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将不确定的历史选择题变为确定的。
口诀:材料侧全部无背,知识时术目立绝。
如何将近乎玄学的历史选择题变得确定下来?
可以考虑通过平时做历史选择题出现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用规律来答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通过分析平时的错题,从材料方面总结是侧全部无背。
侧是一个角度选侧重,全是多个角度选全面,不是部分,无是没有涉及,背是背离即错误。侧全部无背,根据材料选,就这么选。根据材料,那么你就看材料。如果是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那么不仅看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要注意从时间术语目的性设问立场分析法和绝对词来看。我们把它称作“知识时术目立绝,就是时间和术语,目的性设问和立场分析法,绝就是绝对词,概括为知识时术目立绝,这里面特别强调一下时间,时间有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隐性时间有地点表示时间,如天京表示太平天国起义阶段,边区表抗日战争时期,东欧表示1955到1989年。
比如有个题说列宁逝世一周年,中国的工农阶级做了什么事?该题突破点考虑时间,通过事件一告诉时间,然后再推其他事件是否在该时间发生。
这就是通过事件一推出时间来看事件二,联系时代背景分析题,这就是历史题的内在的思维之一,将不确定的选项,通过确定的思维,把它变成确定的答案。
刚才说了时间术语,再说一下目的和立场分析法。有个题说西周时期等级公侯伯子男,楚国被封为“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自封为王,孔子仍然称其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什么?有个选项说提升了周王的权威。周王本来就是最高统治者了,没法提升,维护周王权威还行,你说提升了,难道你比周王还高?该项不妥。选项文化认同感不同,楚王把自己封为王,孔子仍称他为楚子,这说明,他们都是认同公侯伯子男,这个尊崇的顺序。由此可见,文化思想都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同。正确选项是维护等级秩序。站在孔子的角度,立场分析法,目的性设问。
由此可见,答历史题要体现两点,第一是选项体现材料,选项体现材料的才能选,不体现材料的不能选。第二是选项完全体现材料,部分体现也不能选。
然后就是时间术语分析法,联系时代背景。再者是目的性设问立场分析法。这是主要的历史逻辑,这是历史答题的两条脉络。
我们历史选择题2024一模,二模做了两遍,为什么考试的时候历史选择题还错那么多?
我觉得这里一定要梳理提炼答题的规律,从错题中找到高考历史的思维逻辑。用历史的思维来答题,三方面的思维。
第一个是问题思维,根据不同题型答题。人家问本质题就不能答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英国扶持拉美国家起义,是为了拉美各个国家的独立运动吗?不是,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个是材料思维,也就是选择的时候,看选项,一是看材料有无支撑,是不是能够体现材料,二是看材料是否足够支撑。能否全面体现材料。
第三个是知识逻辑,知识逻辑,举个例子,刘邦开始那题,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对应开始有呼应,选项尊崇儒术,对应汉武帝,不能对应刘邦,对应的内容要对应好,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哪个词属于哪个时代,哪个专用名词属于哪个人,呼应好。
知识侧全部无背,单个角度选侧重,多个角度选全面,然后再看部分,再看没有涉及,再看错误。
这里面有这么一个思维,答题的时候,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大对小错的问题,先看宏观上对上了吧?宏观上不对,一票否决,宏观若对,再审微观。不要直接拘泥于细节,也不要一看到那些绝对词,直接就排除了去,比如说开始与开启,还有着了过,完善了保障了颠覆了这些绝对词,你不要一看就直接排除了,你得先从整体上看,不要揪住小细节不放,要从整体上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按排除顺序来。
如果是宏观上有明显的错误,我们先排除。如刘邦与汉武呼应的尊崇儒术,说刘邦尊崇儒术,这是大错,而那个开启修饰语有呼应。先看关键词术语,再排修饰语,这就是由整体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