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房山区阎村镇兴阎街5号院的全国第一家期刊主题博物馆——北京文景珍本期刊博物馆于9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收藏有100多年前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原件等期刊3万多件,并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首创全国第一条“期刊时空隧道”沉浸式文化体验,在致力于期刊珍本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基础上,打造传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窗口。近期,记者走进这家博物馆进行探访。
在博物馆门口,《新青年》封面制作成的大型展牌赫然伫立,供参观者打卡拍照,开门见山地呈现出博物馆的特色与定位。走进大厅,楼道两旁即期刊长廊,分别展示有代表性的世界期刊和中国期刊图片剪影。常规展厅位于二楼,在窥得其真面目之前,一条“期刊时空隧道”率先映入眼帘:利用激光高清投影技术打造的全息投影,将馆藏期刊动态呈现,在深蓝色幕布的映衬下,一份份期刊灿若星辰,从它们的时代星空下划过,穿越到参观者面前。150种期刊展品、新中国期刊四个发展阶段组成了展览的五个部分。期刊展以“发展、繁荣、创新”为主轴,依托历史脉络,以时间顺序再现新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这些展品全部具有里程碑意义,如试刊号、创刊号、休刊(停刊)号、复刊号、重大改版号、终刊号等,以及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发表过重要文章的期刊。透过这些珍贵的实物,参观者得以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期刊发展轨迹,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探索、变革与发展。
在进入展览正式部分前,“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期刊的发展”作为引子,介绍了我国期刊发展的起源。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原本,是这一部分的第一件展品,同时开启了整个展览。据介绍,这本珍贵的《青年杂志》创刊号,是当年负责出版印刷《青年杂志》的上海群益书社老员工留下的,后来成为家族三代人珍藏的“传家宝”。在馆方与老员工后人进行真诚努力的沟通后,这本刊物最终被捐献给了期刊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除此之外,1922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创刊号原版、1933年8月《科学画报》、1936年3月《东方文艺》等民国时期的创刊号同样具有厚重的时代分量。
《青年杂志》创刊号
新中国成立后,期刊业焕发出新气象。1949年到1956年,党和国家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思想宣传重要阵地的期刊出版事业随之恢复,并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求索、发展。这里展陈着与新中国同日诞生的《科学技术通讯》创刊号、《中国青年》1949年第21 期,《染化》1949年10月号;见证着一份期刊生命历程中的几个显著节点,以两种期刊为例,馆中展有《新华月报》1949年11月的创刊号、1956年1月改为《新华半月刊》的改刊号、1961年1月恢复《新华月报》刊名的复刊号、1966年7月停刊号、1971年8月复刊号以及1979年1月和 2006年1月的改刊号。辽宁《共产党员》也很有特色,该刊的前身 是《翻身乐》,1948年3月创刊,1949年7月更名为《新农村》,1958年9月,再次更名为《好党员》,主要面向农村。1961年2月,《好党员》与主要面向城市的《共产党员》合并,出版新的《共产党员》杂志。如今,这本有着光荣历史的期刊仍在出版,并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成为新中国的名牌期刊。
1950年只出版两期的《新中国大事季刊》,全面记录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间发生的大事。特别珍贵的是,该刊创刊号完整记载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全文。此外,新中国初期创办的三大画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创刊号也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期刊业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珍本期刊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历史足迹。1956年至1978年间,期刊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编辑 出版经验。科学技术期刊和党刊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出版主题。1956年4 月,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丛生,这一时期创刊的期刊,有《东海》《蜜蜂》《奔流》《学术月刊》《知识就是力量》《学科学》等60余种创刊号。1958年6月在《红旗》引领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基本上都创办了省级党刊,如北京的《前线》、上海的《解放》、河北的《东风》、安徽的《虚与实》、内蒙古的《实践》等,是这一阶段创办的省级党刊创刊号代表刊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期刊事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据介绍,1978 年后,不论就品种数、发行总量还是社会影响,都达到中国期刊历史最好水平,堪称中国期刊发展史的高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期刊业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创新和新媒体挑战,逐步走向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之路。