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肋软骨法耳郭再造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外耳具有多个三维立体结构,而再造耳郭形态满意、大小和位置对称、轮廓逼真,对整形外科医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B Brent, 1992 年)。其中,颅耳角是影响再造耳郭对称性的重要结构,目前该结构的重建效果尚不理想[7-8]。耳后支架的选择和细节处理是重建术中影响
颅耳角形态效果重要且直接的因素。耳后支架材料主要包括钛网(D Li, 2012 年 )、羟基磷灰石(Y Tai,
2006 年)、骨水泥[6]、复合人工骨[9]等人工材料以及自体肋软骨[10-11]。人工材料虽然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耳后支撑,但却可能出现排异、感染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9,12];而自体肋软骨则无排异反应,远期效果稳定,但因需要对其进行雕刻、拼接和塑形,对术者手术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且具有一定难度[7,10,13]。传统的颅耳角重建主要依赖于术者的主观经验,缺少针对不同患者个性化的精准设计。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1-5,14],这为有效实现颅耳角形态的个性化和对称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已有研究[1,3-4,14-16]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耳郭再造,通过激光扫描和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三维耳郭模型,指导耳支架雕刻,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耳郭前外侧面亚单位结构的构
建[17],而忽视了可影响再造耳形态结构的颅耳角这
一亚单位结构的精准性和对称性问题。现有文献报道中,耳后软骨支架有多种形状,包括新月形、C 形、柱状形等类型,包括一块或多块软骨支撑等[7,10-18,13]。我们认为,稳定的颅耳角需要对由再造耳的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和耳屏间切迹所围成的弧形区域,进行连续且强有力的支撑,同时需要一定的高度。因此,理想的耳后软骨支架其形态、高度、厚度理应与健侧耳甲腔侧壁一致。但是,若耳后软骨支架厚度不足,则支架稳定性差,并因此不能对抗皮片挛缩
所致或外部压力,从而导致颅耳角变小而不能达到满意效果[8,18];另一方面,如果耳后软骨支架过厚,则耳颅沟不明显,从而导致形态欠佳,同样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因此,在保证支架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其厚度[7]。在本研究中,术前对健侧耳郭耳甲腔侧壁的三维数据进行采集、镜像、分割、提取等处理,并 3D 打印个体化耳后支架模型,该模型可于术中精准指导肋软骨耳后支架的雕刻、拼接和塑形,
从形态、高度及厚度等多方面实现该结构的个性化精准重建,有效提升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极大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但同时,本研究也存在纳入例数较少,部分病例随访时间短等问题;未来,我们可通过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将数字化技术[19]和 3D 打印技术[4,6,15-16]
应用于自体肋软骨耳郭再造术,可以让耳后支架的雕刻从二维转变为三维,颅耳角重建更加精准直观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术后满意度。未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生物 3D 打印技术的进展[20-22],有望于体外间接或体内直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个性化耳后支架,进而避免切取自体肋软骨的缺点,开辟小耳畸形治疗的新篇章。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耳郭再造术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和 3D 打印技术可有效实现耳后支架的个性化设计与雕刻,为颅耳角的精准重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并从多方面提升再造耳郭的仿真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可能后续修复的次数,并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