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成春的书籍设计60年

文摘   2024-11-11 17:45   河北  

□上海 黄显功

收到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先生从北京寄来的《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半个多月来,置于案头时常翻阅,令我爱不释手,是近期让我心境愉悦的一本书。

这是为庆祝作者宁成春从事书籍设计工作60年而出版的著作,分为“铅印时代: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三联风格: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素以为绚:设计师就要忘记自我”“情意倦惓:师友杂忆”四个板块。我从作者的回忆、汪家明的前言、友朋的叙述中,对宁老师的书籍设计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 

宁成春 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6月出版

2018年上海图书馆的馆藏年度精品展主题是古籍装潢,我在为展览图录《缥缃流彩》撰写前言时体会到,中国古代的书籍形态与装潢,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还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趁到北京出差之际,在模范书局与宁老师就传统的书籍装帧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去吃晚饭的路上我们一起逛了书店,吃饭时我继续向他请教,为我的前言定稿给予了有益的帮助。今年在北京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上又见到了宁老师,年过80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在他的书籍设计作品展台前,我们再次合影。 

这本书既是宁老师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也是北京三联书店数十年出版史的缩影,同时展现了中国20世纪晚期以来的图书装帧与书籍设计的发展轨迹。经他之手设计的众多图书,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书架上多彩的风景线。这些天在翻阅此书时,我多次从架上取下他设计的图书,细细品味着艺术之美。吕敬人在“素描老宁”一文中正名:宁成春是中国“书籍设计”第一人,是他首次将书籍整体设计观念引入我国。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转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我国出版领域和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宁老师在设计实践中有诸多创新案例,如在设计“乡土中国”系列时,在国内图书选纸中首次使用了蒙肯纸,引领了图书设计界。还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开创了中国大陆彩色图文书先河,将以往图文分开排版,且用纸不同的状况转变为图文混排,现在虽已是图书的常态了,但许多读者未必知其源头。 

2023年,宁成春在“泽浦60年——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作品回顾展作发言
对于宁老师的书籍设计艺术探索与风格,本书的大量图片已有具体展现,汪家明的前言等文也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宁老师认为:“真正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是要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责任编辑密切沟通,吃透文本精神,然后运用形象可感的设计语言,表达对文本的感受和情绪。”他在设计前坚持看原稿,其中两个故事令人十分难忘。1995年在设计《陈寅恪的最后20年》时,他下班后将手稿放在书包里,夹在自行车后座带回家准备继续阅读,不料途中被偷,一路寻找未果,只能到派出所报失,急得头发一夜灰白。而作者陆建东也没留底稿,此事折磨了宁老师两周时间,后夕照寺居委会收到了一位大妈捡到的书包,里面有他的工作证、名片和装着手稿的牛皮纸袋。他接到电话后取回了手稿,尽管包里的当月工资不见了,他还是庆幸小偷没把书包扔进垃圾桶,或扔到河里。宁老师在书中写道:“这本书在我的设计生涯中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以自己的理解传达了书籍的内容,让读者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令人难以置信这部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竟有如此曲折的内幕。

年轻时的宁成春

1993年,宁老师接到要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金庸作品集》封面制版稿的任务。他看完《鹿鼎记》后,感到时间不容许把12部36册全部看完,于是让是金庸迷的儿子帮忙,“把每一部小说的故事梗概讲给我听,尤其要讲故事发生的朝代背景。”他准备用古代的山水画来做设计素材,给每部小说找到一幅或多幅历史背景大致相符的山水画,选取局部一一分配给各卷的封面和封底,如《天龙八部》选用了明朱瑞的《烟江晚眺图》,《鹿鼎记》则用了多幅清人绘画,如王翚等的《康熙南巡图卷》、金廷标的《弘历行乐图》、郎世宁的《哨鹿图》,及清无名氏的《威孤获鹿图》。这个设计思路被之后出版的许多武侠小说所沿袭。我打开书橱,果然如此。

宁老师设计的书籍“何止一两千种”,其中有许多名家名作和国家重点选题,打开书页,真是如入书山漫步,美景目不暇接。



-THE END-
编辑 | 果佳音
设计 常 英
图片 作 者

审核 | 王雪霞 刘晓立


藏书报
《藏书报》读者沟通与互动平台。服务纸质精品收藏,助推人文经典阅读。品藏书、谈读书,过闲雅书香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