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语文、英语、政治三科融通的阅读题答题方法。
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文和政治作为文科类学科,方法融通。阅读题答题通法有六个。
一先看题,再读文。
先看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读原文,对于语文英语政治是通用的。带着问题读原文,聚焦问题,便于集中精力答题,更有针对性,能节省时间。
二重观点,轻论据。
不管是语文、政治,还是英语,阅读材料时,重观点,轻论据。
语文的信息文本类阅读,各段的首句或尾句往往是观点,我们就重视论点,而论据和论证可以一扫而过,只知道它是说明哪一个观点就可以了。英语阅读题,凡是举例子的,引用别人观点的,明白是证明前后观点的就可以。政治也是这样。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观点,什么是论据,重观点,轻论据,观点反复琢磨,论据一笔带过。这样可以起到化繁为简,长文变短的效果,从而达到有的放矢,轻装上阵,高效答题的目的。
三各段落,何关联?
各个段落,一般是相对独立的,每个段落首句是分论点。但是也有例外,有时候前后两个段落,它们是转折关系或者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并列关系。若是转折,前面那个段落往往是假意讨好,迎合片面的观点,谈一下对该观点中正确部分内容的认识理解,后面一个段落句首通常用一个过渡句进行转折,语意重在其后。或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两段分别阐述,还是说的同一件事或同一个观点。就像我们高三上二次月考第4题问题中涉及第二段首句,回答该问题不仅用第二段的内容,也包括第三段的内容。第三段首句过渡句先迎合第二段的观点,然后进行转折,对上面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实际还是说的同一个观点。该题答案,一段一个要点,两段两个要点,不要漏了第三段这个要点。
四据题型,套模板。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题型不同模板。
不要奢望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题型,套用不同方法。
不管语文,还是英语,答题先辨别题型,看是主旨题还是细节题,是判断题,还是词句理解题。
如果是主旨题,那就看文章的标题,首尾段的首尾句及其他各段的首句判断全文的观点。
如果是细节题,就根据问题定位,原文划定比。答题语言多用原文原话来回答。细节题,要紧扣原文,切合原文,尽量用原文原话,因为原文原话,最切合作者的意思。作者之所以这样遣词造句,说明这样表达符合他的观点,所以尽量用原文原话,不用自己的话,否则可能不符合作者的意思,有点变味。
像二次月考散文阅读,“天地之间皆书房”,还有后边“我在山坡上养成的读书思考的习惯,结合文本内容回答”,都是细节题。并且人家让你结合文本内容回答,那么你就得尽量用原文原话来回答,结合文本内容就是原文原话,人家都提示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没有看清题眼,而是循着惯例,根据自己的意思瞎编,那不就徒劳无功了吗?
由此可见,细节题和主旨概括题是不一样的。不同题型,不同套路。
第三种题型是推理判断题,英语常考该题型,语文也考这种倾向性的东西。政治则像是那种辨析题。
五据分值,定要点。
据分值,定要点,在政治和语文等文科主观题中,是通用的。
一般1到2分一个要点。我们自己不能缺了要点。如果标准答案是三个要点,我们只答了两个,那么老师们评分时,就先去了一个要点了。我们不能自废武功。当然答案要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
六多角度,拆要点。
高三前的暑假,在XY培训,政治老师提到了问题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三大逻辑,语文老师提到了多角度逆向思维和学以致用,对我们答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答题多角度,注意拆分思维,一般是拆分主体和主题,先发散思维,再聚合思维。如主体A,主体B,主体C,然后再ABC合起来。
类似于政治的主体和主题分析法,多角度往往就是拆分主体和主题,合理不合理,辩证又统一,A+B+AB型,我们高三上二次月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对于“确定一定和肯定”的理解,四个要点分别是三个词各自分析,加上三个词综合分析。
这和政治的辨析题,合理不合理,辩证又统一,有异曲同工之效。后面那个题,繁华与朴素矛盾吗?先亮明观点不矛盾,再答繁华,后答朴素,三个要点就可以了。
融通语文,英语,政治阅读题,主要强调了六点。
一是先看题,再读文,带着问题看原文。二是重观点,轻论据,长文变短,化繁为简。三是各段落,何关联?各段的第一句,并不都是中心句。有时候,两三段可能说了一个观点。如前一段假意讨好,迎合合理处,然后转折将观点说周延,或者一个观点分两个方面分别说。四是据题型,套模板。主旨题概括题,总结提炼。细节题,尽量抄原文,原文原话最确切。五据分值,定要点,一般1到2分一个要点,不能自废武功。比如说,参考答案是5个要点,你答了3个,先丢了2个要点的分。六是多角度,拆要点,一般要拆主体,拆主题,分角度,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