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裕记》,心路经历;
捕捉随笔,借鉴回忆。
英语阅读,材料逻辑优于知识逻辑。
从问题逻辑出发,先看材料逻辑,后看知识逻辑。
做英语阅读类试题,材料逻辑大于知识逻辑。先用材料逻辑来做,材料逻辑做不通的,再用知识逻辑补充做。
高三上二次月考,关键词安静、毕业、主语、句式。
完形中“安静”,针对的是那个同学不与别人做过多的眼神交流。"毕业",针对下文,老师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主语"是七选五,选择句子保持前后主语一致,话题一致,内容一致,"句式",是七选五前后句式要一致,这一点在期中考试中,段首小标题也是看前后段落小标题句式用祈使句,而选祈使句的。
这些都体现了英语阅读中的材料逻辑。
当你找不到材料逻辑的时候,你才用知识逻辑,就是人之常情、生活习惯、生活实际、生活常识等。
比如期中考试,做慈善救济60万人,后面跟的是食物,食物这个选项比其他选项更符合生活实际。病重临终前把房子留给基金会,还是卖给基金会?肯定是留给基金会,基金会再卖了留钱,而不是卖给基金会,基金会不收房子只收钱,这也是用生活常识来答题。
瞻前顾后说人话,这是做完形的口诀。瞻前顾后用的是材料逻辑,说人话用的是生活逻辑。瞻前顾后在说人话前面,也可见材料逻辑优先于知识逻辑。
我们答题要有这种意识,大多数问题,在材料中都有暗示,有支撑。如果我们选的答案是材料里有依据有支撑的,我们就理直气壮,就底气十足。如果选的答案是自己结合生活推理出来的,这个答案正确性就有点玄乎,就可能是我们自己主观代入了。所以,我们要优先用材料逻辑答题,材料逻辑用不上或不适合的,才采用知识逻,即人之常情与生活常识来答题。
另外,特别强调这么一点,要形成一种习惯,做试管,做过去,就做过去了,就不要再想了,用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前面做过去的都是对的,然后安心做后面的题,不要做着后面的,想着前面的,不安心,需知分心则乏力,这样患得患失,精力不集中,会影响后面答题。
为此,反对疑神疑鬼,狐疑不定,虚无缥缈地否定以前的判断。这种无端的猜忌与担心是多余的,没用的,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