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反复回看错题,是成绩提升的重要途径。
题记:
据材料: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
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时间分析法,时代背景与特征;目的性设问,立场分析法。
术语修饰词:术语搭配与语境,修饰强调与呼应。
足够支撑:全对才对,一错皆错。
回看错题,是为了补足短板。反复回看错题,是因为记忆伴随遗忘,常看常新,才会印象深刻。
为什么说反复回看错题能够提升成绩?因为错题是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回看错题,能够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另一方面,错题是具体的例子,更生动可感、更形象好记,从具体到抽象分析问题,记得牢,记得深。因为有例子嘛。
当然,反复看错题帮助提升成绩,也有深层次原因。反复看错题,并不是就题论题,记住这个答案就完事了。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该题考核的实质,另外再分析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不足知识漏洞,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反复看错题向纵深延伸,一个是通过错题个例总结答题通法,二是还原现场,总结出错原因,避免以后陷入同样的思维陷阱,同时弥补知识方面的不足。
所以,反复看错题,要不断总结错题背后考查的实质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思维,同时弥补知识积累的不足。
以历史选择题为例。历史选择题,有些很难选,是因为选择题的思维标准太多。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个错题的原因,提炼总结答历史选择题的通法。
一是单纯根据材料,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
二是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既要看材料,又要联系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时你会发现,每一个材料,都打上不同时代背景特征的烙印。即不同时间、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阶段特征。
先说根据材料来答题,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通过记答案来记题。
如高三10月月考历史选择,管人与管田的那个题。材料分两层,第一层是管人的人丁征税,第二层是管田地管事的。多个角度选全面,显示了那个朝代管理能力的增强。因为它是两个事件,两个角度,如果光选管人那个选项,管田地的内容就呼应不上,那么管田地这个材料就白写了。而高考试卷,没有多余的材料,所以这样是不合适的。故根据材料答题,就看材料,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材料谈了A,又谈了B,那么就选A+B的母项C或D。
以上是根据材料,多个角度选全面的例子。再举个根据材料,单个角度选侧重的例子。高三10月月考历史选择赈济灾荒那题,材料强调灾情对商品交换的影响,说明当时统治者意识到商品流通对赈济灾荒的重要性,无法说明规范市场管理以防止商品流通无序化。这就是单个材料看侧重强调的内容,说的是A,就不要选B,切中要害,防止跑偏。
以上是根据材料答题,材料分层与选项一一对应,单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这是答历史选择题的一个思维通法。
第二种情况,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来答题,运用时间分析法,重点结合课本所学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举例说明:
例1宋朝坊市制度被打破,该题通过文言文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坊市制度被打破。时间分析法,这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时代特征,考查的是时代背景,是历史基础知识。
例2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明朝玩古董的人越来越多,体现的是明朝经济的繁荣。时间分析法,这是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换另一个分析通法,即目的性设问和立场分析法分析该题。明朝越来越多的人玩古董,玩古董目的是什么?为了身心愉悦,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谁在玩?有钱人在玩。玩的人多了,说明有钱人越来越多,也就间接证明明朝经济的繁荣。这就叫目的性设问,立场分析法。
例3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导致民族矛盾越来越重,后世对土地管理这一块比较好的做法是哪种?
该题不选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而是选税收制度改革。
可以结合课本所学知识,问问自己,唐后历朝历代限制了土地兼并吗?没有。王朝的最后,多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导致民不聊生,官逼民反。
时间分析法,联系后世宋元明清各朝代时代背景,进行税收改革,由之前人丁税,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宋朝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反映时代特征,呼应历史基础知识,税收改革符合时代特征,这也是考察历史基础知识。
以上总结的历史选题答题思维。
根据材料看材料,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要考虑历史的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用时间分析法,目的性设问,立场分析法。
再一个就是玩文字游戏,类似语文考试语言文字理解题,测测你对术语和修饰词的敏感度。
例1明朝时期纺纱织布卖布那题,材料分层就写了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反映的是生产还是生活?明确概念含义,这是生产,也是单个角度选侧重。
还有陈云那题,说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一词是有时代背景的,可以说不同的专有名词,代表不同时代的特征。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时髦词,是1978年邓小平上台之后兴起的一个词,所以用在陈云那个时代是不合适的,这也反映了术语的时代特征。
刚才讲的生产和生活的例子,经济体制改革的例子,是术语。
关于修饰语的题,举例说明。
例1马克思主义产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那题,修饰语是“兴起”。兴起是什么意思?就是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从这开始才有的。而史事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工人运动就已经产生了,可见兴起并不对。这既是玩文字游戏,玩细节,也是在考查时代背景,历史基础知识。
例2第一次拍卖会那题对应开始。
例3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第一任皇帝那题,对应开启。
第一次拍卖会和开始,第一任皇帝和开启都是修饰语与材料相关词同义替换,修饰词与材料是有呼应的。修饰语和材料相关词有呼应,如开始与开启,也可以作为正确选项。这种题的出现,目的是反套路,打破以前人们认为的"有开始或开启就不对"的这种固有思维。
综上,历史选择题核心问题还是考察时代背景,运用时间分析法,明确不同时代不同特征,不同时代不同称谓。
其次,根据材料题,材料分层与选项一对应,一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
可以运用代入验证法,进行目的性设问和立场分析。
以上是我总结的关于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思维。
由此可见,回看错题,讲究方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记住这个题,更要把这个题作为例子,分析该题背后所蕴含的答题思维及我们出错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为了写回看错题促成绩稳定提升的。那么,前点后扣。文章结尾再回扣一下问题。经常看错题,成绩提升,把错题作为例子,看透题目本身蕴含的思维,形成稳定的答题思维模式,还要明白自己出错的原因,找到解决该类问题的办法,防止一错再错,这样深层次地反复回看错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