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二次月考地理分析
一、主要的经验教训。
一)选择题错误较多,主要原因生病后大脑反应慢沉浸式答题受影响。教训,考前注意休息,保证充沛精力体力脑力。
1要把题目的显化信息放在答题点上。根据材料,材料逻辑大于知识逻辑,材料里的语言同词复现,最确切,如“保护遗产”那题,遗产同词复现。
2优选确定推出的。如人口老龄化那题,选确定推出的人口老龄化,不选不确定的劳动力不足。
3四排(排错排无排远排次)按顺序依次排除。如热力气旋台风形成那题,半句半句分析C选项冷空气不是形成台风的原因,错误,故优先排除。
4关注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热词。如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等词,作为选项,备选概率高。
5要学会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如钙积层那题,由材料可知钙积层会随降水多少而变化,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看图,图中钙积层较薄,可推知降水较多的区域,钙积层较深。
6同一材料的各小问,相互联系,相互验证,相互启发,相辅相成。
二)主观题审题侧重不清,一是答题偏离题意,所答跑偏,二是不同主体不同元素找角度意识需进一步强化。
1答题偏离题意:如18题第三问8分得1分的原因是:题意理解错了,答题的侧重点偏移。人家问的是开采量稳定,也就是能够源源不断的开采的原因,参考答案①地表水补给充足,②石灰岩通道储存,③含水层丰厚,④背斜顺层径流四个角度谈。我答的是不易开采,不宜开采,①水位较深,开采难度大,②岩石坚硬,不易开采,③开采后,矿泉水品质下降,④开采面临缺氧中毒风险,⑤地热资源温度过高,开采难度大。答题的着力点偏移,显得答非所问。还是那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正确审题是答题的前提,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2不同主体不同元素找角度:
如16题第一问,围绕主体与主题特征相互关系,情景分析。我抓住了关键词主体“石蛋”,忽略了“石蛋”所处的背景关键词主体“泥岩”。第一问,4分得0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谈了两点,第一点是(非石蛋周围的)泥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快;第二点是石蛋周围的泥岩质地均匀,风化速度差异相对稳定。答案扣紧“产蛋周期稳定的”限定内容,重点答的是“泥岩”和“石蛋周围的泥岩”风化情况。我只答了“石蛋”,没有一点谈“泥岩”,不沾踩分点。
3总结地理主观题的答题口诀:元素分合,点扣因果。
元素就是角度,元素分合就是答题要点;点扣就是前点后扣,紧扣所问,往所问问题上牵拉,问题导向,从问题出发,与问题相关的材料才是答题点,与问题无关的材料,不用答。因果就是组织语言前因后果,逻辑条理。
例1,16题第一问答案扣紧“产蛋周期稳定的”限定内容,重点答的是①“泥岩”和②“石蛋周围的泥岩”风化情况。
我只答了“石蛋”,没有一点谈“泥岩”,不沾踩分点。
第二问:①外力作用,从“石蛋”到“泥岩”到“围岩”的形成,地质形态生成。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山体形成。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泥岩破碎,石蛋脱落。类似传导的三个过程。
例2,18题
第一问:①循环周期长,②循环水量稳定。
第二问,①热源稳定,②第一隔水层厚,保温效果好。
第三问,主体因果:
①远处出露地表,地表水补给,②石灰岩,地下水通道和储存空间,③含水层,水量充足,④背斜,顺层径流。
例3,19题第二问的元素因果,
①南极底层水,绕极深层水,两度(温度、密度)上升流;②双流(西风漂流、南极环流),加剧绕极深层水的上升;③上升流,营养盐类,饵料。
第三问,元素分合(A+B+AB型):
①南极大陆表面温度低(冷高压),形成气压梯度力;②冰盖覆盖地势高差;③气压梯度力和重力冰盖向下滑动,形成下降风。
附个人分析录音:
二、老师帮我分析。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迁移、服务业区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工业区位、工业综合、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人文地理需要理解和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平时的学习要有意识地去联系实际。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阅读案例研究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等的理解,并注重培养地理数据信息分析能力。大气水平运动——风、地球的公转特征、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外力作用与沉积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海水的密度、河流地貌、土壤的观察、海水的盐度、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昼夜长短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地表形态的塑造综合、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自然地理重在理解,但也不可忽视记忆。可以在学习时进行分类记忆,将同类型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这样可以方便记忆。每学完一章,要及时复习巩固。
三、逐题分析。
一)选择题。
2选A,不选B,注重材料。主要是要把题目的显化信息放在答题点上,要学会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判断选项的正误,根据材料,材料逻辑大于知识逻辑,材料里的语言同词复现,最确切。材料认为,非你认为。
由材料信息“为用好工业遗产、盘活闲置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在第一热电厂旧址建起天津金茂汇商业综合体,依旧保留着完整红色砖墙、工业风特色”可知,老旧厂房完整红色砖墙、工业风特色不仅是工业资源,同时也是工业遗产,所以这些存量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兼顾保护工业遗产的保护的举措,也是其主要目的,故A正确;虽然利用原来的老旧厂房能节约成本,而且老旧厂房的红色外墙可以吸引游客,但都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D错误;由于厂房老旧,不能起到美化街区的目的,故C错误;故选A。
