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同步2025年江苏高考】第二十八讲:从《故都的秋》着手谈高考散文阅读的难点突破

文摘   2024-11-27 21:59   江苏  

春春同步2025年高考的第二十八讲,我们来谈一个关于散文阅读的话题。

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个天然的舒适圈和一个天然的拦路虎,这个天然的舒适圈就是关于“描写”段落的阅读和鉴赏。因为这一部分有天然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来辅助阅读,比如人物描写的手法体系,景物描写的手法体系,含义意蕴的思维路径,句段作用的观察维度等等。这个天然的拦路虎就是关于“议论”段落的阅读和鉴赏。因为这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抽象,甚至有的段落作者在呈现情感态度和内容表意时足够地隐蔽和曲折,使得读者和议论性段落之间产生天然的隔阂,导致鉴赏出现了阻滞。那么这一讲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一段议论段着手,尝试着寻找一条突破难点的路径。


拿到以上的文字我会问高三的小朋友,你们对这段文字的印象深么?他们说这是《故都的秋》里的。继续追问,《故都的秋》老师的课上让你印象最深的什么?他们说五幅秋景图。再问,那么这段文字你有认真思考过,作者想表达什么么?沉默......

这就是春春上文所说的契机,于是教学开始生成。


春春首先让同学们做了一件事——将这个语段中所有表示转折的词语画出来一共有四处——“但”“但”“不过”“可是”。

然后问同学,转折连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们说,语义表达会发生变化。追问:四处语义转折目的是什么?——学生们说,不断地收缩,直到出现自己清晰的观点。

非常好,我们鉴赏这一段议论性语句的支架就有了,好,走进文本。

一、第一处转折

1、当看到“所以”,之后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
2、作者的观点“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可被转折的部分有哪些?
①中国的诗文——外国的诗文
②赞颂秋——批判秋
③特别多——特别少
3、“但”之后的转折针对的是什么?——中国的诗文
4、“何尝不然”作肯定化表达——“也是这样”
5、于是作者在这个语段的第一层观点——特别多的赞颂秋的文字中国有,外国也有。

二、第二处转折

1、“但”之前的表意——摘抄外国秋的文字的事儿我不想干
2、那么转折之后的表意就应该是——如果你想干,你会发现,有很多
3、当看到“足见”和“我想”,之后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
4、作者这个语段的第二层观点——对于秋的感触是人就有,无论地域、无论人种、无论身份、无论阶级。

三、第三处转折

1、“不过”之前的表意——“对于秋的感触是人就有,无论地域、无论人种、无论身份、无论阶级“可被转折的部分是什么?
2、是人就有——中国特殊
3、论证逻辑中有一个漏洞:
秋士与秋关系深——欧阳修和苏轼是秋士——中国文人与秋关系深
我们会发现一个“以偏概全”的谬误,那么作者为什么坚持这种谬误的存在?——欧阳修和苏轼的人生经历会投射到作者身上——于是作者赏秋的第一层关照就是带有一种“秋士”的身份观了。
4、当看到“就觉得”,之后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第三层观点——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四、第四处转折

1、“可是”之前的表意——“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被转折的部分有哪些?
①中国的文人——不能转,这已经是从第三处转折得到的结论
②可转的只有“秋”——北方的秋
2、于是得到了作者赏秋的第二层关照——“北方故都的秋”。
3、第四层观点——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4第三层关照赏秋的程度是什么?——“到底”

于是,通过四次转折的分析,我们得到了这个议论性语段阅读的三条结论——
1、秋士的身份观
2、秋的地域特殊性
3、到底、饱尝、十足、十分、全开全醉的赏秋预期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把解读散文复杂困难语段的钥匙。

春春的宝藏题库
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为一线师生生产真正有帮助的高中语文资料。满满都是干货,满满都是宝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