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年鉴 | 姜林娣教授——2024年大动脉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文摘   2025-01-24 18:00   上海  

编者按:

岁序更新,观往知未。甲辰龙年即将结束,回首来时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挑战中奋勇崛起,在机遇中乘势而上;阔步新征程,我们将用勇气开辟道路,用智慧点亮希望,用毅力再铸辉煌。

风劲帆满图新志,时和岁稔启华章。值此新旧交替之际,CCMTV临床频道特别推出年度盘点《医年鉴》系列节目,围绕过去一年各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本期栏目,我们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林娣教授,盘点2024年大动脉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采 访 视 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姜林娣教授



指南共识的发布与更新


欧洲关于大动脉炎(TAK)的指南其内容主要涉及大血管炎的推荐建议。对于TAK,尽管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但总体上纳入的大动脉炎的证据较少,无中文文献,针对大动脉炎的推荐建议也相对有限。近年来,中国专家在TAK的诊断、治疗及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我们团队在内,对血管壁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成纤维细胞在炎症微环境中持续促进血管壁修复重塑、增厚及管腔狭窄等方面展开,并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以此为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相关临床研究。我们团队取得的系列成果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临床诊疗进展与展望


十年前,我们对中国专家在TAK治疗方面进行调查。现70%的专家主要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策略。随着对TAK机制的深入研究,白介-6(IL-6)被认为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因子,因此随后引入了IL-6受体单抗治疗TAK。无论是在循证医学证据还是临床真实世界研究中,这一疗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 IL-17受体单抗也在TAK患者中尝试应用,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观察性研究中,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代表的IL-17单抗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在TAK治疗理念方面,还有许多改进之处。例如,在血管炎评估方面,过去主要依赖血沉和C反应蛋白,现在则认识到影像学在诊断和评估中的重要性。此外,过去强调在患者出现严重血管损伤时,由外科进行干预。目前,我们提出了多学科诊疗(MDT)策略,涉及TAK诊治的相关学科,如心内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心外科等。我们与这些团队建立了良好的MDT合作。对于经过内科治疗后仍有严重血管阻塞、脏器严重缺血或脏器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兄弟学科的积极干预,进行联合治疗。在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前后,需要以风湿病为主导的多学科联合诊治。外科手术前,风湿免疫科需积极控制炎症,待病情稳定后,外科进行干预手术成功率将显著提高。外科治疗后,内科继续进行评估和维持治疗,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因此,多学科参与TAK患者的诊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此外,血管壁的持续重塑、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研究的进步,探索老药新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最后,我想特别强调,TAK患者的临床表型具有多样性且缺乏特异性,希望通过基础与临床的共同努力进行免疫分型,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减少试药带来的损伤,实现更精准的治疗,使患者能够及早诊断、及早获得有效治疗,从而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专 家 简 介

姜林娣  教授

主任、博士生导师

  • 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血管炎学组组长

  • 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

  • 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老年学会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 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常委



审核  姜林娣教授



编辑  Jennie


CCMTV风湿免疫
风湿免疫科医生学习园地,风湿免疫最新资讯、病例探讨、专家讲课视频集中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