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骨骼衰老的研究进展

文摘   2024-12-24 22:01   辽宁  

点击上面“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文字添加关注!

作者信息:

本文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3年12月第34卷第12期

DOI:10.3969/j.issn.1673-7040.2023.11.017

作者:郭紫莹 卢建建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项目(1112321014);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所基金项目(YS202026);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68)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整形二科, 北京 100144

通信作者:卢建建, Email:13910038881@163.com

【摘要】面部衰老是骨骼、韧带、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共同参与的过程。面部骨骼作为面部软组织的支撑结构,对外貌影响重大,然而骨骼衰老却鲜受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骨骼会发生萎缩和重塑,进一步加速了面部软组织的衰老过程。面部骨骼在不同区域的衰老变化并不均匀,且存在性别和种族差异。笔者综述了面部各区域骨骼在衰老过程中的解剖学改变,旨在加深对面部衰老的认识,并为面部年轻化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衰老;面部骨骼;软组织;解剖学;面部年轻化

提到面部衰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色素沉着、皱纹、软 组织下垂等问题。对于面部软组织衰老的形态变化和治疗方 法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 [1-3] ,奠定了目前面部年轻化治疗策略的基础。然而,面部衰老涉及到面部软硬组织(包括骨骼、韧带、肌肉、筋膜、皮下脂肪和皮肤等)的一系列形态和功能改变,仅仅纠正软组织的衰老变化并不能实现最佳的面部年轻化效果。

骨骼构成了人体的基本框架,是软组织附着的支撑结 构,提供一定的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发生萎缩和重 塑,其支撑作用减弱,上覆的软组织随之发生移位 [4] 。尽管面部骨骼在衰老进程中的变量很小,一般以毫米计算,但骨骼上覆软组织的相对位移及其自身变化放大了衰老,最终对外貌产生明显的影响(RBShaw,2011年)。研究面部骨骼衰老的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面部衰老的过程,并为面部年轻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1

面部骨骼衰老的变化

1.1 上面部骨骼衰老

2019 年,Frank 等 [5] 收集了20~89 岁每10岁各10例男性和女性的CT数据,经测量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前额变小,直到老年时(≥73岁)与女性额头无显著差异;下额骨(定义为距鼻根≤4cm的部分)厚度男性和女性均略有增加,男性上额骨(距鼻根≥4cm的部分)厚度下降。Cotofana等 [6] 测量了同一批受试者中线矢状面额窦以上的额骨厚度,发现男性额骨厚度下降,女性额骨厚度略有增加,尤以中年组(47~72 岁)和老年组(73~98岁)的差异显著。还有学者认为,参考JEPessa等(2000 年)提出的面中部顺时针旋转理论,额骨在衰老过程中会向前和向下移动(MJRichard,2009年)。

1.2 眶周骨骼衰老

眼眶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的研究(DKahn,2008年)指出,随着年龄增长,眼眶面积及眶孔宽度由于骨吸收而增大,尤其以眼眶内上缘与外下缘的吸收最为明显。Okuda等 [7] 发现,60岁以上人群眼眶长径(眼眶上内侧点与下外侧点间的最长距离)明显较60岁以下人群长,眼眶在衰老过程中变得更“椭圆”。这与学者们(DKahn, 2008 年)的观点类似,不同点在于,相较于高加索人,东亚人的眼眶形态改变较小,直到60岁以后才表现出明显差异。2022 年,Li 等 [8] 和Pan等 [9] 对595例中国人的颅面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发现在衰老过程中,上眶缘骨吸收比下眶缘更显著,男性眼眶面积逐渐增大,而女性反之;男性和女性眼眶高度随年龄的变化也有所不同。该研究的特色之处在于采用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自动提取、分割和计算眼眶的面积和高度,该方法不仅能高效、准确地处理大量数据,还能减小人工测量的误差。

2020 年,Chon 等 [10] 的纵向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眼眶体积增大,外侧壁深度减少。而Ugradar等 [11] 研究观察到女性眼眶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男性眼眶体积保持不变,其外侧缘逐渐向后移动。与Chon等[10]的结论不同,Ugradar 等[11]认为,眼眶衰老具有性别差异。但该研究只纳入 了18~30 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组,可能会造成统计误差。以上研究都是基于CT扫描的分析,Erkoc等 [12] 对1453 例土 耳其人的MR成像进行研究发现,眼眶体积及眼眶脂肪体积 都随着衰老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测量的眼眶体 积包含了眼眶前软组织,并非单纯骨性眼眶体积。

还有部分学者 [13-14] 认为,眼眶高度、眶孔宽度及眼眶体积 均与年龄无关。Jeon等 [13] 发现,与以往对白种人群体的研究不 同,韩国人(黄种人)的眼眶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扩大,显示出 骨骼衰老在不同种族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亚洲人比同 龄的欧美人看起来更“耐老”的原因。