2020年后,深圳常住人口增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是由于深圳非户籍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减少所致,与深圳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普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量减少有关,D正确。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原迁出地的乡村经济振兴,吸引了部分人口回流,不属于深圳当地的原因,A错误。2020年后,深圳户籍人口数量仍然有明显增长,说明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迁入门槛提高关系不大,C错误,经济增长缓慢但经济水平仍然高,仍然可吸引人口迁入,B错误。所以选D。5选A不选B,优选确定的选项。是因为A是确定推出的,迁入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当地的人口老龄化加剧,B是不确定的,深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将来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需要的劳动力不确定。按照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减少的趋势,迁入人口多以青年人口为主,未来迁入人口数量减少,所以未来可能会导致深圳老龄化加剧,A正确。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深圳对普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未来深圳不一定会出现劳动力不足,B错误。外地人口的迁入对提高深圳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影响不大,C错误。由材料无法判断深圳性别比状况,D错误。故选A。8选C不选A,情景运用。因为根据建坝后深泓线高程升高,是由于坝体阻挡,大坝使河床上游出现淤积,库区泥沙沉积所致,所以丙处应该为坝体位置,C正确;乙处为三角洲顶点位置(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据材料内容三角洲的顶定为库区泥沙淤积的主要地带,又据所学知识,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不是甲。
读图,由建坝前后的深泓线变化可知,建坝后深泓线高程升高,是由于坝体阻挡,库区泥沙沉积所致,所以丙处应该为坝体位置,C正确;水最深的位置应该在坝体上游甲附近,丁处深泓线解析变化不大,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ABD错误。故选C。9选B不选A,进入情景。是因为坝体刚拆除时,据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水面迅速下降但水库沉积物仍未受干扰,先是水面下降,水面下降—下切—下切加宽—沉积加宽,前后顺序因果关系搞清楚。
(2) 联系已学可知,坝体刚拆除时,水面迅速下降但水库沉积物仍未受干扰,伴随着原库区水面继续下降,河床冲刷剥蚀占主导地位,渠道河床下切侵蚀,水流集中,河道变窄加深,流速较大,上游发生溯源侵蚀,大量表层细粒泥沙从水库中释放,河床降低;当河床冲刷下切到一定深度,超过临界岸滩崩塌高度时,岸滩崩塌引起河道加宽;由于侧向和垂向河道调整,上游河道侵蚀的泥沙在下游沉积,河床升高、加宽,即水面下降—下切—下切加宽—沉积加宽,B正确,排除ACD。故选B。11选B不选C,排错优先。四排中排错优先,半句半句分析C选项冷空气不是形成台风的原因,错误故优先排除。台风形成的原因是热带气旋,海水高温。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使副热带海洋经历二次加热,海面温度达到一年中最高值,更容易孕育出强台风,而冷空气势力增强,不利于形成台风。
与夏季相比,秋季强台风占比更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秋季的海洋温度更高。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使副热带海洋经历二次加热,海面温度达到一年中最高值,更容易孕育出强台风,B正确;副高势力减弱,不利于台风的登陆,A错误;冷空气势力增强,不利于形成台风,C错误;台风主要影响较低纬度海区,植被以常绿林为主,秋季不会出现地表植被凋零的现象,D错误。故选B。
12,选B,不选C,模拟情景。是因为黑钙土形成于半干旱半湿润的草甸地区,地表植被及地下根系提供有机质,故表层为腐殖质层,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淋溶作用较弱,腐殖质层发生部分淋溶,未能形成完整的淋溶层,因此腐殖质层下方为钙积层。
黑钙土形成于半干旱半湿润的草甸地区,地表植被及地下根系提供有机质,且土温偏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因此土壤表层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淋溶作用较弱,腐殖质层发生部分淋溶,未能形成完整的淋溶层,因此腐殖质层下方为钙积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选C,不选A,前面小问的结论作为已知条件。是因为由上题可知(同一材料的各小问,相互联系,相互验证,相互启发,相辅相成),黑钙土腐殖质层较厚,淋溶作用较弱,因此腐殖质层不会因淋溶作用而变薄;由材料可知钙积层会随降水多少而变化,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看图,图中钙积层较薄,可推知降水较多的区域,钙积层较深。
(2) 由上题可知,黑钙土腐殖质层较厚,淋溶作用较弱,因此腐殖质层不会因淋溶作用而变薄,A错误;黑钙土中不含淋溶层,且淋溶层矿物元素缺失,一般肥力较低,B错误;由材料钙积层会随降水多少而变化,该地为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据图N为钙积层较薄,可推知降水较多的区域,钙积层较深,C正确;钙积层会导致土壤变硬,因此钙积层过浅,土壤硬度增加,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进而影响作物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D错误。故选C。
14,
选B不选C,入情入境。是因为Q点的位置更靠近天顶,太阳正西(越靠近天顶,太阳越接近正西。因为北半球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后,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随着夏季的推进,日落时间逐渐推迟,这意味着太阳正西的时刻在逐渐提前)的时刻会提前,B正确;由于地轴与太阳轨迹平面处于垂直关系,a角与当地纬度互余,所以a角不变,C错误。
