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高三上二次月考语文分析
一、主要的经验教训。
1本次月考语文成绩还可以,虽然错的选择题不该错,但是选择题总体上只错了一个,也是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错误选择题原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只要“作者觉得,不要你觉得”!
2作文
3不足是阅读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主旨的把握不够。
4信息类文本阅读,文章长,有窍门,建议四条:
1)重观点,轻论据。
重首尾句的观点,轻中间论据与论证。因为论据与论证都是佐证观点的。结构框架,梳理提炼,化繁为简,长文变短。
☆☆☆2)各段落,何关联。
1)留意两段一观点,只答一段漏要点,后段过渡是补充,谈的还是该观点。
2)问题涵盖多段落,只答部分漏要点。时空化方法,诗意化语言,时空化审美,诗意化美效。
多角度,别漏点。明白文章各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锁定答题的范围及要点。概括题及分析题,结合文章材料,多角度分析,对各段的首句含义及上下段的联系重点分析,千万别漏了要点。
三是题后文,划定比。
题文同序,先题后文,带着问题读原文,有的放矢划定比。
因为文章比较长,带着问题读原文,更有针对性,节省时间,带着问题读原文,明白各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锁定文章。
4),据分值,定要点。
一般1到2分一个要点,不要自废武功。如人家三个要点,你写两个,自己先废了一个,人家如何给你得上那三个要点的分?
答阅读题注意多角度。角度如何找?借鉴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角度,拆分主体和主题。
5语言运用词语分析题,注意拆分+综合思维,角度:A+B+C+合。
如①“确定”表明专家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个事实,有清晰无误的认识,没有疑问。
②“一定”表明基于造成高血脂症原因的分析,专家坚信健康生活方式对调节血脂的必然性。
③“肯定”表达了对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种坚决信念。
④三个词语连用,逐层递进,突出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脂调节的重要作用。
多研究答案,总结一些方法,增强答题逻辑性与条理性。
6补写句子衔接题,主体+主题,有时+连词或限定修饰词。
7文言文的翻译,关键是主要实词的意思,专有名词如“髡钳之刑”可保留,直接抄,另外注意文言句式。
8病句题,通过回顾病句类型找病因。
附个人分析录音:
二、老师帮我分析。
三、逐题分析。
4先审题再答题。根据文本概括,一看概括题,概括不漏要点。
该题4分得2分的原因是两个要点,我只答了一个。虽然一个要点分做了两个,但是仍然按一个要点得分。问题产生的原因:锁定问题的答题区间,前后段之间的关联没搞清楚。该题的两个要点是第二段一个要点,第三段一个要点,我只答了第二段的要点,认为第三段不是第二段首句中心句的同一表意范畴,而实际上通过前后文字关联,第三段“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论者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没有以特定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但……”一个过渡句转折,还是说的第二段的观点,将第二段的观点进行补充,使观点更周延,更全面。该段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叶梦得评杜甫的诗有时空化的理论方法。
②理论术语的使用上有时空意识的诗意化语言。
③评杜诗的语言有一种时空观的审美效果。
④“远近,上下,山川,古今”这些字眼论诗有时空意识;用“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
仰古今之怀”这样的诗意化语句评杜诗的特点,让诗学评论有诗歌的美学效果。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所起作用一样”错误,两处写到坟茔作用不同:第一处在乡村放羊的山坡上,象征着与祖先和历史的距离,引导“我”从现实进入深层的思索;而第二处在新学校的山包上,营造一种孤独且令人惊悚的氛围,但因有乡亲们的陪伴,最终引发“我”内心的温暖和安全感;“看出我在读书时是很容易被外界东西扰乱的”错误,这两处描写是表现两种环境中的不同感受和变化,而不是表现“我”读书时“很容易被外界东西扰乱”。
故选C。
参考答案:
①世间万物皆是书,皆可读。
②山坡上的沙地、大青石等都是书桌,树、蚂蚁、石头、羊都是书,我百读不厌;我在山坡上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有很大的收获。
③乡亲给我壮胆,给我讲山、水、屋的故事,我收获了充实、快乐、幸福。
①整体上说,作者说“天地之间皆书房”,是因为“世间万物皆是书,皆可读”,即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是书,都可以读。
②“世间万物”包括客观事物,如我曾经在山坡上放羊时,所感悟到的“沙地、大青石、松树下、溪水旁……”“每一棵树、每一只蚂蚁、每一方石头、每一只羊……都有他们的书名,都有他们的故事”,树、蚂蚁、石头、羊等事物都是书,它们让“我”百读不厌。而也正是在山坡上放羊这段时光,把在大自然中体验到的风景、事物作为阅读和思考的对象,而让“我”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收获很大。
③“世间万物”还包括主观情感,如“我”才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山包上,晚上“山包上就留下我一个人,还有山坡上那层层叠叠馒头般的坟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伴着乱草中的魂灵”,在惊恐万分之时,“村里的乡亲,来给我壮胆”,并且“轮流抱上铺盖卷来到我旁边的小屋,给我壮胆,他们坐在旁边给我讲这山、这水、这屋、这坟的故事”,让“我”收获了充实、快乐、幸福。
