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同步2025年江苏高考】第二十四讲:每天10条《时评中国》(5)

文摘   2024-11-20 22:38   江苏  

1、群体间的对抗不是大问题,人们站在自身利益、立场去表达,甚至很情绪化地自说自话,只顾立场不顾事实,也不算什么问题。因为大众就是如此,大众天然带着情绪和盲从的“原罪”,是“非理性”的代名词,永远别指望所有人都能保持理性思考。但是,只要这个社会的“关键少数”(例如媒体人、法官、公务人员、意见领袖等)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变得多糟糕。

2、看新闻很愤怒,看评论很温暖,民众致力用评论去纠正那些明显偏离常识的任性行为,用舆论的力量去驯服任性的权力。正如一句名言:“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3、“自媒体达尔文主义”这种自媒体舆论场上盛行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两种取向——一种是没有道义只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是边沁式的极端功利主义。这两种“坏主义”所杂交的价值观主导着当下的自媒体场域,使进入这个场域的人不知不觉都感染了那种不择手段的“10万+”欲望。

4、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可怕的状态。这种价值观把动物界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嫁接到人类社会中,对弱者没有同情,对败者没有怜悯,对贫穷没有关怀,对失落者没有关爱,鼓励自私和不平等,用某个单一的标准去度量进步,张扬血腥和暴力中的血淋淋竞争,没有人性视角。

5、我们的心灵需要温暖的滋养,需要正能量的支撑,需要积极、阳光、感动的滋润。但寻找温暖能量的支撑,要从道德神坛和高调上走下来,从底线、平凡、地气中去打捞和发掘那些本分的精神,从中去汲取温暖的养分。诸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中,本分也许最不起眼,最难打动人,对于现实却最需要。温暖不是用来观赏、仰视和消费的,而是在激发共鸣共情后去让大家共同行动,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6、舆论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用世俗、市侩、粗鄙的眼光去消解崇高,用自己的庸常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去嘲讽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大善。当看到一种大善和大爱自己无法理解的时候,不是保持敬意,不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是质疑动机,想通过质疑、消解和颠覆将那种爱和善拉低到自己的层次。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不是敬佩那些能做到的人,而是质疑别人的动机,恶搞别人的高尚,嘲讽别人的付出,用自己的庸常去度量和矮化那些不平常,在“谁也不比谁更高尚”的媚俗暴力下结构这个时代的英雄们。

7、诤友,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稀缺品,技术助长着人的自负和自闭,微博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认同其观点的人关注,微信里稍稍触动了反感情绪立马就屏蔽删除,这使我们营造了一个让自己很舒服的封闭媒介环境,却屏蔽丰富多彩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可能、另一种声音,也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自我强化,偏执极端,浑身缺点却不自知。

8、这个社会的一大进步就表现在,人们越来越排斥那种用悲情衬托高大、用牺牲烘托崇高、用苦难催生感动的典型宣传,而是回归对人性和常识的尊重。人们不再轻易地被某一种悲情的叙述代入泪流满面的感动,而是学会了在感动中思考,甚至学会了拒绝感动,抗拒消费苦难,抗拒用别人不该有的奉献、牺牲、奋不顾身和不该承受的苦难来滋养自己的感动癖。

9、苦难就是苦难,需要悲悯、克制和解决。在过去,人们会习惯把苦难当成佳话去励志,熬成鸡汤去贩卖,编成故事去说教,今天人们会拨开覆盖在苦难上的诗化悲情而看到苦难中的种种问题,这是莫大的进步。

10、有人说,一般有专门节日的群体,都是这个社会的弱者。确实如此,因为是弱者,才需要以节日的方式提起议题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过节的方式表达和提升群体权益。因此,很多节日的意义,并不是欢庆和表彰,不是把他们当成道具来消费和表演,不是以替他们过节的名义玩乐一番,而应该体贴他们,让他们成为中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的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

春春的宝藏题库
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为一线师生生产真正有帮助的高中语文资料。满满都是干货,满满都是宝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