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包括慢性炎症、异常免疫反应及滑膜增生,此疾病危害严重,致残率高。发热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表现为长期且不规则的发热。部分患者因发热严重且持续时间长,使得发热成为比关节疼痛更为显著的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往往随发热而加重,严重时疼痛难忍。若发热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疼痛控制也将变得极为困难,这无疑为临床治疗增添了额外的挑战。
本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风湿病科靳东亮医生将为我们分享1例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热的诊疗过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01
病例病史及治疗经过
病例基本情况
女,61岁
主诉:
多关节肿痛伴低热21年,加重3月
病史资料
现病史:2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间关节、双腕、双膝肿痛,伴无诱因低热、最高达38.0℃,来我科就诊,完善检查后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体温正常,关节肿痛减轻。后患者因不良反应停服来氟米特片,继续口服甲氨蝶呤片及中成药,未规律复诊。此后,患者关节肿痛反复发作,间断低热、最高37.3℃。因发热症状,前往他院就诊,经完善感染相关指标(具体不详)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未明确发热原因。近20年,患者间断晨起发热,最高37.5℃,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或甲泼尼龙片后,体温可降至正常,2-3日后再次发热。患者间断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或甲泼尼龙片控制体温。患者渐出现双手尺偏、双手鹅颈样畸形、双足畸形,双髋间隙明显变窄。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膝关节肿痛明显加重,双腕、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颈肩部及双髋关节疼痛,伴有发热,体温为37.5℃,遂于我科就诊,门诊以“类风湿关节炎、发热查因”为由收住入院。
既往史:双侧股骨头坏死病史14年,现拄拐辅助行走。
过敏史:患者否认有过敏史。
个人史:患者出生于原籍,无疫水接触史及毒物接触史。
家族史:无相关疾病家族史。
入院检查
专科检查:
T 37.2℃、P 78次/分、SpO2:98%、R 18次/分、BP 137/76mmHg、Ht 173cm、Wt 72kg
心肺腹检查:心肺腹均未见明显异常。
脊柱及四肢检查:双手呈现尺偏及鹅颈样畸形,双足畸形。双手握拳动作困难,双手MCP及PIP 2-5压痛,伴有梭形肿胀。双腕关节肿胀且有压痛,掌曲活动度近45°,背伸活动度近30°。双膝关节肿胀、压痛,浮髌试验阳性,可触及骨摩擦感。双侧髋关节“4”字试验均为阳性。双髋关节屈曲达90°,内收10°,外展20°,内旋10°,外旋5°。四肢余关节活动自如,功能正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均正常。
甲状腺及淋巴结检查:甲状腺及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及结节。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粪常规及潜血试验、生化检查、甲功三项、传染病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微生物及病毒检测、降钙素原定量检测、布氏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PLT 387×109/L,偏高;HB 110g/L,偏低;其余指标均正常。
ESR 120mm/H,CRP 77.7mg/L,均偏高;RF 5.1 IU/ml,处于正常范围;CCP 101U/ml,偏高。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IgG 28.6g/L,C3 1.87g/L,均偏高;其余指标正常。
凝血功能检测:PT 12.00秒,APTT 33.60秒, TT 16.40秒,INR 1.06,均处于正常范围;FIB 6.37g/L, D-二聚体14.69mg/L,均偏高。
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27.9%,高于正常范围(8%-15.8%);白蛋白/球蛋白0.89,低于正常范围(1.49-2.62);白蛋白 47.0%,低于正常范围(59.8%-72.4%);其余指标正常,未发现M蛋白。
ANA 1:100 ,核均质型;ENA阴性。
p-ANCA阳性,c-ANCA阴性。
辅助检查
左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超声:左膝关节积液并伴有滑膜增生(积液III级、滑膜III级、血流III级);左膝股骨内、外侧髁及胫骨平台处骨质不规则,考虑骨侵蚀(III级);左膝关节髌上囊内可见游离体,左膝股骨髁间软骨厚度不均匀,存在变薄现象。
双侧下肢动、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下肢动脉硬化。
腹部超声:肝脏存在多发囊肿。
影像学检查
骨密度检测:左侧股骨颈及左髋关节区域均存在重度骨质疏松;腰椎骨骨量减少。
骨盆正位片:提示双侧股骨头坏死、右侧较重。
双手正位片:可见双腕关节间隙、多个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破坏。
左膝正侧位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破坏。
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重度骨质疏松
股骨头坏死
治疗经过
初始治疗:甲泼尼龙针(40mg qd)、甲氨蝶呤片(10mg qw),雷公藤多苷片(20mg bid)、托法替布片(5mg bid)、骨化三醇软胶囊、碳酸钙D3片、地舒单抗针、左氧氟沙星针(0.5g qd)、依诺肝素针(1支 qd)。
治疗5天后:患者自述关节肿痛缓解了50%,晨起体温最高为37.0℃。此时,患者拒绝继续使用甲泼尼龙针,仍继续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治疗10天后:患者关节肿痛症状逐渐加重,仍间断低热(37.5℃)。托法替布已应用10天,但疗效不佳。与患者沟通后,决定改用TNFi进行治疗。
最终治疗方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 bid)、阿达木单抗针(400mg q2w)、甲氨蝶呤片(10mg qw)、雷公藤多苷片(20mg bid)、叶酸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碳酸钙D3片、地舒单抗针。
随访情况
治疗后,患者的ESR及CRP水平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患者的关节肿痛症状也明显减轻,且未出现发热情况。
02
总结 体会
患者疾病教育至关重要,未及时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可能会导致关节畸形的风险增加。
对于初始使用TNFi或JAKi治疗无应答或低应答的患者,转换为另一种药物后,部分患者仍然能够从治疗中获益。
03
专家 点评
该病例患者由于早期未规范使用抗风湿药物,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关节损伤,并且这种损伤与后续持续的高炎症状态密切相关,为治疗增加了难度。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应抓住早期治疗的窗口,特别是在发病的前6个月,进行规范有力的治疗,往往能为患者带来长期且深远的获益。
该病例也提示我们,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当前治疗方案应答不佳时,切换为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是必要的,这通常也能使患者获益。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定义和内涵在不断演变的重要原因。
04
点评 专家
李成荫
重庆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科负责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委员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学会中医风湿专委会主任委员
第四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领衔专家
05
病例 作者
靳东亮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风湿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