第一书”

笔者收藏的《琉璃厂小志》





“贩书者”
靠自学成为著书“第一人”


首版《琉璃厂小志》(1962年12月北京出版社)的“出版说明”开门见山地称:“本书是前琉璃厂通学斋书店孙殿起在琉璃厂几十年的随见随录、零星抄存,凡有关琉璃厂和书肆的文字。原稿未及整理,孙先生即逝世,故后,经他的外甥雷梦水及张次溪、陈怀谷、赵羡渔略加整理,分门别类,编辑出版。”笔者初识琉璃厂古旧书人群体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与这些老先生们的交谈中得知孙殿起和雷梦水为舅甥关系,同是版本目录学家,皆自贩书出身,彼此相差27岁。

孙殿起,字耀卿,号贸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历11月11日生于河北冀县北安阳城村后庄。11岁进私塾,13岁时私塾改初等小学堂,不久后暂停一年。15岁时,家乡闹灾,粮食歉收,生活困难,辍学至京,经友人兼荐至琉璃厂宏京堂书坊学业,受业于同邑郭长林。几年后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勤奋,在古书界逐渐崭露头角,声名鹊起。1919年,孙殿起应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伦明(哲如)先生之邀出任通学斋古书铺掌柜,主持业务近40年。1956年1月,公私合营后通学斋并入中国书店。1956年11月25日,孙殿起被中国书店聘为《古旧书刊介绍》编辑委员。

孙殿起早年照片

孙殿起不仅是一位精通古旧书版本及流通的买卖人,还是古旧书业著书立说的第一位书商。其一生接触的古籍多达两三万种,计数百万卷,有相当一部分为孤本、善本、珍本,并将自己的所见所得记录在册。据中宣部所编《发行家列传》载,孙殿起一生著有《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丛书目录拾遗》《琉璃厂小志》等,先后印行多次,为我国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是清代版本目录研究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参考资料。

究竟孙殿起是从何时起萌生了写书的志向?又是受到何人的影响?

雷梦水在《目录学家孙耀卿先生传略》中称:“先生初学书业即笃好之,始有志编写古籍。”又另撰文称,“孙殿起先生用力于目录之学,始于清代末造,得暇必缮录,至略识版本。但不得其法,经缪荃孙、陈松田、叶德辉指点,谓‘遇丛书全集之书,如朱记荣《汇刻书目》所不载者,尽可记之,补其不备’孙殿起经过数年辛勤记录,积稿至数百种,将要编写定稿,罗振玉《续汇刻书目》刊布于世,检其著录,与己大半相同,遂置之不用。辛亥革命后,又得伦明、徐森玉、张鸿来、陈垣、孙人和等名家指点,始有《丛书目录拾遗》及《贩书偶记》之编纂。”看来孙殿起的写书编志之志向,始于书业初学,但并非一帆风顺。

著名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在1934年撰文:“通学斋孙某曾受伦明熏陶,著有《丛书目录拾遗》《贩书偶记》二种,极具价值。” 伦明不仅是孙殿起的“合伙人”,更是他学术上的“导师”。 雷梦水在《伦哲如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文写道:“伦氏指导孙如何为学术研究服务,了解古书如何由表及里,互为切磋,盖相得而益彰云。孙濡染既久,一秉伦氏之志,在业务上特别留意四库未收之书,编成《贩书偶记》等书,颇为学界所推重。”


《琉璃厂小志》
何以问鼎“第一书”


早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北平国史馆馆长金毓黻就为孙殿起作诗:“断简零缣满架尘,陈思应为访书贫。筑台市骏都无济,君是燕中第一人。”“辛苦何曾为贩书,梳篇理叶亦寒儒。似闻天禄添新袠,购到伦家一百橱。”意指孙殿起是琉璃厂著书第一人。

在孙殿起诸多著作中,《琉璃厂小志》并非首部,却有着最大的影响力,直到今天此籍都是业界研究琉璃厂和古旧书业的必备书。全书36万多字,分为“概述”“时代风尚”“书肆变迁记”“贩书传薪记”“文昌庙及火神庙”“学人遗事”六个章节,某些章节后附有相关行业所见所闻,转录古人和近人诗文、笔记、题跋、著录的内容,均有出处标明。其中第三章“书肆变迁记”附有李文藻的《琉璃厂书肆记》、缪荃孙的《琉璃厂书肆后记》、孙殿起的《琉璃厂书肆三记》、雷梦水的《琉璃厂书肆四记》(1982版新增——笔者注)等,共同呈现出晚清至民国年间琉璃厂古旧书业的“全景图”。第四章“贩书传薪记”更是记录了清咸丰至民国年间琉璃厂一带从事古旧书和古玩字画业的店名、老板和弟子(伙计)的姓名(字与号)籍贯等,这都是孙殿起四处造访,细致整理的成果。