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看图示NSEW),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α=70°、第二天的正午日影缩短,由此可知,该地位于20°N(90-70),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所以,第二天日出更偏北、方位角变小(材料中方位角如何来看?是从观测者某点的指北方向水平线(始边)起,如从S指向N的水平线,以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如图中观测者点到A点或从A点再向北的点之间的连线(终边)水平夹角,越往北夹角越小)。A错误;Q点的位置更靠近天顶(越靠近天顶,太阳越接近正西),太阳正西的时刻会提前,B正确;由于地轴与太阳轨迹平面处于垂直关系,a角与当地纬度互余,所以a角不变,C错误;太阳在南方天空的时间变短,D错误。故选B。1太阳正西时刻提前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的夏季,特别是接近夏至的时候。在北半球夏季,太阳从东方升起后,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随着夏季的推进,日落时间逐渐推迟,这意味着太阳正西的时刻在逐渐提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日落。在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时间变长,日落时间推迟,因此太阳正西的时刻也随之提前。(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极昼、极夜区除外)。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除极点外):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15选C不选B,利用数学知识沉稳计算。是因为太阳直射点从20°N-23°26′N来回所需时间段。如果按照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匀速计算,大约为一个月左右(具体计算公式:(90天÷23.26≈4天/度×3.26×2≈26天),由图6可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在二至日附近速度最慢,所需时间要大于1个月,C正确。
当地纬度为20°N,所以,一年中,该地太阳整日在北方天空的时间,即太阳直射点从20°N-23°26′N来回所需时间段。如果按照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匀速计算,大约为一个月左右,由图6可知,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在二至日附近速度最慢,所需时间要大于1个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附相关拓展:太阳直射点为什么在两分日移动快两至日移动慢?太阳直射点在二分日移动最快的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存在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移动。在二分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以北移动到赤道以南,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最快,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距离最远。而在其他时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移动速度较慢。因此,太阳直射点二分日移动最快的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影响。16,围绕主体与主题特征相互关系,情景分析。我抓住了关键词“石蛋”,忽略了“石蛋”所处的背景关键词“泥岩”第一问,4分得0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谈了两点,第一点是(非石蛋周围的)泥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快;第二点是石蛋周围的泥岩质地均匀,风化速度差异相对稳定。答案扣紧“产蛋周期稳定的”限定内容,重点答的是“泥岩”和“石蛋周围的泥岩”风化情况。我只答了“石蛋”,没有一点谈“泥岩”,不沾踩分点。
第二问,6分得4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共3点,从“石蛋”到“泥岩”到“围岩”的形成。二是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山体形成。三是风化侵蚀,泥岩破碎,石蛋脱落,类似传导的三个过程。我答了三点,第一点答了“石蛋”,没有答“泥岩”与“固结成岩”,第二点答了内力作用和第三点石蛋脱落,扣上了踩分点。
参考答案:
(1) 泥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快;石蛋周围泥岩质地均匀,差异风化时间相对稳定(风化速度差异相对稳定)。
(2) 海水中结核(石蛋)形成后,周围软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泥岩,并将石蛋镶嵌其中,形成围岩;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山体形成;经外力差异风化、侵蚀,围岩(泥岩)先破碎,石蛋脱落。
答案解析:
(1) 据材料可知,坚硬的“石蛋”镶嵌在泥岩崖壁上,裸露的崖壁,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泥岩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快;石蛋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石蛋周围泥岩质地均匀,风化时间快慢的差异比较稳定,风化速度差异相对稳定。
(2) 据材料可知,石蛋是一些游离在深海软泥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作用下逐渐凝聚的坚硬结核,海水中结核(石蛋)形成后,外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使周围软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泥岩,并将石蛋镶嵌其中,形成围岩;由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壳隆起抬升,形成高山;裸露的岩石,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差异风化、侵蚀,围岩(泥岩)先破碎,石蛋脱落。