综合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证据,眼眶在衰老过程中逐渐扩 大(表现为眼眶面积、眶孔宽度及眼眶体积的增加),这是由 眶壁的骨吸收引起的。然而,也有研究 [13-14] 表明,眶周骨骼变化和年龄并无相关性,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量、不同种族的研究数据来进一步阐明。

1.3 面中部骨骼衰老

面中部骨架主要由上颌骨、颧骨、鼻骨等构成,其骨骼的衰老变化最复杂和显著,包括在眉间角、眼眶角、梨状角和上颌角逐渐减小,大部分面中部骨骼似乎相对于颅底顺时针旋转;面中部整体后缩,纵向高度降低,梨状孔变宽;颧骨变薄;鼻骨变短、变薄,由于骨性支撑减少,外鼻变长、鼻翼变宽、鼻尖下垂。这一系列形态变化主要归因于上颌骨的骨吸收和后缩,其次是鼻骨的吸收。

1.3.1 面中部旋转理论与面中部整体变化 1999年, VS Lambros 最早提出,大部分面中部骨骼的变化可以理解为面中部相对于颅底的顺时针旋转。2000年,JEPessa等发现, 梨状角和上颌角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小,眉间角和眼眶角也表 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一结论称为Lambros理论:面中部的顺 时针旋转导致上颌骨下部和梨状孔向后移动,眶上缘和眉间 点向前移动。这一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 [15-16] 。2021 年, Fourgeot 等 [16] 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对受试者进行两次CT扫描,扫描间隔时间至少7年,结果显示,第2次扫描的面中部角度(眉间角、眼眶角、梨状角和上颌角)显著减小。

Fourgeot 等[16],研究还发现,从鼻额缝向下作鼻根-蝶鞍 连线的垂线,前泪嵴、眶底、梨状孔、颧骨、唇颏点、颏下点到该垂线的距离随着衰老显著增加。一项纳入261例中国人的研究发现,面中部高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而女性的梨状孔宽度增加。Buziashvili等 [18] 的纵向研究纳入了20例中年黑 种人,结果显示,在个体衰老过程中,梨状孔平均宽度增加。该研究首次记录了黑种人群体面部骨骼衰老的纵向变化,与白种人群体的研究数据相比,其变化相对较小。以上研究表明,在衰老过程中,面中部似乎逐渐后缩,其纵向高度减小,梨状孔变宽 [19] ,并且在不同种族中都观察到这一变化。这些变化并不能用面中部旋转理论解释,而要归因于上颌骨和鼻骨的吸收。

1.3.2 颧骨与上颌骨的吸收 据Saltagi等 [20] 报道,黑种人的 颧骨较白种人的颧骨厚,且两个群体的颧骨厚度都随年龄的 增长而下降。Cotofana等 [19] 研究表明,⑴在衰老过程中,眶底角、上颚角、犁骨角增大,上颌角减小,体现出面中部骨骼的顺时针旋转;但翼状角减小,体现出上颌骨后侧骨性结构的逆时针旋转。故研究者对面中部顺时针旋转理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面部骨骼的老化似乎是由上颌骨后部的骨吸收中心驱动的。⑵面部不同区域的衰老速度并不均匀,如上颌角在40~49岁变化最大,眶底角在60~69岁变化最大。由于样本量较大、性别分布均匀,该研究证明了男性和女性面部骨骼衰老的相似性。2020年,Bravo等 [21] 对1213 例女性白种人的照片进行了面部角度测量,发现鼻颏角和面角随年龄增长而增大,鼻唇角则减小。上颌骨和鼻骨的吸收,特别是梨状孔区域的骨质丢失,解释了上述角度变化的原因。骨吸收导致鼻基底部和鼻唇沟上唇部分的支撑减少,也是中老年人鼻唇沟加深的原因。

1.3.3 鼻部的变化 Alharethy等 [22] 发现,外鼻软组织测量角度均明显大于骨角度,且未观察到骨性鼻角(包括鼻额角、鼻根锥状角、鼻尖锥状角)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但研究者并未告知受试者的年龄分布情况,这可能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另一项研究 [23] 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鼻骨厚度均减少,女性鼻骨显著缩短,男性鼻额角和女性鼻根锥状角、鼻尖锥状角显著增大。鼻部骨骼支撑的减少使得鼻背内收,鼻尖向下旋转,鼻明显变长。

1.4 下面部骨骼衰老

下颌骨衰老是一个性别二态性的过程,其开始时间、速 度和变化的区域具有性别差异 [24]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颌骨形状的性别差异仍然明显,但女性的下颌形状逐渐接近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早出现下颌衰老,从50岁开始女性衰老加速,60 岁左右达到速度的峰值,而男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衰老速度。这种衰老轨迹的急剧转变,可能与女性绝经后的激素变化有关 [25] 。

