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年鉴 | 戴生明教授——2024年强直性脊柱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文摘   2025-01-21 18:03   上海  

编者按:

岁序更新,观往知未。甲辰龙年即将结束,回首来时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挑战中奋勇崛起,在机遇中乘势而上;阔步新征程,我们将用勇气开辟道路,用智慧点亮希望,用毅力再铸辉煌。

风劲帆满图新志,时和岁稔启华章。值此新旧交替之际,CCMTV临床频道特别推出年度盘点《医年鉴》系列节目,围绕过去一年各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本期栏目,我们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戴生明教授,盘点2024年强直性脊柱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采 访 视 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戴生明教授



指南共识的发布与更新


目前,关于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流指南,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的指南。ACR的指南发布于2019年,主要针对AS和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分别提出了建议,内容详尽,包含约八十余条建议。医生很难记住所有细节,因此重点在于掌握其核心原则和精神。ASAS-EULAR合作的指南于2022年完成并于2023年发布,涉及axSpA,不再区分AS和nr-axSpA,而是采用axSpA这一概念,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

然而,2009年ASAS提出的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因此,该指南主要关注治疗而非诊断。简单来讲,有些医生简单套用这些标准会导致过度诊断,这是一个临床重灾区,且在指南中并未区分。此外,泛美抗风湿联盟(PANLAR)最近发布的管理建议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治疗水平,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总体而言,各指南原则大致相同,强调患者管理教育、非药物治疗等。对于axSpA的治疗,一线药物仍为非甾体抗炎药,二线药物为生物制剂,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和白介素-17(IL-17)抑制剂地位相当。对于生物制剂应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JAK抑制剂。原则上反对突然停用靶向药物,以避免复发。ACR不主张减量,而EULAR和北美风湿病联盟建议在患者获得持续缓解后可缓慢减量。

针对nr-axSpA的概念,国内外存在误解和争议。因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于2024年完成了中国版的nr-axSpA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并计划发布英文版。该指南为原创,与国外指南不同。指南中明确提出了中轴性脊柱关节的概念,并纠正了对non radiographic axSpA的误解,指出其应翻译为非放射学骶髂关节炎,而非放射学阴性。nr-axSpA包括放射学阴性和低级别放射学骶髂关节炎。

非放射学骶髂关节炎是指在X光平片上,骶髂关节的病变尚未达到放射学骶髂关节炎的标准。具体来说,放射学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双侧骶髂关节至少各有两节受累,或单侧骶髂关节至少三级受累。因此,如果X光平片显示未达到上述标准,则诊断为非放射学骶髂关节炎。同样地,nr-axSpA也遵循这一原则,包括了X光平片上骶髂关节无异常显示的情况。此外,低级别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如X光平片上单侧骶髂关节为两节受累,或双侧骶髂关节为一级受累,也归类于nr-axSpA。因此,我们应明确指出,并非所有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病例都是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在诊断时,必须注意进行鉴别诊断,避免简单套用分类标准。

指南强调符合2009年ASAS分类标准的患者并不一定都是axSpA患者,需注意鉴别诊断。符合标准的患者中,只有5%至10%在十年内会发展为AS,其余90%不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愈合不良因素,如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高,骶髂关节磁共振显示严重骨髓水肿,HLA-B27阳性,以及低级别放射学异常等。对于存在这些因素的患者应积极治疗,而对于无这些因素的患者则需加强鉴别诊断,减少误诊。对于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并加强随访,根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策略。



新技术/新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治疗新药方面,近年来主要以生物制剂为主,尤其是TNF-α抑制剂。目前尚未有新的TNF-α抑制剂问世,但IL-17抑制剂领域出现了新药。例如,Bimekizumab(比奇珠单抗)是一种阻断IL-17A和IL-17F双靶点的药物。在国内,恒瑞医药和智翔金泰也推出了针对IL-17A的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治疗选择。

在小分子药物领域,JAK抑制剂也取得了进展。乌帕替尼在国外已获得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适应症,在国内也获得了AS及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适应症。这些药物的获批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对于AS(或者说axSpA)的未来趋势,首先需要更加准确的诊断。只有准确诊断患者,才能为其提供明确的治疗方案。其次,要准确评估病情并预测患者的愈后发展。临床医生需要开展临床研究,筛选出愈后不良的患者,并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找出相关标志物,以预知患者未来的发展和转归。对于这些患者,应加强治疗;而对于病情进展缓慢、未来发生关节残疾的可能性较低的患者,也应识别出来,并适当降低治疗强度。

此外,整个领域仍需开发更多新药物,为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正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药企业提供的丰富药物资源,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米”和“菜”,医生则需运用智慧,制定出最大化患者利益、最小化患者风险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整体治疗的成功。

专 家 简 介

戴生明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 上海市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分会委员

  •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

  • 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审核  戴生明教授



编辑  Jennie


CCMTV风湿免疫
风湿免疫科医生学习园地,风湿免疫最新资讯、病例探讨、专家讲课视频集中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