参考答案:
①闭上眼睛,转上几圈,然后手抚书本,听天安排:自主、自由地阅读。
②随便翻到一页,随便看到一个字,对这个字云一般想象:展开无限、丰富的想象。
③心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天空是永远要仰望的:这种读书习惯让我热爱读书,有远大的理想,并能够一直追求理想。
参考答案:
①多次提拔重用,官职升迁快;
②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
③蔡邕此时的无君之心与董卓是一样的;
④董卓和蔡邕对刘氏的感情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
①本诗一反前人通过登高缓解思乡之情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休要登高”,登高更容易归思泛滥,不易裁断,以此表达无限的归思。
②杜诗描写了登高所见之景,还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漂泊不定沦落他乡的无限悲愁;是直接写登高所见所感来表达羁旅中的伤时叹己忧国忧民。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在传统诗词中,登高常常是一种缓解思乡之情的方式,诗人可以在高处极目远眺,让思念随着目光延伸向故乡,从而慰藉自己的心灵。然而,曹松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诗中“忆归休上越王台”,直接点明“休要登高”,因为“归思临高不易裁”,一旦登上高处,思乡之情就难以控制。这种独特的写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内心深处浓浓的归思,登高在这里不是缓解思念的途径,反而成为了引发无尽思念的导火索,突出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归乡不得的痛苦无奈。
②《登高》中的“登高”是直接描绘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景象,将眼前的秋景与自己的身世之感紧密相连。一方面,诗人看到萧瑟的秋景,如落叶飘零、江水奔腾,自然地引发了他漂泊不定、沦落他乡的身世之悲。另一方面,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个人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交织,所以在登高远望时,他的情感中还蕴含着对时世艰难的感叹。这些复杂的情感都通过登高这一行为及其所见之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体现出一种包含家国情怀的羁旅之愁。
参考答案:
①去掉“据”或去掉“显示”;
参考答案:
甲:但如果饮食习惯不良。
乙:遗传因素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空,由前文的“尽管”和后文的“也可能……”可知,该空应用关联词语“但如果”衔接;由后文“长期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可知,此处所阐述的原因是前文提到的“不良饮食习惯”,据此可写“但如果饮食习惯不良”;
乙空,由后文“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较高的胆固醇合成能力或存在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异”可知,此处是在强调遗传因素对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影响,据此可写“遗传因素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0,语言运用词语分析题,注意拆分+综合思维,角度:A+B+C+合。总结一些方法,增强逻辑性与条理性。
参考答案:
①“确定”表明专家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个事实,有清晰无误的认识,没有疑问。
②“一定”表明基于造成高血脂症原因的分析,专家坚信健康生活方式对调节血脂的必然性。
③“肯定”表达了对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一种坚决信念。
④三个词语连用,逐层递进,突出强调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脂调节的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确定”的意思是“明确而肯定”,副主任医师缪黄泰作为专业人士,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一事实已经有着确切的判断,不存在模糊不清或者存疑的地方。使用“确定”让读者感受到该结论是有着可靠依据的,增强了观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②“一定”在此处表示必定、必然,强化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调节血脂之间关联的必然性,传递出专家基于专业分析后所抱有的坚定信念,进一步提升了这一观点在读者心中的分量。
③“肯定”一词更多地带有一种坚决、不容置疑的意味,它将前面基于认知和逻辑推断所形成的观点进行了更有力的确认。缪黄泰医生通过这样的表达,向读者传递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脂”这一结论是不容反驳的强烈信号,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专家对这一论断的十足信心。
④这三个词语在表意上有相近之处,但又通过依次出现形成了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它们连在一起,就像层层加码一样,不断地突出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调节血脂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语气上也越发强烈,使整个语句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参考答案:
