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同步2025年江苏高考】第三十七讲:每天10条《时评中国》(10)

文摘   2024-12-21 22:01   江苏  

1、研究风险问题的学者说,原先社会问题的受害者一般总能找出致害的根源,甚至直接的责任者——无论是某些人、某些集团,还是某些制度观念,但在风险社会的复杂系统中,个别要素几乎无法单独抽离出来,难以分离出单一的原因和责任。我不太赞成这个把很多问题搅在一起乱炖的复杂性思维,虽然这件事似乎有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但不要顺着魔鬼逻辑去归因。暴露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一个都不能少,但寄望于从某个莫须有的因果“源头”去终结魔鬼的产生,在“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长链溯因中,可能是徒劳无力的。

2、宽容是一个散发着圣母光环的词,但宽容并不带有天然的正义性,尤其是“代人宽容”,“替别人原谅”时。宽容的正当性在于,它可以推而广之。也就是说,不仅是在你喜欢的事情上宽容,如果顺着同样的逻辑用到你讨厌的、相反的、无感的但却是同类情形下,你仍然接受和适用宽容,那么这种宽容才是正当的。

3、平等地对待每个人,这可能是更高层次的尊重,那种“看人下菜碟”而扭曲原则的所谓宽容,反而是一种不尊重,是一种拉低道德水位的不平等。收起泛滥的宽容心,还是救助的归救助,惩罚的归惩罚吧。扶贫与法律是两码事,扶贫应该体现在生活救助上,而不是体现在降低法律要求上。

4、不要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原谅,莫名其妙地释怀,新闻和案件不能这样烂尾,“迟到的正义”这种话还是留给受害者去说吧。只有当“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样的话从受害者嘴里说出来,才能让人释怀,让人放下,让人感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正义的交代,首先需要受害者视角的确证,不放过每一个作恶者,抚平受害者的伤痛,然后才有旁观者的正义感受。

5、最近在看罗尔斯对“重叠共识”的分析,他关于“不同价值观念系统在保持各自前提的条件下如何共生”的共识理论,广为人知。在罗尔斯的正义论框架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可能比共识更重要,就是“合理的分歧”。罗尔斯认为,有些分歧的产生,完全可能并非是由于观点分歧者的偏见、无知、自私、盲目、自欺欺人等造成的,而源于很多可以理解的境况,源于一些无法消除的“判断的负担”。基于此,理性的行动者必须学会与“合理的分歧”共同生活。哈贝马斯也曾说把“对”和“好”分开,在“对”的层次上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而不必同时拉平有关“好”的分歧。

6、流量如蜂蜜,当你享受其带来的好处时,会觉得很甜;但流量又如毒药,如果实力和内容撑不起流量,流量本身缺乏刹车机制,很容易变成一种反噬的力量,在反噬中掏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并用负面去补贴。

7、从对流量的观察来看,流量有两个规律:缺乏自律无刹车、溢出主体而狂欢。第一个规律是:流量没有自律机制,缺乏刹车,只会一路狂奔,直到燃尽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并走向反面,在反面中再收割一波流量,这是流量“赢两次”的逻辑。流量就其本质而言,天然带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加速度机制。对于流量,让人失去传播价值和“被厌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产生流量”的赢两次过程。所以“”很难有流量,“疯狂”和“非理性”才会有,而所谓“疯狂”就是缺乏刹车。第二个规律是:流量总会溢出并脱离主体,主体终会被虚无化,被掏空,成为被他者消费的工具,“流量主”被毁灭,消费者得流量。

8、构思时找靶子,找矛头,也就是在某个有着较大冲突性、对抗性、争议性的框架中找一个清晰的站位。说的通俗一点,评论最原始的功能就是用来“吵架”的。当然,文明的说法不叫“吵架”,叫“讲理”。但回到它的原始性,就是“吵架”,找一个靶子。那些好看的、让人有阅读欲望的评论,往往带着某种“吵”和“撕”的野性和原始性。找一个评论入射角,瞄准这个靶子射击,这样的评论最有效率。评论要有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常常表现在“你反对什么”。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否定。

9、一些“自以为成功”的人在讲述成功经验时身上的通病——对规则的不屑。他们是没有什么规则信仰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信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只追求成功而不相信什么原则,崇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旦成功,就会用今天的成功去证明过去行为的正当性。只要今天成为“成功人士”,就有了镀金过去的资本。

10、错了,就该纠错,这个“天理”高于其他所谓的规定。

春春的宝藏题库
矢志不移地致力于为一线师生生产真正有帮助的高中语文资料。满满都是干货,满满都是宝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