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有针对性的思维,才是我们高考应该具备的核心思维。
高考,目的导向,针对山东高考实际的应对思维。短板,问题导向,针对自己问题的应对思维。两种思维,是我们高考应该具备的核心思维。
我们现在要培养的高考思维,一方面必须要契合山东高考的思维,从山东高考考查的题型考点思维逻辑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全国其他地方的高考思维。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补足自己的知识漏洞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上着力。学习有针对性,才更有实效。
历史,我们做了很多题,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是因为有些题与山东高考关联度不大,那就浪费了力气。
应考,贴近山东高考实际,主要做近年来山东高考真题。我们做真题,不是背过答案就算了,而是要明白答案背后的知识点和考查的逻辑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做高考真题,一二十遍地反复做。他们做高考真题,并不是光选上那个答案就算了,而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反复思考正确答案背后的知识点和逻辑思维。
这是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高考试题的思维逻辑上。B站有些老师讲的历史逻辑不切合山东高考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不再去学,而是专注于研究山东高考的历史逻辑,把时间和力气放在最有用的地方。
下面我们看山东高考历史经常考什么?题型方面,15道选择题,本质题占一半,本质题标志词是反映,体现,可知,揭示,强调。原因题有两道,标志词是因为或主要原因是。目的题有两道,标志词是旨在或为了。上面本质目的原因类题型中,以图表形式呈现的有五道。
契合山东高考历史的特点,本质原因目的图表类考查多,那么我们就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上面这些题型中。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不多下冤枉力。
本质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用现象解释现象。就像我们高三上历史选择题错了9道,有5道是本质题。再看山东2024高考我错的5道历史题,可以从错点出发,反思总结出错的原因,因应采取措施。
问题材料选项三者契合呼应法:
术绝通解比对析,
直接呼应求同异。
术绝通解,指术语与绝对词,正确理解,通常理解。如2024山东高考历史13题“利益一致”,指各国的具体利益一致,而不要拐弯抹角,泛泛而谈,词义扩大,主观臆断成“为了本国利益这一原则上的一致性”理解。
比对析,指没有对比,难有变化,咬文嚼字,一节一节分析。如2024山东高考历史3题,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提高”是一个变化词,而材料里面没有前后比对的内容,故提高不能确定。如2024山东高考14题“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据材料时间段,1935至1950年十五年间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结构性变化,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二战时期,美国经济一直繁荣,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恢复”一词不妥。也可以不用排除法,直接进行正向的判断,用直接法答题。图表主要信息是政府间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图表涉及的背景时间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可以直接选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这是能够足够支撑充分体现的。这种方法是材料的主要信息对应选项的主要信息,两个主要内容相呼应。比对选项,优选优排!是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还是为了国家安全?哪个选项在材料突出特点以及背景的契合度上更侧重,更呼应,更足够支撑?不言自明。由此可见,排除法不灵,可以用直选法,优中选优选最佳!
直接呼应。指材料与选项就近呼应,而不作扩大化的泛泛呼应。如2024山东高考历史4题,政治相对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对应明清时期比宋元时期朝代更长久,促进经济发展呼应重视牛,重视农耕。2024山东高考12题,该题干两句话,“但”字之后做转折,强调内容但之后。前后“趋于完美”对应“理想社会”,但之后的转折句更为“激进”,对应社会正义,所以选社会正义。
求同异,就是从选项中排除与题干设问不同的选项,选取与题干设问契合的选项,或者比对选项,找出与其他三个趋同选项的异项。如山东高考历史4题,宋元和明清比较以后,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各朝相同,突出宋朝,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那个选项,游牧文明指马,农耕文明指牛,问题明清时期怎么样?肯定不能谈马,因为明清时期不涉及马的问题,该项属于答非所问。
针对山东高考历史题的特点,切记:不要揪住小细节不放,要从整体上揣摩命题老师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