“春风吹又生”,是对这一时期期刊事业表现的概括,创刊号和复刊号是这一部分最重要的展品,较为代表的有《十月》《当代》《花城》《清明》《读书》 《民主与法制》《文化与生活》《世界时装之苑》《半月谈》《瞭望》《读者文摘》(《读者》)《求是》《新西藏》 等创刊号,以及《收获》《萌芽》《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儿童时代》等一批期刊的复刊号。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期刊业进入转型升级、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期刊人的奋斗有了新航向。这一时期的《旗帜》《雷锋》《历史评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新闻传播学刊》等创刊号,作为新时期的期刊代表,为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传递美好愿景。
在博物馆馆藏新中国期刊创刊号行列中,不少期刊创下了种类第一,如第一本大型文献类期刊《新华月报》、第一本全国性文学期刊《人民文学》、第一本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第一本电影期刊《大众电影》、第一本专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文》(后改为《世界文学》)、第一本群众性综合性体育期刊《新体育》、第一本连环画通俗美术期刊《连环画报》、第一本农业科普期刊《农业知识》、第一本少儿科普期刊《我们爱科学》、第一本少儿文学刊物《少年文艺》、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期刊《萌芽》、第一本大型文学期刊《收获》、第一本大型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社会科学战线》、第一本电影文学刊物《电影文学》、第一本大众普及性 摄影刊物《大众摄影》、第一本工艺美术刊物《装饰》、第一本大众书法专业期刊《书法》、第一本以个人姓名命名的期刊《雷锋》、第一本采用电子计算机编辑出版的期刊《中国药学文摘》等。1997年7月、1999年12月香港、澳门回归后以及祖国宝岛台湾的期刊,该馆也有所涉及。
一些展陈期刊虽不是“里程号”,却具有同样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如1952年《科学通报》反细菌战特刊,1961年第1期《解放军战士》率先在全国性期刊上发表雷锋先进事迹报道,1966年第4 期《科学通报》刊发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1973年第2期《中国科学》刊发陈景润数学论文,1977年第3期《科学通报》上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论文,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件。
博物馆让一本期刊的不同版本“殊途同归”。《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本故事期刊,其创刊号有四种版本:1963年7月的第一版封面为三色印刷,图案只有一朵大礼菊;1964年4月的第二版和1965年1月的第三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封面都是人们听讲故事的木刻图案,但封二至封四及内容有部分差别。这三种版本都是汉文版,还有一种是1964年10月延边人民出版社根据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4月版翻译的朝文版《故事会》创刊号,不仅文种不同,而且内文所选篇目也有差异。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有毛边本、平装本两种版本;1980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创办的《鲁迅研究》,有精装本、平装本两种版本。此外,馆藏期刊还有一些稀有的试刊号和创刊号,如1965年《农村文化》试刊号,1958年南京军区《前线》创刊号等等。
期刊博物馆的创立,与一家民营公司十年来付出的心血有着不解之缘。
“20多年前,我们从外地来到北京创业打拼,创办了第一家期刊包装派送服务公司——北京亚太期刊物流中心。20多年精心努力,赶上改革开放新时代,在各方面支持下,亚太已成为一家期刊大型物流企业,入选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副会长单位,现在还是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文景珍本期刊博物馆创始人、馆长严真友也是北京亚太期刊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这样告诉记者。10年前,严真友萌生了创办中国期刊博物馆的想法,在中国期刊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筹备,秉承初心变成现实。2022年11月,经北京市文物、民政部门批复,北京文景珍本期刊博物馆定名,成为中国第一家民办期刊博物馆。
严真友表示,下一步计划将博物馆发展为“现代化期刊博物馆”,做一家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博物馆。在坚守国家、市、区主管部门对博物馆的定位、建设、运营、管理的要求和规则基础上,致力于期刊珍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文创,努力将博物馆建设成为期刊界高质量发展的展示平台、期刊人交流思想探拓业务共创未来的文化家园,积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窗口。
审核 | 王雪霞 刘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