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同步2025年江苏高考】第十九讲:每天10条《时评中国》(3)

文摘   2024-10-31 21:50   江苏  

1、媒体经常批评所谓的“烂尾新闻”,是指那些有头没尾、烂在热点的此起彼伏中、没有结局的新闻。一些新闻,无论开始多么热得发烫,引发了多大的关注,但总会在某种力量的支配下沉下去,没有真相,没有结果,也许会成为永远的谜。其实,新闻之所以会烂尾,除了官方的掩盖和回避外,另一方面就是媒体的浮躁。对新闻的关注是碎片化的,这个新闻所反映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媒体赚足了眼球,消费完了关注点,很快焦点就转移到其他热点上去了,很多新闻和问题就这样一次次在碎片化的关注兴趣下被烂尾。

2、缺乏主见,缺乏“问题意识”,不是提起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被浮华的热点牵着鼻子走,自然满是碎片化的口水。

3、在公共政策的讨论中,常常脱离了专业而泛道德化,变成一种秀道德,秀优越感的比拼。摒弃泛道德化思维,回归问题本身,公共讨论才会回归理性。

4、当灾难来临时,舆论会弥漫一种与平日不一样的“灾难情绪”,这种不冷静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防范和克制,会滋生很多冲突,带来很多与自然灾害相伴而生的“次生社会灾害”。这种灾难情绪表现在人们因其天然而产生的消极心态、发泄需求、安全焦虑和归咎追责的冲动。这种情绪一方面源于弱小弱势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恐慌,一方面源于对政府工作习惯性的不满。

5、可我们很多人还没有养成敬畏专业的习惯,对自己不懂和无法理解的事物缺乏一种“不懂就虚心聆听专业解释”的公民素养,而是习惯于用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去粗暴地攻击科学和粗俗地调侃专业,在贬低专业和科学中完成一次“消解权威 ”的想象。

6、斯宾塞先生在《有效思维》中批评过一种错误的思维叫“罐头思维”。人们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即便于偷懒而提供的一些现成的、压缩性的答案,让你看到某件事时,根本不用细看事实和思考,拿现成的答案就可以去套。

7、社会在进步,民智在提升,歪理邪说越来越遭人唾弃,在正常语境中已没有生存空间,但要防范它们在网络上获得滋长的温床。网络是个好东西,让信息透明,让选择多元,但要警惕它会降低人的智商——匿名隐身的状态,能把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暴露出来,多数人的狂欢状态,更会成为一种极具伤害性的暴力。

8、越令人反应过度的消息,越不准确;越是生动的描述,就越要警惕。说谎者为了掩饰,往往在描述的时候容易添油加醋和用力过猛,这种“过度生动”往往就是假新闻的马脚。

9、所谓“反转新闻”,是指公众态度的反转,某条新闻刚出来时,舆论会把矛头指向某一方,可新公布的细节会使新闻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态度立刻随着新剧情情绪化地摆向对立的另一个方向。避免被“反转新闻”打脸,我们需要培养很多判断力——警惕被标签所误导、警惕被碎片化的微博信息和浮躁的热点节奏所误导、警惕被某方新闻当事人牵着鼻子走、警惕水军干扰等。

10、形成共识对于公共讨论可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在我看来,作为过程的“讨论”远比作为结果的“说服”更重要,可以没结论,但要有“可讨论状态”的氛围,这是弥合社会裂痕,增强社会话题共识度的前提。

春春的宝藏题库
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为一线师生生产真正有帮助的高中语文资料。满满都是干货,满满都是宝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