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不为确定的干着急,要为不确定的多努力。
期末考试考完了以后,同学们大多非常着急地等待分数出炉,恨不得第一时间就知道,我也是这样。
2025年1月17日期末考试结束,18日晚自习,有些同学通过手机查出了成绩。我也很想知道我的成绩,但却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焦虑,我一次次焦灼地抓我的头发,一晚上得抓了一大把。
回家以后,我通过手机查到了我的成绩,但却不知道班级乃至级部的名次。于是我花钱开了会员,那种急不可耐的心情,难以言表。最终的结果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班级第十名,级部400余名。
第二天上学,很快我就通过老师颁布的成绩单,进一步确定了我的成绩和排名,和昨天晚上开通会员查的名次大致相仿。
恍然大悟,其实昨晚花钱开通会员大可不必,因为第二天紧接着就知道成绩。
时间过去了一两天,慢慢的,我的心态冷静平和下来,理性分析上面的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考试出了考场,一切皆已注定,木已成舟。对于这样的结果,早知道,晚知道,早晚都会知道,早晚知道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就像大可不必为故人担心一样。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不必追悔,我们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和将来。我们应该多做有利于现在和将来发展的事,而不是为已经过去的事而纠结。纠结过往毫无意义,奋斗当下才是正道。
期末考试成绩,数学和政治考得比较好,数学考了全班第2,政治考了全班11名。政治原来是我的痛心课,每次政治成绩,都令我痛心疾首。可是通过查缺补漏,补足短板,愈挫愈奋,终于转败为胜,转弱为强。
我现在感觉政治实际上是史地政三个小科中最简单的一门课,这门课没有那么多扑朔迷离的套路,它有规律可循,它是确定的。所以我们通过学习,把握政治学习规律以后,就找到了学习政治以及答政治试题的感觉。
为什么这次数学考了第二名,政治考了十一名?因为哪门课用的时间多,哪门课成绩往往就好。我考前重点攻了数学,也攻了政治。所以这两门课的成绩相对亮眼。
而我期中考试考了班级第三的语文,因为考前几乎没怎么搭理它,结果期末考试对于有些题型一下子就找不到感觉,考的最差。
此消彼长,强弱之间的转化,说明哪门功课用的时间多,哪门功课就有提升,哪门功课用的时间少,哪门功课就下降。
由此可见。考前所有的科目,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要统筹兼顾,都要有所涉及,保持手感,不要顾此失彼。
优势科目可以少用时间,但并不代表不用时间。少用时间,看看相关试卷,做做相关试题,唤醒大脑,唤起记忆,找到感觉,防止遗忘,防止手生,防止一下子找不到感觉了。
以上是我们期末考试获得的两条重要经验。第一条,不为确定的干着急,要为不确定的多努力。既然大局已定,早知晚知没多大意义,那么就死心塌地地把眼光放在不确定的未来的东西上,要有长远眼光,谋求长远利益。第二条,哪门课用的时间多,哪门课成绩就高,哪门课用的时间少,那门课成绩下滑。所以我们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保持感觉。
现在想起来,忽然觉得都好笑,你说考完试了以后,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思冥想,为一个确定的东西煞费苦心,有意义吗?做人要理智,要理性,要做一个心量广大,智慧丰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