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备课时,读了几篇现代文阅读中关于故乡题材的文章,突然感觉,现在人们对故乡那种浓浓的情感似乎在逐渐变淡,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终究是回不去了。
故乡是人们心头的一种情结,离家在外的人心中都有一方神圣的净土,那便是故乡。那里有家乡的父老乡亲,有年迈而慈爱的双亲,有绿油油的田野,有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乡音,有数不清的家乡美食……所以,无论故乡有多远,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们在某些时刻,我们要回去。
可是,当互联网让空间距离变得几乎触手可及,当视频聊天成为可以忽略空间距离的沟通方式,我们会觉得似乎离家并不遥远,随时都可以跟家人“见面”沟通。所以,对家乡的思念就不会如以往那么强烈了。除了不能走在家乡的土地上,离家在外的人对于家乡和家人也是“想见就见”的。我们对家乡的情感无形中被互联网给淡化。就像那些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的节令食品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节日的氛围也便淡了是同样的道理。归乡的那种仪式感和迫切感都在逐渐淡化。
故乡自己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离家外出的人少,每次回家都有同样的感受,看着熟悉的村落,熟悉的邻居,熟悉的家人,那种强烈的熟悉感就是维系故乡情结最强有力的纽带。可是,现在呢,家乡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了,你回家也见不到多少人,因为别人也都在外面,家乡似乎成了短暂停留的驿站,年轻人候鸟般在过年的时候飞回故乡短暂停留,过了年,就候鸟般又飞出故乡,飞向各自的目的地。虽说那里也是自己的暂居地,却又成为长年累月需要待的地方,家乡建好的那一栋栋美丽的小洋楼却如空巢老人一样,伫立在那里,眼巴巴看着主人偶尔回来一趟。
故乡空了,年轻人大都外出谋生,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村落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给人一种没有活力的感觉。在家乡走上一圈,能认识的人也不多了,不少幼年时的老人家和长辈已经陆续辞世,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要么不在家,在家的见了也并不相熟,这样的故乡给你的感觉是陌生的。甚至,当你路过一些衰败的老屋,那里院门紧闭,里面长满杂草,门前却还留有你童年的记忆,你会感觉,心目中的美好童年似乎也跟着这些老屋一起荒芜了,有一种一去不复返再也找不回来的伤感。故乡于你而言,变得陌生,你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又何尝不陌生,两种并不熟稔的气息无形中似乎在互相排斥,怎么也无法互相融合。
你向往的田园生活,其实还是一样充斥着疲劳和汗水。早出晚归地除草浇水,播种收割,你只能像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旁观者无法融入,刚开始或许还能有一点归园田居的闲适心情,很快就会觉得像个误入此地的异类,你看着他们,他们也在看着你。急切扑回来的一颗心,却好像无处安放。你离开得越久,越是找不到容“心”之地。乡情一点点在内心被一种陌生的情感冲散,再冲散。
说白了,我们对故乡的感情是怀旧,而故乡的巨大变化有时候又让我们一颗怀旧的心无所皈依。
家乡变得更美好,却也有些陌生。有时候,出去转上一圈会有些迷路,儿时熟悉的那一切和现在的都大不相同。那些一直坚守在故乡的人们,他们是故乡成长变化的见证者,他们有的是对家的依恋。
那些离家的人,心中的故乡和眼中的故乡慢慢的,却成为不同的概念。
加入梅子老师语文学习交流群可以扫码: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