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同步2025年江苏高考】第十八讲:管窥“省略”现象对于诗歌鉴赏难度的贡献——从一道引爆课堂的题目说起

文摘   2024-10-30 19:57   江苏  

今天春春在课上做了一道诗歌鉴赏题,原诗如下: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嶢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春春在课上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部分,一半拿到的是完整的诗歌,一半拿到的诗歌是去掉了朝代和作者,我给所有人共同的注释是:昌叔系作者的妹夫;②分:甘愿

春春对全班提出的问题是——读完全诗,你认为作者是想归隐田园还是想为国效力?

在平常情况下,这本应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是此次结果出人意料,拿到完整诗歌的人全部都认为是想为国效力,而去掉了朝代和作者的那一半人几乎都认为想归隐田园。现在春春罗列一下,认为想归隐田园的同学的理由:

1、“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这一联是说只要一些简单的节日纪念之物,而不需要盛大的庆祝和隆重的繁华,有一种归真归简的愿望,符合归隐田园之人的心理特征

2、“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这一联的翻译是:陶渊明长久地辜负了归隐东篱,醉享人生的盛名,(竟然)还(曾经)甘愿俯身侍奉他人。所以表达作者肯定不会甘愿俯身侍奉他人,从而真正地享有归隐山林的隐者盛名

而认为想为国效力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出了王安石的身份和职位,认为这是“实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春春也罗列如下:

1、“啼乌破寂寥”“思君”“落木秋水”“乱山”“夕阳”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有内心中的不宁静和悲戚,这是一个真正归隐山林的人不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

2、“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这一联的翻译是:(我羡慕)陶渊明长时期地享有“古今隐逸之宗”的好名声,(但我)尚且甘愿俯身侍奉他人,甘居下位,为国效力。

3、“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这一联的另一种翻译是:陶渊明长时期地享有“古今隐逸之宗”的好名声,(他还曾经)尚且甘愿俯身侍奉他人。所以表达我现在甘居下位,为国效力又能怎样呢?

两边的观点一亮相,班级被引爆了,炸了。但是结果可想而知,“实锤派”获胜,因为王安石这个人的生平履历以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确定实在难以辩驳

但是我们细细发现,学生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处:

1、“渊明久负东篱醉”中的“负”是译为享有还是译为辜负
春春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为国效力”组——如果你将“负”译为辜负的话能不能依然得出现在的结论?有个小朋友这样翻译道:陶渊明长期地辜负了归隐东篱,醉享人生的盛名,(是因为他曾经)还甘愿俯身侍奉他人,只不过因为觉得这个岗位不适合他,他干不好才选择了归隐山水。这也从侧面说明,如果在官位上称心如意,顺风顺水是不会萌生归隐之愿望的。此时他指出,写作此诗时的王安石31岁,正声誉日隆,根本不会选择归隐山水。

至此,“为国效力”组在排除了“负”译法的影响后,直接将话题切入到本节课春春想让大家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影响了结论的迥异

2、是补充部分的不同。
一边是“陶渊明长久地辜负了归隐东篱,醉享人生的盛名,(竟然)(曾经)甘愿俯身侍奉他人”;一边是我羡慕)陶渊明长时期地享有“古今隐逸之宗”的好名声,(但我)尚且甘愿俯身侍奉他人,甘居下位,为国效力,以及“陶渊明长时期地享有“古今隐逸之宗”的好名声,(他还曾经)甘愿俯身侍奉他人”,这种对于“省略”现象补充的不同才是冲突和争议的来源。

至此,春春继续发问:诗歌中哪一句还会因为省略部分翻译的不同而对句意产生本质的影响?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思君何处坐迢嶢

学生A:坐迢嶢”的是作者,坐在高高的山峰上思念不知道在哪里的亲人。
学生B:坐迢嶢”的是昌叔,是作者想着昌叔不知道坐在何处高高的山峰上也在想念着自己。

那这两种翻译哪种好呢?学生都说B,因为对写法、悬想法、从对面落笔,更深沉了,更含蓄了,更蕴藉了

所以“省略”现象对于诗歌鉴赏难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让诗歌鉴赏有了在思辨中深度阅读的魅力。

春春的宝藏题库
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为一线师生生产真正有帮助的高中语文资料。满满都是干货,满满都是宝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