Shaw 等 [26] 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颌骨宽度和升支宽度无明显变化,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高度和下颌体长度减小,下颌角角度增大,导致面部下缘变钝或变得不够清晰。2021 年,Garib 等 [27] 对比分析了21例受试者17岁和61岁时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受试者下颌向前位移,下颌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显著增加。男性下颌角呈逆时针旋转,下颏更加突出;女性下颌角呈顺时针旋转,下颏表现为后缩。但需要指出,17岁的受试者下颌骨可能尚未发育成熟,且研究者只选择了17岁和61岁两个观察点,受试者数量较少,这些可能会导致统计误差。该研究还表明,多颗牙齿缺失亚组较牙列完整亚组的下颌升支高度显著增加,这一发现也得到了Sairam等 [28] 和Hutchinson 等 [29] 的研究结果支持, 说明下颌升支高度受牙列状态的显著影响。

据报道,下颌骨体高度与年龄(RBShaw,2011年)和牙列状态(BRChrcanovic, 2010 年)相关,牙列缺失导致牙槽骨萎缩,下颌骨体进而缩短。2013年,CNOzturk等发现,下颌骨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不显著,下颌宽度、下颌体高度、 下颌长度、升支高度、下颌角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下颌正中高度、颏孔到下颌牙冠的距离与下颌牙齿总数和牙齿状态呈正相关。研究认为,下颌骨的形态变化似乎主要受牙齿脱落和随之而来的咀嚼功能丧失影响,而年龄的影响很小。

综上,下颌骨的衰老变化具有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年 龄增长逐渐变小。下颌的形态改变与牙齿状况显著相关,缺 牙患者的下颌体高度减小,下颌升支高度增加。若排除牙列 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群的下颌骨形态改变并不明显。


2

治疗

随着对面部衰老的深入了解,研究 [26] 发现,有效的面部年 轻化方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恢复体积以弥补骨骼的损失, 以及提升并减少老化的、弹性较差的软组织包被。后者在临 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面部除皱术),而前者的临 床应用需建立在充分理解面部骨骼衰老的基础上。与年龄相 关的骨质重塑导致支撑面部软组织的骨平台减少,故软组织 在有限的空间内折叠成类似“手风琴”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 为“concertina 效应” (JE Pessa, 1999 年)。这种骨支撑结构的 缺失可以通过使用固体植入物或可注射成形剂 [30] (如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来弥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oncertina效应。已有文献报道,使用多孔聚乙烯或硅胶制成的植入物进行骨骼增强是安全和有效的。此外,将软组织填充物或者脂肪注射到更深的层次,也有助于强化对表层软组织的支撑 [33] 。


3

总结与展望

外表的、肉眼可见的软组织衰老较容易被观察到,而深 层的、内在的骨骼衰老往往被忽视,后者也许是软组织衰老 的诱因。认识到特定面部区域外观变化背后的骨骼解剖学改 变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准确、更有效地治疗患者。注射填充剂、 特殊植入物、深层软组织填充等手段有望弥补衰老导致的骨骼损失。同时纠正硬组织和软组织的衰老变化,才能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最佳效果。

近年来,关于面部骨骼衰老特征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原因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类型、测量方法的差异,以及受试者 的年龄分布、性别、种族等差异。已有研究 [25,34] 表明,骨骼衰老 在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之间具有异质性。未来需要更多、样本 量更大的相关研究,以及更准确、更高效的测量分析方法,以 进一步揭示面部骨骼衰老变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

本期编委 卢建建


卢建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整形科副主任,整形外科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颅颜中心临床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颅颌面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眼整形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整形美容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整形与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颅颌面外科学组组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整形与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组织工程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编委。


卢建建医生从事颅颌面整形科工作20余年,致力于颅颌面外科临床研究,以及数字化技术与增强现实成像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研究,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1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申请专利3项。

期刊官网:www.apsjournal.com

2024年每期定价35元,全年12期共计420元 

长按小程序图片,识别后即可快速进入

[微信小程序在线商城]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56

编辑部订阅:024-24125660

点击查看审稿指南

咨询电话:024-24131293/24125660

臭氧水疗联合微针导入米诺地尔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研究

术前栓塞结合手术切除瘤巢治疗体表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

超减张缝合联合减张胶带在胸腹部增生性瘢痕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新生儿先天性头皮缺损一例报告

自体脂肪移植后巨噬细胞极化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采用扩张桡动脉分叶皮瓣美学修复面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


2024 年《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学术年会完美闭幕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在线商城正式上线
因为您的在看,鼓励我做的更好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本杂志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2010年与美国PRS杂志联合创办PRS杂志专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