17人文地理回答较好,接近满分,平时背诵,活学活用,入情入境,模板套用。第三问4分得3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与我的答案几乎相仿,只得了3分,可能与书写有关。
(1) 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市场潜力大;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经济效益高;新能源产业环境污染小。(2) 整车全产业链生成,抵抗风险能力强;易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获取更高利润。(3) 加强技术改革,改善电池蓄电能力和充电速度;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1) 目前,新能源汽车普及率逐渐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市场潜力大;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经济效益高;新能源产业环境污染小,符合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2) 整车全产业链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抵抗风险能力强;整车全产业链生产,易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知名度,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获取更高利润。(3) 结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就是电池的续航,加强技术改革,改善电池蓄电能力和充电速度;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设施不完善,所以应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18第一问4分得2分的原因是:答上了一个要点,循环时间久,忽略了另一个要点,循环水量稳定,或循环水量季节变化小。第二问4分得3分的原因是:丢了一个踩分点,第一隔水层厚,保温效果好,重视材料里与问题相关的的显性信息,并加以利用。
第三问8分得1分的原因是:题意理解错了,答题的侧重点偏移。人家问的是开采量稳定,也就是能够源源不断的开采的原因,参考答案①地表水补给充足,②石灰岩通道储存,③含水层丰厚,④背斜顺层径流四个角度谈。我答的是不易开采,不宜开采,①水位较深,开采难度大,②岩石坚硬,不易开采,③开采后,矿泉水品质下降,④开采面临缺氧中毒风险,⑤地热资源温度过高,开采难度大。答题的着力点偏移,显得答非所问。还是那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正确审题是答题的前提,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参考答案:
(1) 补给区远,循环周期长;循环水量稳定(循环水量季节变化小)。
(2) 地热资源,热源稳定;第一隔水层厚,保温效果好。
(3) 远处出露地表,获得充足的地表水补给;含水层为石灰岩,经溶蚀形成良好的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空间(良好的地下水通道和储存空间);含水层厚,储存水量充足;背斜构造,利于地下水顺层径流。
答案解析:
(1) 与浅层地下水循环相比,深层地下水深度深,水循环补给区远,循环周期长;深层地下水,受人类、降水影响小,循环水量稳定,循环水量季节变化小。
(2) 地下水的热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资源,热源稳定;由图可知,第一隔水层厚,保温效果好,水温流失少。
(3) 在远处,含水层出露地表,获得充足的地表水补给,水量稳定;由图可知,含水层为石灰岩,经溶蚀形成良好的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空间,具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和储存空间;由图可知,含水层厚,储存水量充足,水量稳定;位于背斜构造,利于地下水顺层而流,水源补给多。
第一问3分得0分的原因是:标准答案是在海平面以下画出海洋锋锋面,然后写出两侧海水名称及运动方向各1分。我的答案画在了海平面之上,既没有海洋锋锋面,标注运动方向也不对。第二问6分得3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第二问的元素因果分析,①南极底层水,绕极深层水,两度(温度密度)上升流;②双流西风漂流南极环流,加剧绕及深层水的上升;③上升流,营养盐类,饵料。我答了后两条得了3分。
第三问6分得3分的原因是: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①南极大陆表面温度低,形成气压梯度力;②冰盖覆盖地势高差;③气压梯度力和重力冰盖向下滑动,形成下降风。我答上了两三个要点,①盛行下沉气流,②高大冰川覆盖,③风力加大(扣题要点)。(2) 南极底层水水温低、密度大,下沉到水温较高密度较小的绕极深层水下部,绕极深层水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之间出现表层流的辐散,加剧了绕极深层水的上升;上升流把海水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饵料。(3) 南极大陆表面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使海洋陆地间形成较大气压差,产生向海的气压梯度力;南极大陆被冰盖覆盖,与四周沿岸地区存在地势高差;冷而重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冰盖向下滑动,并且在下滑过程中风速不断加大,形成下降风。(1) 靠近南极大陆一侧的海水气温低,密度大冷而重,做下沉运动,南极亚表层水做上升运动,在交汇处形成一个交界面。如上图所示。(2) 南极底层水水温低、密度大,下沉到水温较高密度较小的绕极深层水下部,促使绕极深层水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之间出现表层流的辐散,加剧了绕极深层水的上升,上升流持续不断的将海底营养物质携带;上升流把海水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饵料。(3) 由图可知,南极大陆被厚厚的冰架覆盖,表面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产生由陆地向海的气压梯度力;南极大陆被冰盖覆盖,与四周沿岸地区存在地势高差,重力势能充足;冷而重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冰盖向下滑动,冰面的阻力小,摩擦力小,并且在下滑过程中风速不断加大,形成下降风。
看高三上期中考试地理分析,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