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浑身难受不说,还会影响抗肿瘤治疗,甚至直接影响预后。病友间也有不少流言蜚语,比如“癌症发烧就是不太好了”、“癌症一发烧就是转移了”,当然也有不当回事的,“发烧就是感冒了嘛”、“发个烧嘛,和肿瘤比起来算个啥”。
“想要击败敌人,就要先了解敌人”,与其被这些传言搞得心神不宁,不如好好学习下肿瘤患者发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从病因、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来聊聊肿瘤患者的发热。
图片来源:freepik
根据数据统计,大约7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发热。根据发热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肿瘤热、药物热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感染性发热:临床中最普遍,约67%的肿瘤患者发热是由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感冒。感染导致的发热是由于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原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简单点说就是免疫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对病原体进行驱逐,双方发生激烈战斗、大脑示警、战场升温,直接表现为发热。
图片来源:freepik
肿瘤热:又叫“癌性发热”,可以是副肿瘤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由肿瘤直接引起。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肿瘤热的发生率约为0.7%-60%,并且淋巴瘤、白血病、肾癌、肉瘤、肝癌和实体肿瘤伴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热。
肿瘤热的发生不仅与肿瘤类型有关,现代研究还表明其发生与瘤负荷大(癌细胞代谢产物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过多,激活炎症细胞致热源)、生长快(癌细胞快速生长导致自发性肿瘤坏死,形成内源性致热源)、肿瘤部位(脑转移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压或损伤)等密切相关。
药物热: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停药后消失的一种发热反应。有报道指出:药物热约占所有肿瘤患者发热的4%,几乎所有的化疗药、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肿瘤辅助用药(如升白针)等都可能诱发药物热。
药物热发生的机制可能与药物过敏、药物直接影响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快速缩瘤(癌细胞加速死亡导致内容物释放,成为内源性致热源)等有关,当然也和个体差异、药物剂量等有关。
图片来源:freepik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术后发热(如支气管肺泡灌洗、内镜检查、活检等引起的发热)、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过敏引起的发热等。
感染性发热
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伴心动过速、纳差、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
通常还会出现感染部位相关表现:头颈部感染患者常表现为耳溢液、鼻塞、流涕、咽喉痛、扁桃体肿大、化脓等;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紧等;消化道感染表现为腹泻、腹痛等;尿路感染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腰背疼痛等;皮肤软组织感染表现为皮肤软组织的红、肿、热、痛等。
图片来源:freepik
对于多数感染性疾病而言,病原微生物检查阳性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不过,病原微生物检查存在标本不规范、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等缺点,可以配合一些实验室检查来帮助判断,如白细胞计数/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其中,降钙素原是否升高对鉴别肿瘤热和感染性发热十分有参考价值。
肿瘤热
与其他类型发热相比,肿瘤热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排除的方式来明确,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诊断因素:
每天至少1次体温超过37.8℃,持续2周以上;
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没有明确的感染证据;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至少7天仍发热;
接受萘普生(一种解热镇痛药)治疗能及时、完全退热,并治疗期间始终保持体温正常(萘普生试验),同时排除感染性发热、药物性发热、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图片来源:freepik
药物热
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以是用药期间或用药后发热,如抗肿瘤药物、升白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唑来膦酸)、干扰素等,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发热症状能够明显好转。
体温一般较高,在39-40℃以上,并伴有寒战、头痛、浑身酸痛等症状,还可能会引起剥脱性皮炎(全身皮肤弥漫性的发红、浸润、皮肤肿胀、脱屑等)、淋巴结肿大等,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实验室检查感染性指标无明显异常、病原体检查阴性、影像学检查除外感染灶。
图片来源:freepik
预防
肿瘤患者应该积极预防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还应该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图片来源:freepik
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及时规范的抗肿瘤治疗,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营养支持和体能锻炼。
治疗
·对因治疗:感染性发热首先要控制感染,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消灭病原体;肿瘤热在诊断明确后,要及时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放化疗等,当抗肿瘤治疗有效时,可以明显缓解发热症状;药物热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暂停用药,待发热症状缓解后调整用药方案。
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来改善发热症状,一般对所有类型发热均有效。常用的有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其中,萘普生对超过90%的肿瘤热患者有效。
(2)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用的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3)中成药:常用的有青蒿鳖甲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图片来源:freepik
建议大家在选择药物时首先咨询医生,避免因为不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加重身体负担。
绝大多数肿瘤患者的发热是可以有效缓解的,对肿瘤本身或抗肿瘤治疗的影响并不大。
不过,有些肿瘤患者的发热是比较凶险的,比如放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导致的感染性发热、某些颅内肿瘤压迫体温中枢出现的高热惊厥、药物过敏导致的高热寒战等,甚至有可能直接致命,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是唯一改善预后的方法!
图片来源:freepik
对于那些晚期或者终末期的肿瘤患者,如果出现反复发热的情况,往往提示由于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反复感染性发热或肿瘤控制不佳导致的肿瘤热,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预后是比较差的。
对于肿瘤患者的发热,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惶惶不安,从日常生活入手,做好预防工作。在出现发热后,应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进行有效的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发热对肿瘤患者的影响,让他们获得最好的预后!
图片来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