《琉璃厂小志》与前人所述琉璃厂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均是文人雅士眷顾琉璃厂书肆的情结,而孙殿起则从卖书人角度出发,有意识地记载书肆的基本状况和店铺的演变。虽前有乾隆年间李文藻的《琉璃厂书肆记》,民国时期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和周肇祥《琉璃厂杂记》,但体量和行文均构不成专著的志书。


一部“小志”
推动古旧书业薪火相传


孙殿起一生劳碌,疾病缠身,但一直保持著作习惯至生命终点。1958年7月9日,孙殿起在京病逝,享年65岁,终未等到《琉璃厂小志》印行。《中国旧书业百年》作者徐雁认为,孙殿起先生的病逝标志着传承千年的中国古旧书经营传统成为绝响。

雷梦水在《目录学家孙耀卿先生传略》文述:“1958年1月,先生卧病不能亲事写作,口述其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22日至次年1月7日间南下访书情况,嘱我记录,勉强成篇,颜曰:《庚午南游记》。又嘱记其口述之《记藏书家伦哲如先生》。此后先生卧病日久,体力、脑力渐衰,以至昏迷不醒,时说胡话,其胳膊时伸出被外,手指捻捻不息,询其手何为,答曰:‘我正在写稿’。 一日夜间,窃思先生业已神志不清,恐对书之印象已不清晰,我当取案上古书一册,展开其封面,凑其眼前,询为何书,先生含着笑容,眼睛闪烁看了许久,答曰:‘此为《明夷待访录》’虽其舌根发僵,但字音尚清。又询其作者为何人?答曰:‘该书系清初余姚黄宗羲撰。’”

雷梦水作为孙殿起在琉璃厂的最后一位弟子,不仅秉承了师父的技艺、学风和敬业精神,并重拾先师遗志于书版之学,著书多部。郭纪森说,孙殿起先后收下13个门徒,雷梦水身居末位,却成了孙殿起的衣钵传人,他陆续将师父的大量手稿进行系统整理,编撰出版,从而让孙殿起从“贩书者”成为“著书者”。同时,雷梦水也凭借多年积累独自出版了诸多著作。

晚年雷梦水

孙殿起病逝时《琉璃厂小志》尚未脱稿,记得郭纪森等人曾不止一次地讲,“由于种种原因,孙殿起的手稿较零乱,往往一张纸上、一段文中既有琉璃厂资料,又有竹枝词,或者是某种书的版本情况等等,雷梦水逐一梳篇理叶,分类排比,方才使其得以重见天日。”

雷梦水在《我和古书》一文中写道:“1960年邓拓同志倡议恢复琉璃厂文化街,适我整理先师遗著《琉璃厂小志》方才脱稿,由王冶秋同志介绍与邓拓同志,在征求了有关意见后作进一步修改,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62年12月)。”

《琉璃厂小志》自问世以来广受业内外好评,成为中国近现代古旧书业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拉开了今人关注现代琉璃厂的序幕,还促成了琉璃厂重要文献书籍《琉璃厂史话》的问世。作者王冶秋在《琉璃厂史话》出版后记中写道:“1961年我曾经写了《琉璃厂史话杂缀》,在《文物》月刊发表。那时虽然费了很多功夫搜集资料,但是个人力量有限,又不熟悉琉璃厂,写来即觉吃力,又觉挂一漏万的地方很多。以后总想有机会增补,又感到难以入手。这次有个好条件敢于提笔,就是前年故去的通学斋孙殿起老先生的《琉璃厂小志》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印行了。”

《琉璃厂小志》初版并非十全十美,王冶秋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这部稿子中的资料,还缺少‘民国’20年前后的一些书业具体情况……我近来正约请雷梦水同志写《四记》,当可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1963年《文物》杂志第5期发表《琉璃厂书肆四记》;1965年,雷梦水又相继写出了隆福寺、东西两商场等处书肆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版《琉璃厂小志》在第三章“书肆变迁记”中增加了《四记》一稿,署名为雷梦水,弥补了初版的不足。

近年来成书的两部事关古旧书业巨著《中国旧书业百年》和《新中国古旧书业》及众多琉璃厂专题书籍都会引述《琉璃厂小志》的原始资料。《新中国古旧书业》作者赵长海曾感慨,“如果没有雷梦水整理编著如此高质量的古旧书业文章,那么时至今日,实在无法想象,我们要考察近百年来的中国古旧书业该从何下手”。一部《琉璃厂小志》将以“舅甥俩”为代表的古旧书业传薪之路娓娓道来,成书首功在舅,次功于甥。




-THE END-
编辑 | 果佳音
设计  
图片 | 作   者

审核 | 王雪霞 刘晓立

藏书报
《藏书报》读者沟通与互动平台。服务纸质精品收藏,助推人文经典阅读。品藏书、谈读书,过闲雅书香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