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春春在翻手头的高考题汇编,思维突然定格到了这道题上:
这道题大家肯定足够熟悉,因为从这道题问世的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声音——为什么出这个题?这个题是哪儿来的?它想考什么?随之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对它的高仿,可是基本上都是只模仿形式,不触及本质。
其实春春也疑惑了好久,直到再次翻起教材,看到了《百合花》中的相关段落——
①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②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④似乎我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春春突然间意识到,也许那些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的语用题题目,都是对课文(特别是讲读课文)中语言现象的仔细咂味而诞生的命题灵感。
张克中老师对“依标教学”这样诠释道: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和质量规范,借助教材,基于学生实际,完整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
其中“借助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距离高考命题最直接的桥梁,也许命题者的“教考衔接”思维比我们想象地更加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