不矛盾。“富丽繁华”指的是雪纷纷扬扬,无休无止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宏丽和繁华之感;而“朴素沉静”则是指雪的洁白和宁静,能让人获得生命终极的领悟,给人一种心境上的平和与宁静之感。
矛盾。“富丽繁华”,指的是富饶美丽,丰富华丽。这里指“雪”下得大,时间长,雪的样子丰富,下得很张扬。后面又用“朴素沉静”来形容雪,语义上矛盾。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不矛盾。“富丽繁华”形象地描绘了雪降落的景象:雪片像撕碎的鹅毛、扯散的棉絮,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宏丽之感。雪的纷飞、飘洒,如同大自然的壮丽诗篇,让人不禁感叹其繁华与壮美。而“朴素沉静”则是对雪的另一重解读,更多地转化为一种心境和领悟。雪的洁白无瑕、宁静致远,能够让人在欣赏之余,获得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沉静之美,是雪给予人们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形容词,实际上共同构成了对雪这一自然现象的全面描绘。雪的壮丽与繁华是外在的,是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的;而雪的朴素与沉静则是内在的,是需要通过心灵去感悟和体验的。
矛盾。在常规认知中,“富丽繁华”与“朴素沉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描述。此处前文着重强调了雪的“富丽繁华”,展现出雪下得热烈、张扬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状态,后面紧接着用“朴素沉静”形容雪,从语义的连贯性和常规逻辑角度,让人难以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特点同时赋予雪这一事物,二者在表意上存在冲突。
23
优点:立意切题,明确集中,论证结构,条理清楚,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多处表达,彰显文采。
不足:字体需改进,个别词语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造词语为“具问具分”。
用辩证之光,具问具分,促进成长。
文言文中的李贽曾提出,若有人接受桀纣的恩赐, 在他人眼中桀纣仍是桀纣,但在受恩的人眼中桀纣与尧舜无异。为什么同一事物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评判一个人或事物,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否则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因此在面对外来事物时,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趋利避害,才能促进我们自身的成长。
片面的发现与坚持,不知辩证之美,错失先机,一败再败。
长平之战岂不惨痛?本应势均力敌的两国,却因赵括的片面坚持,古板地采用兵法上的战术,不懂得拥有辩证视角,结合实际,最终只留下纸上谈兵的笑话,为天下戒。秋收起义中,那一声声痛苦悲惨的呼喊,也因片面的坚持血流成河。十月革命的成功固然绚丽,率先攻打大城市的经验固然宝贵,但那是建立在苏联基础之上,并非我国之实情,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是分具析,给我党革命的道路增添了些许阴霾。
拥有辩证的视角,结合自身实际,具问具分,才使中华民族迎来灿烂朝阳。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中国接受来自苏联的指导帮助,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条件做出适应的改变,那一朵在沙漠中升起的美丽而危险的蘑菇云;那一片位于浩瀚宇宙中的东方红;那一群艰苦环境下挺拔的身影,无从彰告世界,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以英武雄壮之姿,迎接从东方升起的新时代朝阳,这正是无数科学家们学习西方,结合中国国情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辩证之光,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效。
新时代,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应坚持辩证之光, 具问具分,才能立足时代洪流,促进发展。
在这个高速奔跑的时代,网络已逐渐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自身也是把双刃剑,丰富的资料,珍贵的课程,快餐文化,娱乐的海洋,交融其中,我们应具有辩证之光,寻找网络中适合我们成长的那一部分,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取舍,坚持本心,不忘初心,努力拼搏,促进成长,才能让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根,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宏图中行稳致远。
事物具有两面性,事物的性质作用取决于人们怎么看待,远用它。就算是残暴的桀纣,若也能做到知人善任,则也会具有尧舜的光泽。我们应坚持辩证之光,运用辩证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人生路途中步步登高,促进我们自身的成长。
作文解析:
附试卷答题卡:
看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分析,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